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75)
- 2023(14776)
- 2022(11641)
- 2021(10554)
- 2020(8836)
- 2019(19340)
- 2018(18975)
- 2017(36815)
- 2016(19834)
- 2015(21454)
- 2014(21188)
- 2013(20764)
- 2012(18533)
- 2011(16233)
- 2010(16348)
- 2009(15643)
- 2008(14985)
- 2007(13520)
- 2006(11782)
- 2005(10991)
- 学科
- 业(86919)
- 济(83616)
- 经济(83518)
- 企(79172)
- 企业(79172)
- 管理(69591)
- 方法(35742)
- 业经(31016)
- 财(28953)
- 农(28122)
- 数学(27488)
- 数学方法(27311)
- 中国(27183)
- 融(27092)
- 金融(27092)
- 银(25000)
- 银行(24959)
- 行(24149)
- 务(22355)
- 财务(22325)
- 财务管理(22303)
- 企业财务(21279)
- 农业(21064)
- 制(20571)
- 技术(18245)
- 地方(15904)
- 理论(15556)
- 体(15442)
- 策(15391)
- 贸(15200)
- 机构
- 学院(280759)
- 大学(273656)
- 济(119514)
- 经济(117410)
- 管理(110113)
- 理学(94905)
- 理学院(93991)
- 管理学(92662)
- 管理学院(92176)
- 研究(90273)
- 中国(76545)
- 财(56740)
- 农(56069)
- 京(56019)
- 科学(55162)
- 所(45917)
- 财经(45566)
- 业大(44621)
- 农业(44396)
- 中心(42989)
- 江(42420)
- 研究所(41754)
- 经(41550)
- 经济学(37177)
- 北京(34279)
- 州(34030)
- 经济学院(33869)
- 财经大学(33844)
- 商学(32570)
- 商学院(32277)
- 基金
- 项目(187545)
- 科学(148753)
- 基金(138690)
- 研究(132458)
- 家(122513)
- 国家(121384)
- 科学基金(104922)
- 社会(87719)
- 社会科(83437)
- 社会科学(83416)
- 省(74806)
- 基金项目(73822)
- 自然(68630)
- 自然科(67160)
- 自然科学(67139)
- 自然科学基金(66051)
- 划(61520)
- 教育(59024)
- 资助(55274)
- 编号(50808)
- 业(43064)
- 创(42791)
- 重点(42320)
- 发(40872)
- 部(40568)
- 创新(39220)
- 成果(39027)
- 国家社会(37151)
- 科研(36226)
- 制(34986)
- 期刊
- 济(130992)
- 经济(130992)
- 研究(77974)
- 农(52917)
- 中国(52442)
- 财(47376)
- 学报(46691)
- 管理(44893)
- 科学(42838)
- 融(40248)
- 金融(40248)
- 农业(35189)
- 大学(35182)
- 学学(34216)
- 业经(23938)
- 财经(23443)
- 技术(23315)
- 经济研究(21337)
- 业(21234)
- 经(20182)
- 教育(19558)
- 问题(17405)
- 技术经济(15402)
- 版(14167)
- 商业(14138)
- 现代(14054)
- 财会(14041)
- 贸(13315)
- 世界(13107)
- 科技(13037)
共检索到416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常晓涵 何海燕 孙磊华 李浩然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实体企业偏离原有主业并投资于金融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关于该行为如何影响企业生存韧性这一关键问题却缺乏经验研究。本文基于2008—2021年沪深A股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从企业经营、竞争与抗风险三维视角解构其生存韧性,分析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生存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生存韧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主要通过挤占创新投入来降低其生存韧性。为此,企业应进一步优化实体企业资产配置,政府应加强重点领域金融监督与管理预警机制建设,多维协同深化金融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力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宋华 陶铮 杨雨东
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组织韧性成为企业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的关键能力。聚焦供应链金融这一依托实体经济交易活动的创新融资工具,旨在深入探究其在增强组织韧性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内在机理。通过对2011年至2022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与公告文本数据的分析,识别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样本,考察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揭示内在过程的合作创新机制。实证分析支持了供应链金融能增强组织韧性的假设,验证了供应链金融是撬动企业合作创新从而提升组织韧性的重要杠杆,并且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普惠金融环境的发展都会强化供应链金融的提升作用,东部地区企业供应链金融采用对组织韧性的提升作用显著大于非东部地区企业。研究结论拓展了构建企业组织韧性的机制范畴,丰富了供应链金融在现代企业治理与安全发展层面的作用。企业应充分认识供应链金融增强组织韧性的关键作用,重视合作创新对组织韧性的推动作用,不断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进一步加强组织合作,发挥供应链金融对组织韧性的积极影响。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机构应根据地区与场景异质性调整供应链金融策略,提高普惠金融供给制度的完善程度,运用各类制度协同多方主体,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不断完善升级,筑牢金融服务与合作创新的基础,全方位助力企业的组织韧性成长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组织韧性 合作创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彤
本文通过对企业"韧性"生存力内涵的描述与分析,明确了当代民营企业具备韧性生存力的内在文化机理,并通过对现代民营企业的隐性伦理文化建设、非正式组织管理规范、道德文化意识强化、自然培训体系的完成等四个方面,对中国民营企业的韧性生存力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 韧性 生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晋盛武 晋青青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企业动态投资模型,采用差分GMM方法分析我国金融化程度及其对企业实体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化水平不高,金融投资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且存在两期滞后,而金融收入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正向影响且存在一期滞后,总体上看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对实体投资没有负向作用。此外,融资约束大的企业,金融化并没有对其实体投资造成显著影响;而融资约束小的企业,金融化效应更加突出。因此,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时需要考虑融资约束对不同企业的金融化效应,将我国的金融化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立力
以2007-2018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适度性角度考察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杠杆率调整的影响,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效应以及企业异质性的非对称特征。研究发现,金融化适度性与企业杠杆率调整速度显著负相关;区分适度性状态后发现,企业过度金融化对杠杆率调整速度产生抑制作用,而企业未过度金融化则表现为促进作用。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偏向性产业政策,会削弱金融化适度性对企业杠杆率调整的负向影响,政策效应在过度金融化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上述影响在非国有和过度负债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过度金融化是导致高杠杆率及"去杠杆"进程缓慢的重要诱因,宏观层面保持政策松紧适度有利于抑制"脱实向虚"和推进结构性去杠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韩岚岚 李百兴
文章以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会抑制创新持续性;创新资源侵占、管理者过度自信和短期收益是企业金融化影响创新持续性的中介变量,创新资源侵占和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二者关系中起到中介效应,短期收益在二者关系中起到遮掩效应。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乔贵涛 李佳琪
