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52)
- 2023(19533)
- 2022(15938)
- 2021(14675)
- 2020(12339)
- 2019(27634)
- 2018(27200)
- 2017(52751)
- 2016(28382)
- 2015(31213)
- 2014(30685)
- 2013(30085)
- 2012(27200)
- 2011(23890)
- 2010(24084)
- 2009(22711)
- 2008(21769)
- 2007(19376)
- 2006(17177)
- 2005(15552)
- 学科
- 济(116322)
- 经济(116186)
- 业(103848)
- 管理(94007)
- 企(91592)
- 企业(91592)
- 方法(51555)
- 数学(42547)
- 数学方法(42040)
- 财(37645)
- 农(36745)
- 业经(35255)
- 中国(34961)
- 融(29260)
- 金融(29259)
- 银(28336)
- 银行(28292)
- 行(27231)
- 制(26611)
- 务(26477)
- 财务(26409)
- 财务管理(26374)
- 农业(25882)
- 企业财务(25111)
- 地方(22963)
- 贸(21600)
- 贸易(21581)
- 技术(21363)
- 易(21067)
- 策(20742)
- 机构
- 学院(393336)
- 大学(386969)
- 济(167111)
- 经济(163958)
- 管理(157761)
- 理学(135512)
- 理学院(134266)
- 管理学(132166)
- 管理学院(131463)
- 研究(124933)
- 中国(103398)
- 财(80813)
- 京(79132)
- 科学(73112)
- 农(67470)
- 财经(63787)
- 所(60971)
- 中心(60798)
- 江(60484)
- 经(57981)
- 业大(57661)
- 研究所(54907)
- 农业(52860)
- 经济学(50974)
- 北京(48836)
- 州(47900)
- 财经大学(47214)
- 经济学院(46237)
- 范(45736)
- 院(45269)
- 基金
- 项目(261696)
- 科学(208240)
- 基金(192725)
- 研究(190340)
- 家(167388)
- 国家(165884)
- 科学基金(144924)
- 社会(123973)
- 社会科(117867)
- 社会科学(117836)
- 省(102900)
- 基金项目(101632)
- 自然(93990)
- 自然科(91988)
- 自然科学(91964)
- 自然科学基金(90375)
- 教育(87138)
- 划(85546)
- 资助(78402)
- 编号(75784)
- 成果(59834)
- 重点(58508)
- 部(57602)
- 创(57074)
- 发(56466)
- 创新(52769)
- 课题(51850)
- 国家社会(51807)
- 业(50390)
- 科研(50335)
- 期刊
- 济(184308)
- 经济(184308)
- 研究(113191)
- 中国(74600)
- 财(65945)
- 管理(63256)
- 农(62493)
- 学报(57713)
- 科学(54256)
- 融(51539)
- 金融(51539)
- 大学(45097)
- 学学(43110)
- 农业(41631)
- 技术(35745)
- 教育(34888)
- 财经(32037)
- 业经(31967)
- 经济研究(29222)
- 经(27608)
- 问题(24262)
- 业(23965)
- 技术经济(20838)
- 贸(19686)
- 现代(18768)
- 财会(18602)
- 版(18363)
- 商业(18243)
- 国际(17941)
- 理论(17855)
共检索到590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方肖燕 严谋春
文章从企业绿色投资视角,探讨企业金融化决策对绿色投资的影响。通过OLS回归模型检验发现: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其绿色投资水平越低,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外部政策压力检验发现,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削弱了金融化对绿色投资的抑制作用。基于外部声誉压力检验发现,更高的媒体关注也会削弱金融化对绿色投资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会挤出企业的绿色投资,同时外部政策引导和声誉关注会影响企业绿色投资。文章从绿色投资角度丰富了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的相关证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郑海元 王世杰
文章以2010—2019年我国上市A股非金融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以我国制定的"五年规划"为产业政策分析,探究产业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政策的支持会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即相比于没有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金融化程度更低。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不同融资约束程度和不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下,产业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论发现在融资约束程度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低的时候,产业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彦锋 高鸽 李金达
“金融化”微观与宏观的消极影响引发各界关注,而相关研究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治理效应。文章考察企业声誉是否及如何影响金融化,形成以下结论,企业声誉具有抑制金融化的效应;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声誉降低金融化的机制;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外部环境较差时,企业声誉对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文章结论丰富了企业声誉经济后果与金融化影响因素的文献,同时对治理“金融化”具有政策启示。
关键词:
企业声誉 金融化 融资约束 社会责任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田小平
新时代双碳背景下的企业金融化行为会对发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2007-2021年数据集,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绿色发展“多言寡行”的影响和机制问题。实证结果发现,随着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在绿色发展领域上越有可能采用“多言寡行”的策略行为,即在年报披露较多的绿色信息但实际绿色治理绩效较差,这类行为有着较强的“声誉管理”动机并会降低企业的真实生产率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提升企业风险并降低企业责任评分等,都会导致企业绿色发展“多言寡行”问题的出现。在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下,企业金融化对绿色发展“多言寡行”行为特征明显淡化。本文研究在更深层次上展现出企业金融化有悖绿色发展的冲击作用,并为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解决方案。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洪锋 刘嫦
企业金融化作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对金融市场稳定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但关于企业金融化是否会影响审计师风险决策的研究尚付阙如。基于2009—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考察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审计师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审计收费也越高,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说明审计师能够充分识别企业金融化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并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减少未来可能承担的风险和损失。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金融化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较差企业更显著,而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在上述企业并无明显差异,表明企业金融化增加了公司的业务复杂度和审计师的审计难度,审计师在审计收费方面不会因为客户的产权性质和公司治理水平而区别对待。研究结果既拓展了审计师风险决策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也为当下从审计视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一些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闫柳狄 孙志娟
文章以2009—2019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管理层语调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管理层语调越积极时,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越低;基于储蓄性动机的检验发现,当管理层语调越积极时,企业未来的现金流越充沛,进而弱化了企业金融化的储蓄动机,降低了企业金融资产的持有水平。同时,基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差异检验发现,当企业面临更高的融资约束程度时,管理层的积极语调对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基于产权性质差异检验发现,相比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管理层的积极语调对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郑秀田 许永斌
