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1)
2023(7282)
2022(5910)
2021(5137)
2020(4267)
2019(9398)
2018(8811)
2017(17229)
2016(8693)
2015(9804)
2014(9777)
2013(9824)
2012(9556)
2011(8915)
2010(9557)
2009(9435)
2008(8151)
2007(7281)
2006(6959)
2005(6691)
作者
(25768)
(21332)
(21244)
(20524)
(13689)
(10118)
(9817)
(8383)
(8099)
(7692)
(7552)
(7147)
(6989)
(6863)
(6836)
(6816)
(6209)
(6130)
(6060)
(5666)
(5608)
(5085)
(5071)
(5048)
(4932)
(4892)
(4597)
(4436)
(4379)
(4172)
学科
(61518)
经济(61481)
(25646)
金融(25646)
管理(23804)
(22347)
银行(22339)
(21800)
(21770)
中国(20088)
地方(18791)
(18206)
企业(18206)
方法(17029)
数学(14978)
数学方法(14886)
(12543)
地方经济(12151)
(11626)
(11454)
业经(11383)
中国金融(11081)
(9443)
(8413)
理论(7690)
(7435)
财务(7410)
财务管理(7402)
产业(7279)
经济学(7258)
机构
大学(133852)
学院(133355)
(69522)
经济(68206)
研究(50135)
管理(46344)
中国(45006)
理学(38424)
理学院(38013)
管理学(37484)
管理学院(37237)
(31578)
(27503)
科学(26310)
(25020)
财经(24815)
经济学(24284)
中心(23921)
(22416)
研究所(22346)
经济学院(21636)
(20097)
(18765)
金融(18458)
财经大学(18430)
(18146)
北京(17879)
银行(17517)
(17427)
(17307)
基金
项目(79050)
科学(62139)
研究(59719)
基金(57762)
(48832)
国家(48413)
科学基金(41584)
社会(41122)
社会科(39172)
社会科学(39160)
(30494)
基金项目(29344)
教育(26194)
(24429)
资助(24342)
自然(23531)
编号(23017)
自然科(22950)
自然科学(22945)
自然科学基金(22531)
成果(19384)
(19142)
重点(18191)
国家社会(17861)
(17431)
课题(16367)
发展(16316)
(16296)
(16117)
(15929)
期刊
(84454)
经济(84454)
研究(48626)
(30615)
金融(30615)
中国(26626)
(24117)
管理(19241)
学报(17354)
科学(16121)
(16046)
经济研究(15035)
财经(13858)
大学(13776)
学学(13088)
(12085)
技术(11701)
教育(10541)
问题(10321)
业经(10272)
农业(9899)
技术经济(8229)
(7755)
统计(7677)
国际(7653)
世界(7496)
理论(6916)
经济问题(6677)
(6556)
经济管理(6298)
共检索到223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有光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美国次贷、房价回落;二是美国严重的政府与外贸双赤字;三是美国在过度自由、缺乏适当规范下的金融机构与厂商的一些不负责任行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减少、经济增长率下降等方面。虽然中国GDP增长率今年很可能还会下滑,但是与世界相比,中国的GDP增长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中国可以抓住机遇,淘汰一些低效率、高污染生产企业,向较高效率、较环保企业实行产业转型;可以利用成本降低的机会,加快对社会保障、交通、教育、卫生、环保、研究等领域的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有光  
东亚金融风暴有着持续与广泛的影响,而关于应如何解决危机的问题,经济学者与有关机构和决策者间也有很多不同意见。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两大国际机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这个问题上的相反建议。IMF给贷款国的条件,包括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取消...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冯俊新  王鹤菲  何平  李稻葵  
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学者们对过去30年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这些反思可以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同时也利于我们判断西方主流学界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把这些反思按照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即认为:(1)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应该更加强调金融部门的作用;(2)应该更加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经济后果的研究;(3)应该重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以使之与经济发展现实相适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伊然  
对危机传导链条的逆推式探究表明,在泡沫破裂、泡沫形成这两个关键阶段的背后都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根源,即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美国政治的右转,新自由主义开始盛行,从而导致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朝着不利于前者的方向大大倾斜。在住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泡沫逐渐成形。然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供给只是暂时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了支付手段,却无法解决实际收入与真实购买能力不足的根本问题。正是由于缺乏实际收入的支撑,泡沫最终破裂,引发了本次金融危机。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决之道在于,平衡收入分配、提高社会保障力度、使经济增长的果实能够惠及广大中低收入阶层。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华  王晓玲  
