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71)
- 2023(14762)
- 2022(12486)
- 2021(11655)
- 2020(9829)
- 2019(22638)
- 2018(22016)
- 2017(42825)
- 2016(22998)
- 2015(26123)
- 2014(25978)
- 2013(26030)
- 2012(24639)
- 2011(22301)
- 2010(22684)
- 2009(21520)
- 2008(21001)
- 2007(18605)
- 2006(16270)
- 2005(15170)
- 学科
- 济(97485)
- 经济(97398)
- 业(63226)
- 管理(63098)
- 企(50163)
- 企业(50163)
- 方法(43615)
- 数学(39008)
- 数学方法(38617)
- 中国(33765)
- 融(30195)
- 金融(30193)
- 银(28524)
- 银行(28500)
- 财(27601)
- 行(27559)
- 农(26995)
- 贸(24022)
- 贸易(24007)
- 易(23517)
- 制(22368)
- 地方(20127)
- 业经(19792)
- 学(18325)
- 农业(17719)
- 务(16921)
- 财务(16879)
- 财务管理(16842)
- 企业财务(16047)
- 策(14570)
- 机构
- 大学(330481)
- 学院(329384)
- 济(149012)
- 经济(146113)
- 管理(123272)
- 研究(118955)
- 理学(104863)
- 理学院(103715)
- 管理学(102155)
- 管理学院(101535)
- 中国(99114)
- 财(70107)
- 京(69610)
- 科学(67781)
- 所(60610)
- 中心(56050)
- 财经(55154)
- 研究所(54718)
- 农(54703)
- 经(50258)
- 江(48601)
- 经济学(48023)
- 业大(45238)
- 北京(44753)
- 经济学院(43434)
- 农业(43031)
- 院(42050)
- 范(41620)
- 师范(41248)
- 财经大学(41112)
- 基金
- 项目(211028)
- 科学(166621)
- 研究(155650)
- 基金(155487)
- 家(134957)
- 国家(133886)
- 科学基金(114007)
- 社会(100802)
- 社会科(95895)
- 社会科学(95869)
- 基金项目(80292)
- 省(79522)
- 自然(71339)
- 教育(71212)
- 自然科(69734)
- 自然科学(69713)
- 自然科学基金(68559)
- 划(68047)
- 资助(65654)
- 编号(61782)
- 成果(51921)
- 部(48678)
- 重点(48077)
- 发(46595)
- 创(43974)
- 课题(43479)
- 国家社会(42712)
- 教育部(42017)
- 性(41717)
- 创新(41331)
- 期刊
- 济(160042)
- 经济(160042)
- 研究(104371)
- 中国(66521)
- 财(53505)
- 融(50768)
- 金融(50768)
- 农(50009)
- 学报(49093)
- 科学(45532)
- 管理(44526)
- 大学(37463)
- 学学(35308)
- 农业(33222)
- 教育(32124)
- 财经(27920)
- 经济研究(27647)
- 技术(26538)
- 经(24040)
- 业经(23497)
- 贸(22185)
- 国际(21549)
- 问题(21404)
- 业(18430)
- 世界(17711)
- 技术经济(16248)
- 理论(16207)
- 统计(16090)
- 版(14674)
- 策(14379)
共检索到510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吴军 张弼
本文以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传导及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为例,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福利角度比较分析了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两种结局,得出协调要优于不协调的结论。分析中发现,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其经济实力明显弱于美国,危机冲击和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决定其很可能陷入由美国主导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的协调模式,其福利可能不一定优于纳什均衡时的状况。因此,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但是要避免采取处于尾随地位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的协调方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卢君生
本文在回顾货币政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验证据显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我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著有效的。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 有效性实证研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继志
经济全球化将各国的贸易、生产和金融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客观上要求各国的货币政策由各自为政走向国际协调。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有了新发展,通过同步降息、货币互换、G20峰会等形式,实现了特定时期和特定形势下多国货币政策的密切合作。在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应以多种方式进行,相关国际组织在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中应进一步发挥作用,而经济联系紧密和经济总量较大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更为重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彭兴韵
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美联储吸取了1929~1933年大萧条的教训,积极地通过货币政策来加强危机管理。本文对货币政策危机管理文献及历史经验的简要回顾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美联储这一次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及其在维护金融体系流动性方面所创设的诸多货币政策工具,也分析了应对这次危机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机制和政策操作,最后对这次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操作做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危机管理 最后贷款人 货币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怀清 刘明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国际和国内、政府和市场主体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及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金融监管不到位是每次金融危机不可缺少的要素,国际货币金融的架构及美国不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突出因素。
关键词:
