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10)
2023(12218)
2022(10102)
2021(9203)
2020(7592)
2019(16748)
2018(16235)
2017(31887)
2016(16545)
2015(18363)
2014(18165)
2013(17747)
2012(16391)
2011(15086)
2010(15654)
2009(15001)
2008(13906)
2007(12525)
2006(11574)
2005(10744)
作者
(45293)
(37544)
(37379)
(35784)
(23997)
(17874)
(17094)
(14388)
(14322)
(13599)
(12940)
(12357)
(11945)
(11852)
(11736)
(11715)
(11025)
(10923)
(10828)
(10407)
(9548)
(9111)
(8937)
(8752)
(8672)
(8555)
(8155)
(7997)
(7436)
(7298)
学科
(86570)
经济(86514)
管理(46386)
(43990)
(35582)
企业(35582)
方法(28154)
(27712)
金融(27711)
中国(26839)
(25497)
银行(25493)
数学(24960)
(24780)
数学方法(24716)
地方(23142)
(20340)
(19345)
业经(17789)
(17571)
(16172)
贸易(16157)
(15722)
地方经济(13851)
农业(13721)
(13258)
(12138)
(11761)
(11736)
财务(11702)
机构
学院(236511)
大学(231166)
(114707)
经济(112477)
管理(87179)
研究(83051)
理学(73406)
理学院(72721)
管理学(71684)
中国(71305)
管理学院(71254)
(53621)
(46504)
科学(43387)
财经(41768)
(40850)
中心(39798)
(37682)
经济学(37527)
研究所(36193)
(36081)
经济学院(33534)
(31706)
财经大学(30740)
北京(29761)
(29465)
(29267)
(29045)
师范(28839)
(28016)
基金
项目(144045)
科学(114279)
研究(111563)
基金(104496)
(88023)
国家(87272)
科学基金(75670)
社会(73807)
社会科(70229)
社会科学(70217)
(56417)
基金项目(53159)
教育(50631)
编号(45877)
(45833)
自然(44412)
资助(44035)
自然科(43387)
自然科学(43379)
自然科学基金(42599)
成果(38175)
(33529)
重点(32632)
课题(32212)
(32204)
国家社会(30799)
(30389)
(29642)
教育部(28670)
人文(28552)
期刊
(136070)
经济(136070)
研究(80290)
中国(46166)
(44042)
金融(44042)
(40207)
管理(34493)
(30432)
科学(27250)
学报(26573)
经济研究(24131)
教育(22053)
财经(21615)
大学(21559)
技术(20554)
学学(20550)
业经(20465)
农业(19799)
(18798)
问题(16675)
(15532)
国际(14932)
世界(12838)
技术经济(12807)
统计(12213)
理论(11927)
商业(11781)
现代(11235)
(11095)
共检索到380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苏剑  林卫斌  叶淏尹  
本文认为,中美两国面对的都是总需求下降的局面,但总需求下降的原因却完全不同。美国总需求的下降是由于次贷危机导致银行紧缩贷款而引发的货币紧缩;而中国总需求下降的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下降而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企业投资需求和居民户消费需求均下降,结果导致交易性货币需求下降。因此,美国是金融体系出了问题蔓延到实体经济,货币供给不足、货币需求较大;而中国则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蔓延到金融体系,货币需求不足、货币供给较大,因此就出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背离的局面。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采取大幅度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会导致资产泡沫加剧,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谊浩  伦晓波  
文章以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理论为依据,结合中美欧货币政策三方博弈模型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应对过程中大国有效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合作寻求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通过模型论证发现,要治理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美欧三方之间货币政策不协调是无效的,美欧领导、中国追随(斯塔克尔伯格协调方式)会使得博弈方的损失提高,美欧合作、中国不参与时的博弈均衡结果是各方得到帕累托改善,中美欧三方合作时的博弈均衡结果则是各方损失进一步减少。因此,中美欧三方货币政策的通力协作是共赢的,有利于三方及世界经济整体的恢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继志  
经济全球化将各国的贸易、生产和金融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客观上要求各国的货币政策由各自为政走向国际协调。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有了新发展,通过同步降息、货币互换、G20峰会等形式,实现了特定时期和特定形势下多国货币政策的密切合作。在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应以多种方式进行,相关国际组织在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中应进一步发挥作用,而经济联系紧密和经济总量较大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更为重要。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涛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美两国都采取了超常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其首要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过程、政策有效性和政策风险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其异同及成因,旨在总结两国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应对危机的有效性、防范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政策风险提供借鉴。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陆荣  王曦  
伴随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总需求调节的重要手段,其对经济刺激的效果值得关注。鉴于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最重要渠道,本文在M-F的模型框架下,引入Bernanke和Blinder(1988)的经典论文的结论,构建我们的经济结构模型。并在该模型指导下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以估计经济系统的动态调节特征,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计算了本轮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总体拉动效应,进而分析、比较了各渠道的效果。最后基于模型的实证结论,通过权衡货币政策的拉动效应和带来的通胀压力,认为本轮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会渐进而平稳地淡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继五  李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历两次由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宏观经济紧缩,这表明外源性冲击已成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在当前国内经济受到外部冲击而出现紧缩时,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依然显著,但在效果上存在差异。降低利率能长期稳定提高消费增长;而货币供应量扩张仅在五个季度内能显著刺激投资增长,长期基本无效。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在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配合拉动内需时,应将带动国内消费增长作为货币政策长期任务,而将提高国内投资作为短期目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潜力  王世杰  
