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21)
2023(13925)
2022(12088)
2021(11389)
2020(9550)
2019(21671)
2018(21372)
2017(41562)
2016(22204)
2015(24798)
2014(24277)
2013(23881)
2012(21648)
2011(19353)
2010(19454)
2009(18452)
2008(16801)
2007(14606)
2006(12696)
2005(11238)
作者
(61086)
(50097)
(49968)
(47316)
(31933)
(23999)
(22935)
(19608)
(19290)
(17997)
(17306)
(16779)
(15760)
(15619)
(15543)
(15240)
(14925)
(14916)
(14433)
(14204)
(12236)
(12201)
(12116)
(11423)
(11384)
(11138)
(11107)
(11102)
(10051)
(9750)
学科
(80112)
经济(80020)
(63250)
管理(63019)
(52326)
企业(52326)
方法(37890)
数学(32658)
数学方法(32293)
中国(28809)
(28700)
金融(28698)
(27829)
银行(27796)
(26755)
(23826)
(21620)
(19508)
业经(19290)
地方(17864)
(16859)
财务(16793)
财务管理(16760)
(16622)
企业财务(15968)
理论(15847)
(15610)
贸易(15595)
(15160)
农业(14648)
机构
学院(299337)
大学(298796)
管理(120593)
(115895)
经济(113169)
理学(103903)
理学院(102854)
管理学(101067)
管理学院(100560)
研究(94357)
中国(80902)
(62645)
科学(57648)
(56519)
中心(46121)
(45962)
财经(45380)
(44294)
业大(42853)
(42518)
研究所(41856)
(41188)
北京(39602)
(38297)
师范(37961)
(36101)
经济学(34629)
农业(34468)
(34457)
财经大学(34076)
基金
项目(205345)
科学(161061)
研究(152687)
基金(148473)
(127505)
国家(126410)
科学基金(109641)
社会(95220)
社会科(90140)
社会科学(90118)
(80486)
基金项目(79107)
自然(71269)
教育(69895)
自然科(69613)
自然科学(69598)
自然科学基金(68308)
(67157)
编号(64003)
资助(61423)
成果(51318)
重点(45340)
(44661)
课题(43022)
(43020)
(42980)
项目编号(40234)
创新(40008)
科研(39418)
教育部(38843)
期刊
(123463)
经济(123463)
研究(90765)
中国(54837)
(45650)
金融(45650)
学报(44209)
管理(42425)
(42217)
科学(40794)
(40247)
大学(33886)
教育(32585)
学学(31958)
农业(27408)
技术(24559)
财经(21373)
业经(20842)
经济研究(19819)
(17989)
理论(16641)
实践(15545)
(15545)
图书(15407)
问题(15171)
科技(13755)
现代(13598)
技术经济(13381)
(13309)
商业(13059)
共检索到439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邓斌  张涤新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信用违约互换蕴含的道德风险使其成为危机发生和发展的助推器。本文通过构建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合约设计模型,研究该产品的作用以及控制其道德风险的最优合约设计。分析发现:交易双方资金成本差异决定了信用违约互换具有优化配置信用风险、提高银行收益和拓宽市场主体投资渠道等有利作用,但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会降低银行监督信贷资产的努力水平,导致信用风险积聚和增加。通过引入不完全保护机制,我们给出了有效控制信用违约互换道德风险的最优合约。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防范和控制信用衍生品隐含的道德风险提供了借鉴,有利于促进其发挥分散信用风险等积极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亚斌  冯睿  
在分析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机制在次贷危机中所暴露的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同时考虑会计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综合模型,并加入流动性因素,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综合会计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模型比单纯依据某一种信息的模型对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因素解释程度更高,且加入流动性因素后模型的解释能力增强。
[期刊] 征信  [作者] 葛欢  张留禄  
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信用衍生产品通过转移信用风险为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变化,其定价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违约强度的建模给出两种违约模型——结构性模型、简约模型,结合信用评级制度发现了一个公司的违约强度与其所处的评级之间的关系,使用马尔科夫链建模该公司的信用等级转移状况证明其违约强度为马氏调节过程。该模型增加了模型参数,得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信用违约互换定价公式,并对金融危机下信用违约互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强  张宝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及时向投资者提示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是其原因之一。金融危机使得评级机构面临着"声誉危机",这也显示出声誉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本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声誉溢价模型考察了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并结合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缺失动因,提出了重塑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提高评级质量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韩振海  袁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这既为我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指明了方向,也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既遇到东道国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邓梅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风险管理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概括起来就是在刺激经济的政策和目标之下,信贷的过度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最终导致危机的恶化。在这整个过程中贯穿的是,包括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在内,各方都严重的忽视了风险管理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
[期刊] 会计之友(中旬刊)  [作者] 陈文芳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和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日益加深。为了提高外贸企业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当前,外贸企业只有合理分析面临的财务风险,实施恰当的财务管理策略,综合运用财务管理措施和衍生交易工具,规避财务风险、提高收益,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晶妹  王涛  
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紧密,面对全球性经济金融风暴的到来,中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本文剖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和发展机理,通过深入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特征,同时分析了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金融系统的资产及风险状况,最终得出了中国银行业发展基本保持平稳,房地产行业信贷风险可控的研究结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连军  
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经营环境恶化,银行信贷萎缩,在政府施加的指令性贷款和自身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双重任务约束下,银行道德风险增加,贷款资金投放背离政府救市意图。文章在一个双重任务约束模型框架下分析了危机中政府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根据任务之间的关联度对银行的激励行为做出拓展性解释。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干预没有造成不良贷款的上升,但对信贷规模的扩张存在明显影响,长期将造成银行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潜在风险的上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锦萍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再次暴露出目前监管机制存在的缺陷。金融行业对内部风险控制要求实时性高,传统的审计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其监管的要求,实时保证是解决其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衍生金融工具实施实时保证的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审计频率,XBRL财务报告的应用和发展为实时保证提供了可行的实现环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雷东辉  
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成为争议的话题。解决好这一争议关系到金融机构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更好实施。公允价值能为利益相关人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但它也有可靠性弱、不确定性大的缺点,尤其在投资者恐慌状态下,公允价值需要大量的判断和假设。因此应重点对非理性市场下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完善,加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同时应明确金融机构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部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六一  
国债市场完善的标志之一是国债的流动性,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提高,不仅能有效降低中央财政的国债筹资成本和风险,而且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和债券资产运作,既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广泛的回旋余地,又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本文深入研究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为加强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进行对外开放的"相互持债"概念。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白雪原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时期,企业并购由于和经济具有较强的同向变动属性,受到了经济环境的影响,2008年的样本并购企业绩效表现不佳,但2009年开始因享受政策红利,并购的财富创造能力有所恢复。后危机时期,并购市场应当改变原有面貌,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体制,丰富并购及其融资形式,深化市场化改革,以其本应具有的市场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于永生  
公允价值会计因被指责具有"顺周期效应"而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本文论述了顺周期效应的根源,即财务报告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和次贷产品的复杂性;剖析了当前公允价值会计争论的实质,即金融工具是否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文章揭示了金融机构欲在金融工具领域废止公允价值会计、更广泛地应用摊余成本的动机,并在阐述美国金融工具计量实务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了"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长期目标"的正确性。文章还论述了识别非活跃市场和强迫交易的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