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5)
- 2023(9406)
- 2022(7703)
- 2021(6918)
- 2020(5834)
- 2019(12995)
- 2018(12164)
- 2017(23388)
- 2016(12512)
- 2015(13580)
- 2014(13170)
- 2013(13073)
- 2012(12129)
- 2011(10812)
- 2010(11157)
- 2009(10568)
- 2008(9366)
- 2007(8132)
- 2006(7225)
- 2005(6363)
- 学科
- 济(47195)
- 经济(47126)
- 业(35072)
- 管理(33142)
- 企(27651)
- 企业(27651)
- 融(26265)
- 金融(26264)
- 银(23385)
- 银行(23342)
- 行(22644)
- 方法(22195)
- 数学(20196)
- 数学方法(20015)
- 中国(19252)
- 财(15673)
- 农(13799)
- 制(12373)
- 中国金融(11154)
- 业经(11106)
- 贸(10902)
- 贸易(10893)
- 易(10661)
- 学(10530)
- 务(10306)
- 财务(10281)
- 财务管理(10267)
- 地方(10177)
- 农业(10114)
- 企业财务(9909)
- 机构
- 大学(179831)
- 学院(177283)
- 济(75384)
- 经济(74054)
- 管理(64636)
- 研究(63418)
- 理学(56692)
- 理学院(56033)
- 管理学(54965)
- 管理学院(54675)
- 中国(53825)
- 科学(39617)
- 农(37928)
- 京(37121)
- 财(34601)
- 所(33028)
- 中心(30784)
- 研究所(30720)
- 业大(30667)
- 农业(30472)
- 财经(28512)
- 经(26143)
- 经济学(25129)
- 江(25070)
- 经济学院(23157)
- 北京(23057)
- 范(22216)
- 院(22161)
- 师范(21833)
- 财经大学(21692)
- 基金
- 项目(125119)
- 科学(97910)
- 基金(93323)
- 研究(84349)
- 家(84320)
- 国家(83627)
- 科学基金(70282)
- 社会(56317)
- 社会科(53668)
- 社会科学(53654)
- 基金项目(49569)
- 省(47786)
- 自然(46622)
- 自然科(45604)
- 自然科学(45584)
- 自然科学基金(44802)
- 划(41457)
- 教育(38221)
- 资助(37826)
- 编号(31292)
- 重点(28869)
- 部(27766)
- 发(26874)
- 创(26828)
- 创新(25233)
- 科研(24934)
- 计划(24755)
- 成果(24659)
- 国家社会(24519)
- 教育部(23564)
共检索到258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吴国起 赵光磊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消费市场,居民储蓄率和消费行为的改变将直接关系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并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姜凌 吴建强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减弱。为保持经济的增长,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要求我国将过高的储蓄率转化为投资和消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一、储蓄率的国际比较2005年下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了一项关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大型研究(IMF,2005)。该研究认为,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中,一方面,存在储蓄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殷剑峰
理解近20年来全球经济失衡现象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的最佳切入点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系统性下降。本文利用美国的资金流量表,分析了财富效应和信贷便利性对美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由此导致的美元信用基础的变化,以及复杂金融体系下包括中央银行和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美元信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此次危机不仅是美国居民过度负债的危机,而且也是美元信用基础坍塌、信用创造机制瓦解的危机——这意味着此次危机的持续时间或许会非常长。无论如何,全球经济失衡和当前的危机都反映了信用本位制下国际货
关键词:
低储蓄率 信用危机 国际货币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良芳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这次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必然性、根源和特点进行了客观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力地批驳了美国财政部长宣传的:"中国等发展迅速而储蓄又太多的国家与大量消费的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是问题的根源"的谬论,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癌症";并相应对我国如何防治金融经济危机提出了六点看法与建议,特别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能防范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议全党要掀起一个学习《资本论》的热潮,以提高全党防治金融经济危机的能力,供探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石凯
在对美国次贷危机问题的讨论中,大部分分析家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原因主要是2006年以来美国楼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扬。然而,通过对美国经济运行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结论既不准确更不全面。实际上,造成美国次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石先进
基于中国省级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G8国家2000年至2017年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中国房价对储蓄率影响呈"倒U"型,即房价温和上涨会拉动储蓄率上升,但超过某个临界点后会对储蓄率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中国人口老龄化率上升尚不足以解释中国储蓄率的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储蓄率下降主要归因为房价过快上涨,金融业快速发展,政府在医疗、社保、教育的公共支出增加,保险行业壮大以及经济增速下调;G8国家低储蓄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在医疗、社保、教育方面有较高的公共支出。与G8国家相比,中国的医疗、社保、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低是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中国房价上涨对居民财富的挤出效应巨大,对储蓄率的下降有明显作用。在未来,中国储蓄率下降将是长期现象,并会推高融资成本,但必须警惕由于经济增长放缓、房价过快上涨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消极因素导致的储蓄率太快下降,避免融资成本过快上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丽娟
