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85)
2023(7192)
2022(5189)
2021(4562)
2020(3700)
2019(8064)
2018(7775)
2017(15540)
2016(8060)
2015(9158)
2014(9181)
2013(8535)
2012(7429)
2011(6490)
2010(6791)
2009(6784)
2008(5784)
2007(5300)
2006(4928)
2005(4924)
作者
(21703)
(17799)
(17552)
(16968)
(11356)
(8358)
(8150)
(6990)
(6669)
(6228)
(6123)
(5935)
(5733)
(5697)
(5607)
(5463)
(5226)
(5190)
(5019)
(4900)
(4557)
(4454)
(4149)
(4131)
(4062)
(4044)
(3878)
(3852)
(3570)
(3523)
学科
(33502)
经济(33471)
(26533)
(25897)
金融(25897)
(22878)
银行(22869)
管理(22463)
(22223)
(21447)
企业(21447)
中国(20677)
(11769)
(11608)
(11153)
中国金融(11093)
业经(10774)
方法(10561)
地方(10096)
数学(9003)
数学方法(8943)
(8829)
财务(8802)
财务管理(8791)
农业(8687)
企业财务(8532)
(7614)
理论(6661)
产业(6468)
体制(6273)
机构
学院(109249)
大学(107302)
(48810)
经济(47818)
管理(38553)
研究(36612)
中国(36150)
理学(32201)
理学院(31919)
管理学(31403)
管理学院(31225)
(25255)
(21968)
财经(19706)
科学(19521)
中心(19104)
(17876)
(17711)
(17632)
(17516)
金融(17189)
银行(17092)
经济学(16993)
(16833)
(16817)
(16031)
研究所(15824)
经济学院(15417)
财经大学(14790)
(14346)
基金
项目(69094)
科学(55018)
研究(53401)
基金(50245)
(42579)
国家(42194)
科学基金(36750)
社会(35853)
社会科(34108)
社会科学(34101)
(27606)
基金项目(26065)
教育(23969)
(22213)
编号(21758)
自然(21111)
自然科(20647)
自然科学(20645)
自然科学基金(20295)
资助(19853)
成果(18001)
(16278)
重点(15945)
国家社会(15372)
课题(15339)
(15032)
(14847)
(14525)
创新(14038)
(13822)
期刊
(54409)
经济(54409)
研究(36301)
(30485)
金融(30485)
中国(23861)
(20138)
(17327)
学报(15086)
管理(15002)
科学(13903)
大学(12260)
教育(11668)
学学(11613)
财经(10684)
农业(10652)
经济研究(9393)
(9133)
技术(9108)
业经(8934)
问题(7288)
理论(5765)
现代(5610)
中国金融(5524)
国际(5466)
(5270)
(5199)
实践(5085)
(5085)
商业(4962)
共检索到176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享光  
金融化是与货币化、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相联系的一种经济现象,伴随金融化的发展,人们日益以货币或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形式进行资本和收入的占有与积累。与金融化发展相适应,产业资本主导的积累模式逐渐为金融资本主导的积累模式所取代,这对宏观经济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过度金融化导致的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不仅造成积累过程的断层和矛盾的累积,而且造成发展的陷阱,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警惕金融化和金融资本积累造成的陷阱。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郝芮琳   黄宝竹  
金融化反映了信用货币体系下金融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相背离的趋势,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增长背离和实体利润越来越多地分配至金融机构。基于马克思主义信用、就业理论的分析表明,在就业总量上,金融化会抑制现实资本积累,导致可变资本规模收缩并且单位可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就业整体下滑。在就业结构上,金融化带来的金融资本积累使金融业就业经历了从扩张到饱和与高技能化的过程,实体行业则由于现实资本积累的停滞而劳动力需求大幅缩减,同时,其行业工资由于劳动者的激烈竞争而下降,大量高技能人才流向金融业;在实体行业中,新兴行业在金融资本的估值逻辑下受影响较小,传统行业就业则下滑较为严重;金融化对私营企业就业的抑制作用强于国有企业。基于2008—2021年省级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验证了上述分析。当前的稳就业政策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金融资本与现实资本共同积累,着力稳定传统行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以弱化前期的负向影响,防范高技能劳动力“脱实向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平  
文章建立了包含金融资产和房地产持有、债务水平以及股东价值导向在内的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资本积累效应模型,并利用2009-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变量对企业资本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和股东价值导向对资本积累没有显著影响,但企业房地产持有水平和负债比重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显著为负。据此,应继续着力破解房地产虚拟资本化难题,扭转企业投资房地产对资本积累的负面作用,同时深入推进企业去杠杆攻坚战,实现企业债务融资对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朝龙  吴迪曼  
2008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危机不是局部的、片面的危机,而是根源于金融资本自身积累方式的全面危机。金融资本是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垄断融合的基础上产生并进一步支配着不动产、国债、货币发行权等等的总资本。在对生产关系全面支配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通过专利权、定价权、创业利润、地产寻租、股票投机、盗窃国库、铸币税、汇率投机等途径建立了一套日益自主的寄生性积累体系。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使寄生阶层膨胀、贫富差距拉大、市场规模缩小、制造业成本增加,使社会再生产萎缩。金融资本滥用信用体系缓解危机的努力,又造成了从个人、企业到公共权力的沉重债务负担;债务膨胀和产业萎缩互相强化,把资本主义引向债务通缩危机,引向大萧条。新自由主义采取降息、减税、量化宽松等政策对金融危机进行救助,使21世纪的新版大萧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1929年那样的断崖式危机,却加剧了主权债务危机、福利社会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和国际关系危机,催生了右翼民粹主义,加速了政治反动;也加速了民众的动员,为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为消除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的生产关系根基准备着条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崔慧敏   何寅  
马克思在对资本积累的论述中隐含了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两重逻辑。资本原始积累是非生产性积累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卫·哈维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在对“资本原始积累”概念重构中提出了剥夺性积累理论,并指出剥夺性积累是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积累的主导逻辑。金融资本凭借其绝对的垄断地位,通过股票及证券市场投机、信贷体系、危机操纵等方式对普通民众、中小企业和落后国家等进行剥夺性积累。金融资本的剥夺性积累限制了生产性积累的发展,推动了财富的巨大集中,使普通民众愈加贫困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与失衡、政治合法性危机和社会对立加剧等危机。金融资本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了剥夺性积累,使资本主义陷入了更深层次危机。金融资本的剥夺性积累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策划  