本文首先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分析视角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也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分析视角对政府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提出了自由放任的主张。本文在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辨析的基础上,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政府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姜伟  
本次金融危机是部分利益集团以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利润为目的,利用目前体制和市场存在的瑕疵或漏洞,以美国金融体系为突破口,采取突然的关联行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危机是个别利益集团对金融体系的狙击,是制度本身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金融危机应采用灾害经济学的思想,提前预防、系统治理。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学家的声誉受到极大的影响,就连英国女皇也开始指责,为什么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出这次金融危机。有些学者甚至谈到,过去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都是错误的,干脆推倒重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10年9月24日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次演讲,为经济学做了辩护,同时也指出金融危机对未来的经济学研究的启发。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理查德·麦科马克  冯维江  
我们正处于全球经济及政治危机的中间阶段,其强度之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所仅见。这一危机造成的紧张局势已经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许多政府已经垮台,未来还会有更多政府因为持续的失业和普遍的愤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晓晶  
文章通过分析次贷危机爆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现代经济学带来的巨大挑战,指出未来经济学首先应抛却经济学的自负,并侧重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努力把握经济中的不确定性、推动抽象模型与直接经验的对话、注重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平衡以及探索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郝云宏  雷原  
1997年国际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亚洲金融危机。无论这次危机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这次危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部分地归因于这次危机发生在我们的邻国,而且和我们发展水平相近,文化背景相近,经济联系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黎力  沈梓鑫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学界有关经济学的反思一直不断。理论方面,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以及"有效市场假说"的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政策领域,关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通胀目标的设定出现了重大分歧;研究方法上,围绕着数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学模型化方法纷争不断。然而,反思中也呈现出共识因素,从而揭示了经济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理论上,金融因素及更为现实的市场缺陷和摩擦因素将更多地被纳入经济学理论和模型中进行讨论,并且处理这些因素的模型也将更趋多元化;政策上,亟须发展出一套理论框架为财政政策和更为广泛的货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货币政策将回归到数量工具、价格工具和其他工具并用的传统;方法上...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建奇  乔轶娟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普遍实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这一实质没有改变,只是具有了一些不同于以往危机的新的形式——它以需求过剩的假象形式存在。形成现代危机新形式的逻辑是:直接生产过剩的传统经典危机→虚假需求膨胀→虚假需求过剩而实际需求不足的现代危机。消除金融危机的出路似乎不是"救市"而是"治市"(治理金融市场)和"救实"(救助包括增加人民实际收入在内的实体经济)。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段平方  
"金融化"概念是近年来西方激进经济学家提出的创新思想之一,资本主义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回顾了"金融化"概念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分别阐述了当代西方新左派政治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者、法国调节学派对资本主义金融化和金融危机的解释,系统总结了他们关于资本主义金融化及金融危机的理论的分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圣平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可预测性、不可感知性、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强等特点佐证了风险社会的来临。新自由主义政府观消极保守式的政治经济主张已无法适应风险社会的要求,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政府积极有为才是应对风险社会和抗击金融危机的根本之道。但在政府积极有为的过程中,需时刻防范"利维坦"的出现。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汪毅霖  
当前对主流经济学的科学哲学解读以波普尔的情境分析为代表。金融危机既宣告了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存在问题,也表明了波普尔哲学解读的困境。情境分析方法的危机根源在于误解了经济现象的本质,导致过分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类似性。实现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和波普尔情境分析的超越,必须直面真实的经济现象———不仅关注简单现象,更要分析复杂现象。完善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使经济学研究抛弃"庸俗",重新找回"人"及其"意义",从而为经济学的范式转换提供理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