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环境的新变化,论述了美国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认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得美国"公平贸易"原则下的制度性贸易保护更加盛行,促进出口拉动经济复苏已成为国家战略,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则凸显了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国业已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制衡的重点目标国家。本文认为,后危机时代,美国贸易政策仍将承载更多的外交策略和国家利益目标,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将伴随着贸易不平衡的扩大,贸易政治和制度性贸易保护仍将作为美国贸易政策的核心贯穿始终。
关键词:
贸易政策 制度性贸易保护 金融危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谢贵春
2007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证券自律监管组织遭遇的诉讼案件明显增多。证券自律监管纠纷主要集中在自律组织未能或不当履行监管职责、纪律处分措施及程序不当、创新业务和收费规则引起的争议、会员的信用管理以及对特定主体的信息公开(披露)等五个方面。总体而言,美国法院在决定是否介入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时,仍然以自律组织享有绝对豁免权以及当事人是否穷尽救济作为考量前提,而在具体的案件审判中则倾向于审慎界定绝对豁免权的适用范围,要求绝对豁免权以及穷尽救济原则的适用应与自律监管密切相关。这些争议及判例为思考我国证券
关键词:
自律监管 司法审查 纪律处分 穷尽救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吕武 常晶
金融危机对美国联邦政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围绕提升额度、增加项目、降低申请条件等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造成资助低效、联邦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等问题。特朗普政府以竞争和效率为原则,着力强调市场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联邦政府财政负担,但又造成学生和家庭负担增加及学生选择性受限等问题。拜登政府吸收了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合理成分,在沿袭奥巴马政府时期政策方向的基础上做了很多调整,使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政策时期。不过,拜登政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仍处于建构期,面临众多挑战,其成效和发展仍有待观察。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邵科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居民储蓄率扭转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下降态势,开始显著上升。但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的1998年以及"IT"泡沫破灭后的2002年时的情况类似,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势头不会维持,未来会高位缓慢下降,整体呈现倒"U"型,美国未来消费储蓄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应该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关键期,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
次贷危机 美国经济 储蓄率 应对战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谷秀娟
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独特金融结构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于银行体系从而高储蓄率的依赖。因而,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其波动趋势并在宏观调控层面予以关注、监控就应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储蓄率 金融风险 金融结构 银行体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玲
本文构建了一个居民储蓄行为函数,选取13个国家1991~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居民储蓄率的五大决定因素——收入和经济增长、利率与价格、外部储蓄、人口结构与资本市场发展,重点考察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作用。采用定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的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反映资产市场发展的3个指标中,股票价格和金融业产值比率都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股市规模比率有微弱正向影响。总体上看,资产市场发展对储蓄的综合作用仍是负向的,资产市场能够通过分流储蓄和财富效应两条作用渠道降低居民储蓄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志君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居民储蓄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储蓄倾向由原来单一的储蓄存款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和兴办私人企业多种方式并重的方向发展,居民储蓄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讨论我国居民储蓄倾向的变化规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章 黄乃静
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借贷与储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通过构建区分了传统现金账户和数字金融账户的双通道心理账户模型,考察人们的消费、借贷和储蓄行为,从理论逻辑上揭示了数字化金融发展导致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内在机制:在数字金融账户中,人们消费时通过移动支付的失去感更少、获得感更多,而借钱时的尴尬感更少且借贷成本降低,这导致居民更多消费和更多借贷消费,从而引致储蓄率下降。本文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相结合,构建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实证,发现数字化金融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并从实证层面证实了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通过刺激居民消费和居民借贷消费进而降低居民储蓄率的理论判断。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化金融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后果,为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持。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杜正琦 王理政
本文通过计算我国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发现我国国民储蓄率自2010年后就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居民储蓄率下降是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随后,本文测算了我国的最优储蓄率水平,得出结论,虽然我国的储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但总体上依然处于最优储蓄率的测算区间。最后,对储蓄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储蓄率的下降会显著降低投资率水平并增加金融风险,而且储蓄率的下降可能是一个长期且无法避免的问题。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民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 投资率 杠杆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