文章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比较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差异。研究发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而在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利率渠道逐渐取代信贷渠道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因此,为了实现央行"保增长,防通胀"的目标,建议央行应强化利率渠道的调控,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学勇  宋雪楠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绝大多数经济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衰退趋势。为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各国货币管理当局纷纷根据本国特点制定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本文选择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元区这四个主要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在金融危机下采取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展开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倾向于选择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美国偏重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日本货币政策更加基于银企密切的关系,而欧洲则偏重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从整体上看,货币政策对于带动经济走出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货币政策效果在各经济体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卢君生  
本文在回顾货币政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验证据显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我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著有效的。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邢莹莹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根据本国金融市场变化情况,在《联邦储备法令》的授权下,创设了包括定期标售工具、定期证券借贷工具、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在内的7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旨在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及恢复金融市场功能。该文详细介绍这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规则及市场功能。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涛  
正确地分析判断经济金融形势,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然后具体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何晓  
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强劲,今年一季度增长9.7%,物价水平也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但与此同时却又有可能陷入通货膨胀当中。央行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稳定物价,防止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连军  马宇  
回顾总结金融危机期间的货币调控经验,有助于政府部门提升经济治理水平,从而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平稳增长。文章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研究背景,实证探究央行货币政策对企业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货币调控"由紧转松"对国有企业资本投资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强;而货币调控"由松转紧"对民营企业资本投资的抑制作用更强;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始终表现出较高的投资效率;央行货币调控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资本投资产生非对称影响。金融危机期间,货币调控对经济总量的控制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对经济优化转型的引导作用却非常有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依然受制于企业产权差异。在吸取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货币调控经验得失的基础上,文章进而拓展探讨...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布拉希马·库里巴利  
在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经济体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被认为缓解了危机造成的冲击。而在以往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经济体往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防止货币贬值及资本外逃,并提升政策的公信力。美联储国际金融部高级经济学家布拉希马.库里巴利的这篇文章探讨了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并运用实证分析发现,经济体自身的经济特征和实施反周期货币政策的能力之间有着显著的统计关系。其中,宏观经济基本面、经济体系的低脆弱性、对外贸易的开放、国际资本流动、金融改革以及通货膨胀目标制都为实施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提供了便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皓  敬海燕  
为应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主要发达经济体陆续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的冲击,需要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台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措施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危机爆发以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重心和工具有所不同,在传统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纷纷出台了"前瞻性指引""负利率""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恢复。但是,非常规货币政策也给世界经济金融市场埋下了新的隐患。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不仅导致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将引发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资本大量流入,形成资产泡沫;而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将引发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资本大量外流,增加债务压力和资产价格暴跌,甚至引发货币危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