国际货币 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超 秦亚丽
一、明确政策协调的目标:调节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增长,管理通胀预期。后危机时代恰逢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攻坚阶段,集于"高储蓄、高失业及高产能"的现状,极易引发通缩和速度抑制型就业。因此,该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赵萌
资产证券化在创造了市场流动性,满足了消费者和投资者需求的同时也给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了隐患。本文以次贷危机为例说明了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引致金融危机的一般性规律,并认为资产证券化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模式,加大了内生流动性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延迟和放大了风险从而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方向、工具、中介目标选择上的难度。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晓雨
20世纪以来的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通过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但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产出的刺激作用逐渐减弱,效果有限。利率变量短期内会加剧通胀压力,长期对CPI的影响则不确定。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应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以此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陆荣 王曦
伴随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总需求调节的重要手段,其对经济刺激的效果值得关注。鉴于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最重要渠道,本文在M-F的模型框架下,引入Bernanke和Blinder(1988)的经典论文的结论,构建我们的经济结构模型。并在该模型指导下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以估计经济系统的动态调节特征,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计算了本轮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总体拉动效应,进而分析、比较了各渠道的效果。最后基于模型的实证结论,通过权衡货币政策的拉动效应和带来的通胀压力,认为本轮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会渐进而平稳地淡出。
关键词:
货币政策 SVAR 货币渠道 信贷渠道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陆磊 刘学
本文在Del Negro et al(2017)的研究基础上,探讨应对由流动性冲击导致的金融危机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作用。当流动性冲击影响资产价格并导致经济衰退时,减税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债券发行提高了名义利率,从而为盯住资产价格的利率规则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在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仍然可以应对由流动性冲击导致的金融危机,而并不需要采用量化宽松政策。本文的研究对当前全球正在和即将采取扩表政策的央行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宏观调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志刚 潘成夫
全球经济危机袭来,各国在推出巨额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其央行也采取了激进的政策措施,实施了降息甚至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美联储等还采取了购买长期国债的非常规手段。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中货币政策选择人的困局,指出货币政策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流动性和稳定金融体系,并可以通过量化宽松、征收持有货币税等操作改变投资者预期、降低长期利率甚至突破零利率的限制,从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最后,本文分析了制约货币政策手段生效的因素,得出其对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
零利率 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 流动性陷阱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孙瑾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采用了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来减少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其中最主要、使用最频繁的政策手段就是降低利率和注资。本文通过货币金融学的经典理论对这两种政策手段的治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政策传导途径中的问题和关键因素,解释了在短期内政策效果不明显以致危机继续蔓延的原因。
关键词:
货币金融学 金融危机 政策效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济广
根据宏观经济数据实证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结论为扩张性货币政策总体无效。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量的中间目标没有达到,降低利率的中间目标效果不显著,但形成通胀预期、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由于中国经济未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消费投资的短期拉动中起到了配合作用,但信贷过度膨胀,推动产能过剩,形成严重的通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可持续性并似乎得小于失。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春晖 蹇明
本文采用一个简单的新开放宏观经济随机模型。在名义粘性工资的假定下,应用对数线性模型,通过求工资设定问题、预期的产出、预期的贸易条件、预期的效用等变量的解析解,分析得出了任何偏离均衡状态的国内货币政策都会给本国居民带来期望效用的损失;采用统一的国际货币时,只要采用谨慎的货币政策将优于多种货币共存的情形。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玲
近两年的经济生活中,"货币政策独立且有效"的理论蓝图并未展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在国际金融环境动荡多变的背景下,汇率制度问题与货币政策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经常呈现出与一般理论分析相背离的结果。2007年-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效果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