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4)
2023(7118)
2022(4990)
2021(4421)
2020(3411)
2019(7307)
2018(6910)
2017(13543)
2016(6962)
2015(7767)
2014(7757)
2013(7203)
2012(6210)
2011(5418)
2010(5718)
2009(5803)
2008(4609)
2007(4195)
2006(3966)
2005(3923)
作者
(18467)
(15124)
(14939)
(14531)
(9467)
(7061)
(6903)
(6032)
(5650)
(5297)
(5177)
(5039)
(4838)
(4802)
(4711)
(4676)
(4485)
(4375)
(4272)
(4134)
(3830)
(3760)
(3524)
(3490)
(3446)
(3424)
(3287)
(3265)
(3012)
(3000)
学科
(28203)
经济(28177)
(24841)
金融(24841)
(21945)
银行(21940)
(21367)
(20756)
中国(19098)
管理(18126)
(16534)
企业(16534)
中国金融(10956)
(10215)
(9775)
业经(9673)
地方(9316)
(9065)
方法(7690)
农业(7483)
(6658)
(6590)
财务(6565)
财务管理(6558)
数学(6532)
数学方法(6494)
企业财务(6351)
产业(6282)
(5929)
体制(5421)
机构
学院(93321)
大学(91758)
(41120)
经济(40242)
管理(32269)
中国(31938)
研究(31773)
理学(27004)
理学院(26765)
管理学(26313)
管理学院(26160)
(20773)
(18563)
中心(17091)
科学(16680)
(16426)
财经(16362)
银行(15885)
(15656)
金融(15341)
(14927)
(14870)
(14856)
经济学(14381)
(14338)
(14165)
研究所(13346)
经济学院(13059)
人民(12932)
(12421)
基金
项目(60388)
科学(47978)
研究(47677)
基金(43634)
(36891)
国家(36536)
社会(32093)
科学基金(31750)
社会科(30534)
社会科学(30527)
(24011)
基金项目(22223)
教育(21043)
编号(19792)
(19300)
自然(17363)
自然科(16994)
自然科学(16992)
自然科学基金(16701)
资助(16651)
成果(16559)
(14614)
国家社会(14084)
重点(14019)
课题(13811)
(13216)
(13014)
(12747)
发展(12477)
(12448)
期刊
(45548)
经济(45548)
研究(31081)
(28125)
金融(28125)
中国(20199)
(16022)
(15142)
学报(12574)
管理(12290)
科学(11761)
教育(10519)
大学(10339)
学学(9763)
农业(9171)
财经(8480)
经济研究(7769)
业经(7713)
技术(7411)
(7268)
问题(6215)
中国金融(5151)
理论(5131)
国际(4798)
现代(4719)
农村(4603)
(4603)
实践(4586)
(4586)
(4469)
共检索到151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成思  
新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现代金融学等各流派对金融化逻辑的意见分歧很大,并展开了激烈而又长久的论战,导致各界对金融化的概念、属性、驱动因素及其逻辑内涵等重要问题的理解不但没有更清晰,反而日益模糊,这给决策层的现实判断也带来了极大困扰。本文基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次阐释金融化的逻辑,指出宏观金融发展说和微观金融市场说推动了泛金融业的金融化,并且影响了微观企业的经营理念,再加之实践中企业趋利避险,从而驱动了微观企业的金融化;而宏微观层次的金融化也微妙地催生了中观层次的商品金融化。三个层次的金融化本质上都反映了资本的逐利天性,并从深层次反映出经济体对多元化金融体系日益增长的需求。虽然过度金融化会带来负面冲击,增加经济的脆弱性,甚至可能引发危机,但负面冲击是随机冲击而不是系统性冲击,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矛盾的累积"甚至是"发展的陷阱"。正确认识和理解金融化的深层次逻辑并包容资本的逐利天性,合理运用金融化理念可以推进多元化和市场化金融体系发展,进而实现"好的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的目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成思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金融危机频仍,全球经济复苏历程缓慢而艰辛。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出现明显放缓态势。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量化宽松政策频出,我国虽然没有出现像2008年那样的大规模集中投资,但近年来中央以及地方配套投入的资金规模也相当可观。与此同时,伴随去产能和去库存政策的实施,金融资本在相应行业受到挤压,开始寻找新的投资目标。这些金融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享光  黄泽清  
我国房地产业是在金融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与金融化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房价金融化逻辑的把握,有助于探索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在金融化发展过程中,土地的货币化增加了土地的流动性,土地的资本化又加剧其增殖性,土地流动性和增殖性的结合使房地产在未建造之前就已成为一种可用于投机的资本;金融化背景下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转型,通过支持房地产业获得利息收入,以维持与新型金融机构的竞争;房地产资本是房产所有者福利物化的结果,人们购房不仅是为了获得其使用价值,更多是为了追求房地产资本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金银  
在艺术市场中,艺术价值是核心;资本围绕着艺术价值获得投资回报,资本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促进艺术价值的发展;市场确定艺术交易的程序与规则,在市场各方的参与下形成具有一定公信力的艺术价格;金融是创新手段,通过挖掘、整合艺术市场中的价值交换方式,将大量的零散资金与大众投资者吸引到艺术市场中。艺术市场金融化创新模式的建立需要分析艺术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其内在逻辑,平衡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使它们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促进艺术市场的理性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圆圆   秦愿  
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交集产生并存在于资金流通领域,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形成与发展存在客观必然性,其内涵特征随着财政金融体制的变化而演变。本文依据财政与金融在资金融通中的关系和财政风险金融化的特征表现两个维度,将我国约70年的财政风险金融化演变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纵向对比我国不同时期和横向比较部分发达国家财政风险金融化特征,分析研究客观规律性、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双重宏观经济效应提出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治理逻辑。应当以防控财政风险金融化的负外部性为目标,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防范财政风险,减弱过度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制度基础,严格控制负外部性的溢出效应,提升财政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的定位与作用,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政策协同。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卢文华  
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最终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事实证明,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边界,金融过度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当金融发展超越甚至脱离了实体经济,进入自我扩张、自我循环的非正常轨道时,将给整个金融系统甚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这就是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逻辑所在。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引导金融回归本源、促使资金"脱虚向实"、实现经济虚实协调发展过程中,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双方要共同发力。金融机构要回归信用本源,在开展金融活动时必须信守承诺,注重声誉维护和信用管理,防止发生信用危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肖四如  肖可砾  
