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72)
- 2023(7288)
- 2022(5768)
- 2021(5359)
- 2020(4244)
- 2019(9237)
- 2018(8703)
- 2017(16963)
- 2016(9010)
- 2015(10250)
- 2014(10111)
- 2013(9820)
- 2012(9250)
- 2011(8088)
- 2010(8698)
- 2009(8749)
- 2008(7689)
- 2007(7165)
- 2006(6530)
- 2005(6084)
- 学科
- 济(34058)
- 经济(34021)
- 业(28022)
- 融(25402)
- 金融(25401)
- 管理(24918)
- 银(22577)
- 银行(22571)
- 行(21983)
- 中国(21883)
- 企(21820)
- 企业(21820)
- 农(12618)
- 方法(12444)
- 财(11290)
- 制(11281)
- 中国金融(10982)
- 数学(10564)
- 数学方法(10376)
- 农业(9673)
- 业经(9514)
- 地方(9220)
- 务(8090)
- 财务(8063)
- 财务管理(8048)
- 企业财务(7736)
- 理论(7246)
- 体(7077)
- 贸(6635)
- 贸易(6623)
- 机构
- 学院(127048)
- 大学(124974)
- 济(53259)
- 经济(52051)
- 管理(44367)
- 研究(42162)
- 中国(40173)
- 理学(37260)
- 理学院(36899)
- 管理学(36162)
- 管理学院(35946)
- 财(26932)
- 京(26014)
- 科学(23605)
- 中心(21983)
- 财经(21262)
- 所(20960)
- 江(19687)
- 农(19480)
- 经(19228)
- 研究所(18695)
- 银(17939)
- 经济学(17821)
- 银行(17309)
- 融(17028)
- 金融(16711)
- 州(16672)
- 北京(16625)
- 业大(16592)
- 行(16301)
- 基金
- 项目(78774)
- 科学(61602)
- 研究(60569)
- 基金(55939)
- 家(47543)
- 国家(47039)
- 科学基金(40330)
- 社会(39085)
- 社会科(37045)
- 社会科学(37038)
- 省(31424)
- 基金项目(28515)
- 教育(28109)
- 划(25731)
- 编号(25338)
- 自然(23656)
- 资助(23563)
- 自然科(23153)
- 自然科学(23148)
- 自然科学基金(22713)
- 成果(21836)
- 课题(18068)
- 重点(17917)
- 发(17879)
- 部(17134)
- 创(16794)
- 性(16749)
- 国家社会(16127)
- 项目编号(15868)
- 创新(15569)
共检索到206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小兵
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诸多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扩大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就业 金融危机 路径选择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郝君富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重要影响体现在出口和劳动力就业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就出现了大批农民工返乡的问题。虽然近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重新复苏,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依然缓慢以及工人工资水平偏低,许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出现"民工荒"问题。本文拟从就业市场国际化的角度来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形势,提出国内就业问题应当"全球化",并主张我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结合起来"走出去"。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就业问题 农民工 全球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傅伯仁 王璠 李爱宗
本文在肯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贡献的基础上,从农民工的地位、生存特征、文化素质、转移成本与风险,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制度环境、公共服务、农村城镇化,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平稳、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仁福 张林秀 赵启然 刘承芳
笔者使用3省6县24乡镇共计720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非农就业情况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仅有一半左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工作是在非农行业就业,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偏低。教育程度低、未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非农就业劳动力受到危机的负面冲击要大于教育程度高和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研究发现,贫困农村地区劳动力不仅非农就业参与率低,而且在危机期间非农就业受到的负面冲击也显著地比非贫困农村地区大。这对政府今后扶贫和在危机环境下如何瞄准脆弱人群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贫困农村 非农就业 金融危机影响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仇建国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关系内部两个利益主体身份日益明晰,双方的利益差别与矛盾日趋激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柏培文 杨志才
本文从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属性、闲暇效用和劳动力制度保护4个方面衡量劳动力议价能力,运用模型刻画了劳动力议价能力与劳动收入占比的关系,同时选取2001~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劳动力议价能力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研究发现:其一,劳动力议价能力与劳动收入占比显著正相关,劳动力议价能力可以解释劳动收入占比波动的10.10%,且工资在二者传导机制中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其二,对于全国层面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属性、闲暇效用和劳动力制度保护分别贡献了约1.004、18.602、1.395和0.77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层面的劳动力属性和闲暇效用的贡献比全国分别高1.593和1.706个百分点。其三,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速度、第三产业比重和劳动力议价能力成为劳动收入占比提高的主要动力,三者平均贡献了19.881个百分点。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帅 张海鹏
本文利用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金融危机冲击前后的面板双重倍差(panel-DID)模型,考察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中国有涉外经济业务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这些行业的非农就业人数减少、劳动时间缩短;但是,研究并没有发现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所产生的持续性影响;在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工资性劳动、就业地点在外省的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更容易遭受失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德文 张展新 程杰 侯慧丽
全球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就业冲击。尽管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基本都已外出,但面临着就业不稳定和工资收入下降等问题。由于务工收入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就业不稳定和工资收入下降将增加贫困地区农户的返贫风险和脱贫难度。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以及就业不稳定性增加等新变化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政策思路来看,解决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仅可以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就业冲击,而且可以为贫困地区减少贫困创造有利条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俊良 刘飞
中国选择的赶超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造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排斥,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了经济增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偏离,乡镇企业以及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当中国进入经济周期调整与结构转型从而产生了巨大就业压力的时候,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剧了就业压力,尤其影响了严重依赖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力。由此,必须从一个较长时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依赖于将经济发展转移到就业优先的模式上来,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匹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升级与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 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穆建新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遭受重创,出口急剧萎缩,沿海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大量农民工面临失业返乡、返乡失业的困境。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即由以出口导向、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异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力转移"模式,转变为以内需驱动、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就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转移"模式;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应当尽快建立适当的制度安排和机制激励,促使模式转变;最后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马策
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世界各国公司股价大幅下跌,资本市场迅速下滑,许多著名的国际公司都不得不寻求出售股权以获生机,这为坐拥大笔资金并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梅强 刘昌年
文章简要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在金融危机下的运营态势,针对其"粗放式"发展路径的转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方向和路径选择等,并辅以典型案例为佐证。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韩骏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金融市场上复杂多变的金融产品的质疑越来越多,因而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定位金融产品的创新。我国作为已经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国家,对金融创新问题也必须作出新的思考和认识。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国际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重大伤害,但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使金融创新成为一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因此,应该迅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思考我国金融创新问题,大力开展积极的金融创新,抑制消极的金融创新,繁荣我国的金融市场,以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较快发展和提高。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晓
当前的"美元体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可持续性。正是在布雷顿森林体制和"美元体制"下,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美元体制"的主要受益者和支撑者,也自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受害者。现阶段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东亚各经济体尚不具备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能力;同时,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应改变应对危机的实用主义哲学,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目标进行更加长远的路径设计,在区域整体层面和局部层面两个层次上加快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化发展。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使中国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但其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能否进行顺利的调整,使中国成为能够替代美国的区域内最终产品市场的提供者,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日两国能否比较顺利地开展汇率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东亚地区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决定了该地区难以出现"一家独大"式的货币合作模式。因此,中日两国的协调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未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