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03)
2023(12792)
2022(10635)
2021(9710)
2020(7832)
2019(17604)
2018(17237)
2017(32497)
2016(17044)
2015(19535)
2014(19426)
2013(19487)
2012(19055)
2011(17693)
2010(18176)
2009(17374)
2008(16482)
2007(14840)
2006(13731)
2005(13072)
作者
(50728)
(42178)
(42003)
(40113)
(27239)
(20316)
(18958)
(16331)
(16171)
(15115)
(14709)
(14160)
(13801)
(13547)
(13355)
(13207)
(12436)
(12177)
(12166)
(11627)
(11005)
(10225)
(10219)
(9731)
(9601)
(9556)
(9211)
(9132)
(8600)
(8388)
学科
(97062)
经济(96975)
管理(45026)
(43837)
中国(34181)
(33464)
企业(33464)
方法(30360)
(27866)
金融(27866)
地方(27475)
数学(26672)
数学方法(26442)
(25998)
银行(25985)
(25342)
(22366)
业经(19728)
(18834)
(18683)
(18134)
贸易(18115)
(17551)
(16555)
地方经济(15989)
农业(15471)
(14127)
环境(13381)
(12950)
中国金融(11517)
机构
大学(256378)
学院(256375)
(124270)
经济(121951)
研究(100088)
管理(89333)
中国(84298)
理学(74173)
理学院(73266)
管理学(72203)
管理学院(71733)
(56362)
(55857)
科学(55554)
(51252)
研究所(45813)
中心(45513)
财经(43380)
经济学(41231)
(39750)
(39374)
(39041)
北京(37370)
经济学院(36871)
(35251)
(34316)
师范(34000)
财经大学(31964)
(31950)
业大(31536)
基金
项目(155274)
科学(122436)
研究(116915)
基金(113169)
(97794)
国家(96986)
科学基金(81971)
社会(77951)
社会科(74170)
社会科学(74156)
(58151)
基金项目(57686)
教育(51905)
(48896)
自然(47933)
资助(47847)
自然科(46838)
自然科学(46826)
自然科学基金(46002)
编号(45409)
(40141)
成果(38443)
重点(35558)
(35363)
国家社会(33764)
发展(33516)
课题(33071)
(33001)
(31806)
中国(31492)
期刊
(150387)
经济(150387)
研究(89982)
中国(59591)
(42393)
金融(42393)
(41437)
(38673)
管理(36941)
学报(36313)
科学(35277)
大学(28644)
学学(26893)
教育(26822)
农业(26112)
经济研究(25689)
财经(23450)
技术(22431)
业经(21355)
(20507)
问题(19324)
(18023)
国际(17283)
世界(16779)
技术经济(14386)
(14041)
统计(12877)
经济问题(12086)
现代(11705)
理论(11588)
共检索到429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夏华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结构必须有进一步的把握。我们从几个重大现象和实践出发回溯到管束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结构和机制,发现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一种循环上的怪圈,即在对外贸易战略、有效需求、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四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强化的负反馈,外部金融危机使这一怪圈更为凸显。本文分析了怪圈的成因和运行机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跳出怪圈的关键之举,并从新农村建设和技术革命两个方面初步加以探讨。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华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迅速发展,除有效利用欧美日等国的资本、技术、经营理念等因素之外,亚洲华人企业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泡沫经济的形成以及环境污染等。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大多数国家失业率提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政府财政赤字增大等。中国采取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引领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吕铁  余剑  
本文旨在梳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通过经济金融理论以及计量方法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而描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并通过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出口市场三大渠道,阐述国内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在金融功能受到抑制下的反应,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韩文秀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迄今经历了从急转直下到低速徘徊的两个阶段。我国自2008年底以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稳定内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的措施,这些已经开始见效,并将继续取得成效。预期中国和美国经济可能大体上同时恢复,中国经济是更高水平上的恢复。相比较而言,我国经济是金融危机期间世界经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危机过后,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必将进一步上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孔令锋  顾天伟  
文章通过对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指出了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认为在经济下滑趋势已得到基本遏制的后危机时代,应充分考虑短期策略与长期战略的结合,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民生领域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福寿  
: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脆弱均衡,一方面严重冲击了我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历史机遇。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应该以创新为手段,抓住"低碳经济"等未来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东琪  朱传耿  周礼  
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异同点与"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及其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为中国在今后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天德  
作为全球经济的区域增长极之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发展质量、国际化能力和全球主导力,也直接影响大规模灾后重建的效益以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胡金木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本文简要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态势,论述了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定位和着力点,重点探讨了充分发挥税收作用以化解危机、促进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成思危  
本文认为,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来看,2009年实现增长8%没有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内需起重要作用。拉动内需,最重要的是提高工资和财产性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第二,调整经济结构。关键是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创新,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如现代金融业、现代咨询业、现代会展业、现代管理业、现代物流业等,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第三,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第四,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改革,坚持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方向。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一鸣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经济调整和转型的进程。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需求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条件下,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改变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解决这些重大课题,最根本的是要推动经济战略性转型,加快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体制改革战略性突破,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蒋燕辉  
通过分析当前国际会计准则有关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和计量标准、存在缺陷、产生缺陷原因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可知,公允价值会计症结在于会计要素确认不准,金融工具计量属性不能把握。而全面推广公允价值会计并不能根本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应审慎看待公允价值会计的推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尹莉  曲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