金融深化是由于产业分化引起交易深化、引起财富货币化进程,是资产转换在内容、时间和空间上拓展的过程;金融创新的本质是对各类资产转换及收益风险分配建立起工具、技术和机制。而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由于价值的跨时间转移而形成,本质上都是一份涉及未来权益的契约。由于财富转移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风险,催生出一系列中介机构、一系列信用增强机构、一系列监管机构,也催生出一大批金融家人才。他们是金融市场上的食利者。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发现套利机会,善于运用杠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姜再勇  
近几年,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泛开展了普惠金融实践。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我国普惠金融制度的目标是让广大贫困群众以不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或费用更方便地获得信贷等金融产品以及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普惠金融业务遇到了相互矛盾的三方面问题:一是较低价格和收费,使得普惠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曾远  
金融标准已成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标准的保护机制有公法规制与私法保护两条路线,通过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标准与金融机构服务文本的文本契合度比对可以发现: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标准在公法规制与私法保护两条路线之间,存在较大“保护盲区”。虽然金融标准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产生积极影响,但不应回避在包容审慎原则下“内生于市场”的金融标准与“外生于市场”的金融法律,在生成机理和治理逻辑的根本差异。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标准的保护逻辑需要不应陷于单一的工具主义的管制思维,而需强化金融法律限定与引导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标准生成的竞优环境,厘清金融标准生成的驱动方向,消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标准两种保护机制之间的保护盲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新宇  葛扬  周凯  
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体现出包容性特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克服两种不一致性,即初始禀赋不同导致的先验不一致性以及配置规则不同导致的后验不一致性。两种不一致性是导致普惠性金融政策资源转移过程中的无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损失问题的基础。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配置禀赋及配置规则创新成为克服两种不一致性的不二之选,从而能够突破一般普惠意义下的福利损失问题以及克服成本、信息因素导致的普惠金融无效率性问题。在当前技术驱动变革的金融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布局"大数据,普惠金融、征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越发清晰,对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倾斜越发明显,我们更应以此为契机尽早发展社会征信体系,创新信用要素配置规则,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共谋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大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新宇  葛扬  周凯  
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体现出包容性特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克服两种不一致性,即初始禀赋不同导致的先验不一致性以及配置规则不同导致的后验不一致性。两种不一致性是导致普惠性金融政策资源转移过程中的无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损失问题的基础。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配置禀赋及配置规则创新成为克服两种不一致性的不二之选,从而能够突破一般普惠意义下的福利损失问题以及克服成本、信息因素导致的普惠金融无效率性问题。在当前技术驱动变革的金融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布局"大数据,普惠金融、征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越发清晰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简锦恩  
在逻辑上,金融稳定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都一直在没有严谨定义金融稳定的逻辑基础上研究和推行维护金融稳定。如此逻辑缺陷必然从基础上制约和削弱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安排。对此,本文定义了金融稳定、划分了维护金融稳定的逻辑层次、论证了中国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目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邵传林  王莹莹  
尽管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有助于降低私人借贷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违约风险,有益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强化权力中心的调控能力与监管水平,从而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但中国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仍面临着法律制度障碍、主流意识形态约束、既得利益集团阻扰等诸多约束。不过,内在利益驱动、学术界和外部压力等因素在推动着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最后,从转型途径、差异化政策、财税政策、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远军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是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创新与生产要素供给模式的重新调整,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增强财富创造能力,继而增加人民福祉的渐进过程。因此,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应以改善供给为前提,着力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新的起点。从这一角度出发,如何为城镇化构筑稳固的金融支点,有赖于我们准确拿捏资本有效积累和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的结合点,积极构建激励约束相容的投融资机制和金融服务体系。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巴劲松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动力机制客户批量化、业务零售化是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驱动力从客户角度看,供应链金融的客户群体跨越大中小企业,以大型客户为切入点,实际服务于中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是透过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为链条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核心企业一般是大客户和大中型客户,而链上的企业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