以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越低;调节效应分析发现,代理冲突会正向影响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会计信息可比性之间的关系,而融资约束会负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机制检验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会通过提升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减少分析师跟踪人数来降低会计信息可比性。文章从微观的会计信息环境视角解释了实体企业金融化抑制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结论为国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岿然 孙溢 李匡义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金融已然成为新时期促进供应链韧性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1年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水平,分析数字金融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在经过剔除异常数据与内生性处理后该结论依旧成立;选取技术创新和企业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以分别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提升供应链韧性;调节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监管对数字金融与供应链韧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在数字金融背景下提升供应链韧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荟婕 郑黎阳 张心灵
为探究农业企业金融错配、组织韧性与绿色创新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文章采用我国上市农业企业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逐步因果法和面板门限回归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错配能显著抑制绿色创新产出,且具有延续性;绿色创新投入在金融错配和绿色创新产出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组织韧性承载力在二者间发挥单一门槛效应,反超力门槛效应不显著,承载力高于门槛值时,能够有效抵抗金融错配对绿色创新造成的不利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桂燕 吕江林 汪洋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错配理论上会通过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促进企业增加金融投资。基于我国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错配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金融错配主要促进了长期金融资产和类金融资产投资,前者在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更突出,后者仅在盈利能力弱和国有企业中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通过提高融资约束和扩大金融与实体收益差促进企业金融化,并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表现出动机异质性。如受金融错配的影响,企业增加长期金融资产投资,是出于缓解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获取高额金融回报的主动逐利动机,而增加类金融资产配置仅是迫于主业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被动逐利动机。进一步检验揭示,利率管制放松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能弱化金融错配作用下的企业金融化,但主要是弱化类金融资产配置。未来,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层次地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需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多层次全链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服务精准落地,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军 杨秋萍
数字金融为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但资金来源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在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运用2011—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金融化,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促进企业金融化;最后,以金融投资收益率和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的差额作为识别变量,证明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主要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不仅对引导数字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促使金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也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监督企业管理者行为,激励企业管理者以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笃池 贺玉平 王曦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金融化已成为近年来中国非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该文以2008-2014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SuperSBM模型的三阶段组合效率法剔除管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后,测度了经营性业务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构建了滞后一到三期的回归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企业金融化在总量和增量上对实体企业经营性业务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总量还是增量上,企业金融化对经营性业务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抑制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在国企与非国企中都存在。具体而言,金融化程度造成的抑制效应长期存在,且对国企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提升金融资产投资强度对国企和非国企的影响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存在差异...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艳萍 陈浩琦
选取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探究企业金融化—投资效率—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分析融资约束水平在金融化程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异质性作用。结果表明:出于市场套利动机,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价值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投资效率在实体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价值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当融资约束较高时,金融化程度正向影响企业价值;当融资约束较低时,金融化程度负向影响企业价值。
关键词:
金融化 企业价值 投资效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明玉 夏天添
近年来,由于传统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实体产业投资回报率大幅下滑,同时,随着企业资本大量涌入金融、地产等高回报率领域,实体企业金融化俨然成为我国实体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检验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曲线性影响关系,文章立足国内制造业上市企业2013年至2017年的数据,以多层回归模型建模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投资效率存在倒U形的曲线影响关系,且会通过实业投资的中介传导机制,间接影响企业投资效率,说明企业只有适度金融化才可缓解其实业投资的融资困境,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因而金融化作为企业的一把"双刃剑",需要相关政府机构一方面通过强化资本市场监管力度,防止企业极端性投资;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合理金融化,助其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革新,良性提升企业投资效率,进而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综合价值。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怀明 王成琛
基于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这一热点问题,本文以2009~2016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就业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降低了实物资本投资,并且实物资本投资水平的下降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就业的部分中介因子;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大。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就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对政府部门完善稳定就业的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就业 实物资本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