互联网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发端在时间上大体相同,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为经济金融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产业资本统一运动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使生产资本比例相对减小,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比例相对增加;同时货币资本从从属于生产资本转变为主导并支配生产资本,使金融部门超越实体部门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在资本积累上表现出金融功能异化、产业资本金融化和工人工资资本化等趋势,并导致资本积累方式的金融化,即从"在生产领域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向"在金融领域剥削产业资本家和工人"转变。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是资本利用新技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结果,虽然能增强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但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晓  
企业积累金融化具有存量资源再配置和增量资源效应,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笔者构建三部门小国开放经济结构模型考察了企业积累金融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并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积累金融化通过改变要素资源在金融业部门与非金融业部门之间、在不同的要素相对密集程度产业部门之间、在可贸易与不可贸易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以及企业积累金融化的资本形成效应和虚拟化效应,影响制造业部门、服务业部门和金融业部门之间的比例结构以及制造业内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之间的比例结构。本研究及结论深化了对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认识,能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空心化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应对中美结构性失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政策性启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崔学东  曹樱凡  
"共享经济"是对数字资本主义或平台资本主义的叙述修辞。本文认为,西方"共享经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修复后工业和金融资本主义新"滞胀"(停滞与资产价格膨胀)崩溃后所面临的积累危机,转向从受众无酬劳动、家庭生活资料的再商品化中提取剩余价值;利用数字化的零工劳动重塑雇佣劳动关系,解决在开放分散劳动场所下的劳动组织与监督问题,创造更为弹性和不稳定的劳动后备军;以数字创新扰动者的角色,挤压和取代有管制行业和企业,削弱政府管制,强化新自由主义。因此,"共享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替代或终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经济有重要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寿涛   鞠新瑞  
对金融部门和金融资本的运行机制与内在矛盾进行深度分析是正确理解当代金融危机的基础,伊斯梅尔·侯赛因—扎德提出的以金融资本积累动力学为内核的金融危机理论在此方面有独特贡献。他从历史和理论双重维度确证金融部门独立化的事实,以此为基础,提出金融资本动态积累理论,强调金融资本积累根源于生产资本积累趋势的内在矛盾,是这一内在根本性矛盾的历史转化形式。金融资本动态积累理论揭示出金融资本在金融部门内部系统性自我膨胀的运行机制及其界限。以此为内核,他给出解释当代金融危机的新框架,即“金融部门独立化——金融资本的动态积累(金融资本过度积累)——金融危机——长期性经济衰退”。这一解释框架将以生产资本积累内在矛盾为核心的经济危机理论拓展到以金融资本积累动力学为核心的金融危机理论,实现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时代发展。他的理论对中国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有重要启示,一方面要规制和疏导金融部门独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要防范国际金融资本收割。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莉娟  
马克思、希法亭和列宁分析了金融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高利贷等生息资本,再到货币资本的独立运营,最后到垄断性的金融资本,资本形态在不断地发展、变动着。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是资本历史形态的更迭,其动因既是生产力的提高和信用的扩展,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金融资本代表着资本发展的最抽象和最高级的形态,它的崛起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的基本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胡松明  
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 ,新金融霸权主义在以美元等国别货币为世界货币的国际信用货币体系的大背景下得以确立。本文分析了新金融霸权主义形成的条件 ,以及新金融霸权主义的基本表现 ,从而得出结论 :新金融霸权主义是不可能持续的 ,中心的稳定意味着外围的不断蚀空 ,但中心不可能脱离外围而存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连波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金融化资本积累模式。对于其形成机制,现有的经济停滞-金融膨胀因果推论解释被指责为过于简单化,而基于"行为"的分析思路需要具体阐释行为转变背后的动因。本文结合非金融企业利润率动态、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和国际货币体系等因素,分析了其实现机制。作为多因素危机论的利润率下降理论不仅能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提供解释,也设定了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和企业行为转变的经济背景。对美国非金融企业利润率的测算表明,利润率下降危机发生后美国实体经济利润率长期未得到有效恢复;在此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兴起,推动了金融监管的放松,并通过股东价值运动改变了企业行为,为金融化提供了制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松  
大卫·哈维的城市地租理论为理解房地产金融化的内生性及其背后的地租与土地所有权作用,提供了一种供给侧的分析视角。该理论系统诠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地租的基本判断,指明房地产金融化积累是通过营造建成环境、刺激需求竞争、加强供给阶级垄断,从而创造并占有更多城市地租,并将其转化为利润。哈维区分了带来城市地租的资本循环与收入循环,揭示出房地产金融化积累的实质是对社会价值的再分配。这种价值转移是对劳动者财富的掠夺,加重了剥削;不仅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甚至还会进一步演变为经济社会危机。从中汲取理论启示,应当结合需求侧状况,着力推进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防止我国房地产过度金融化,促进房地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史致金  
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70年代以来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其内在机制至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只"黑箱"。为此,本文试图从金融资产积累的角度,剖析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以此作为打开"黑箱"的一种尝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资产的积累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提高我国金融资产有效积累的构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