通过建立数理模型研究声誉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考虑到对项目投资后能获得声誉,企业更有意愿作出项目首轮投资决策;当项目实施中遇到困难而面临清算时,对声誉的考虑将使企业更倾向于作出追加投资决策;考虑声誉的企业付出的总体努力水平会更高,但是对声誉的追求将降低追求货币收益的努力程度。
关键词:
声誉 影响 企业 投资决策 数理模型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代昀昊 赵煜航 雷怡雯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本文基于2017年我国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政策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后,实验组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显著上升;(2)企业较高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能够缓解绿色金融政策对债务成本的影响;(3)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后,债务融资成本上升更为显著。本文为继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天童
本文选取2007—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境外机构投资者治理对企业金融化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更多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产生积极的治理效应,降低了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水平。对其中的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境外机构投资者能够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提高了企业的实业投资,抑制了企业金融资产投资。对于异质性检验发现,在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程度更高时,即企业金融化投资意愿越强时,境外机构投资者治理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继灵 马玉芳 刘丽萍
在环保和资源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绿色管理,以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绿色声誉成为了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本文定义了企业绿色声誉,分析了它的特性,讨论了绿色声誉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并提出了培育企业绿色声誉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绿色声誉 绿色管理 利益相关者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柳永明 罗云峰
近年来,企业的金融化倾向越来越普遍,并逐渐形成了"脱实向虚"效应。已有研究大多认为推动企业金融化倾向的主要是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发展等宏观因素,而忽视了股东价值导向产生的公司特质因素。基于此,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收益特征及持有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公司股权行为对公司实体投资不足产生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探究了外部盈利压力和内部治理机制对金融投资挤出实体投资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母公司层面的公司金融投资收益提升以及公司持有金融机构与房地产企业股权的行为都会促使企业减少实体投资,从而造成企业的投资不足,即存在金融投资对实体投资的挤出效应。(2)从外部治理机制来看,由资本市场盈利预测和股价形成的外部盈利压力会加强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对实体投资的挤出效应,从而强化企业金融化造成的影响。(3)从内部治理机制上看,在双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代理问题产生的缓解力量超过了股东价值导致的推动力量,使得多元化股权投资最终缓解了金融化的投资挤出效应。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公司治理机制与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改善和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金融化倾向。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伟
绿色投资成为企业改善环境、应对环境监管、满足公众诉求的重要方式,对于企业而言,绿色投资具有外部性,这也使得企业的绿色投资意愿偏低。如何提高企业的绿色投资水平也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2014—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以下结论: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生产等经营方式重要的变革,其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绿色投资水平;融资约束和管理者短视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投资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即数字化转型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管理者短视,来提高企业的绿色投资水平;较高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强化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投资的正向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国进 丁赛杰 赵向琴 蒋晓宇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陆续出台且支持力度不断强化,政策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将绿色金融政策和绿色转型纳入可持续投资(ESG)资产定价模型,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对风险资产均衡收益和企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其次基于绿色债券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这一准自然实验,分别从企业融资成本和绿色创新两个角度实证检验绿色转型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1)央行担保品类绿色金融政策通过降低绿色债券的信用利差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激励,同时通过提高棕色债券的信用利差给棕色企业的绿色转型带来倒逼促进作用。(2)这一影响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内作用更为显著,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弱化。(3)央行担保品类绿色金融政策通过融资途径显著提升了棕色企业的绿色创新,倒逼棕色企业绿色转型。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叶若蕙 裴潇
本文选取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企业金融化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与绿色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该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中更为显著;环境规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二者间的“倒U型”关系,这一弱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水平与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金融化与绿色创新的关系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为此,应当加强对企业金融化的重视程度;合理实施环境规制,引导企业以金融化反哺绿色创新,促进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汪虹
利用2010—2022年中国上市企业微观数据,实证考察了绿色债券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债券会显著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且影响效应具有产权和行业异质性,非国有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更易受到绿色债券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绿色债券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是资金效应而非监督效应,绿色债券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来抑制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三方认证措施和“双碳”目标政策可以强化绿色债券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