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7)
- 2023(12149)
- 2022(9529)
- 2021(8407)
- 2020(6679)
- 2019(14628)
- 2018(14257)
- 2017(27181)
- 2016(14640)
- 2015(16324)
- 2014(16210)
- 2013(15842)
- 2012(14754)
- 2011(13453)
- 2010(13904)
- 2009(13073)
- 2008(12090)
- 2007(11071)
- 2006(10342)
- 2005(9864)
- 学科
- 济(66150)
- 经济(66090)
- 业(41547)
- 管理(37267)
- 中国(31301)
- 企(29327)
- 企业(29327)
- 融(26584)
- 金融(26583)
- 银(24617)
- 银行(24602)
- 行(23987)
- 地方(23433)
- 农(23000)
- 业经(18508)
- 方法(17751)
- 农业(16853)
- 制(14967)
- 数学(14887)
- 数学方法(14776)
- 财(14497)
- 发(13392)
- 地方经济(11520)
- 中国金融(11218)
- 学(11215)
- 贸(11112)
- 贸易(11096)
- 易(10672)
- 产业(10629)
- 发展(10485)
- 机构
- 学院(205242)
- 大学(199429)
- 济(89130)
- 经济(87246)
- 研究(76941)
- 管理(71852)
- 中国(65133)
- 理学(59605)
- 理学院(58879)
- 管理学(57921)
- 管理学院(57565)
- 科学(44716)
- 京(43803)
- 财(41235)
- 所(39148)
- 农(36531)
- 中心(36468)
- 研究所(35159)
- 江(33357)
- 财经(31599)
- 范(28737)
- 经(28523)
- 师范(28443)
- 经济学(28345)
- 业大(28245)
- 北京(28181)
- 农业(27957)
- 州(27773)
- 院(27640)
- 经济学院(25390)
- 基金
- 项目(129926)
- 科学(102377)
- 研究(99642)
- 基金(91228)
- 家(78980)
- 国家(78228)
- 科学基金(66658)
- 社会(64287)
- 社会科(61089)
- 社会科学(61077)
- 省(53226)
- 基金项目(47232)
- 教育(44434)
- 划(43495)
- 编号(41605)
- 自然(39026)
- 自然科(38127)
- 自然科学(38121)
- 自然科学基金(37410)
- 资助(36337)
- 发(35323)
- 成果(34094)
- 课题(30066)
- 重点(30013)
- 发展(29101)
- 展(28612)
- 创(27630)
- 部(27167)
- 国家社会(27017)
- 创新(25901)
共检索到339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守义 吕致莹
非金融部门深度参与金融活动是当前经济金融化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家庭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生产行为日益受到企业内外部金融化的影响,这显著影响了家庭消费及其劳动力再生产,进而影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金融化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环节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分配环节对金融资源的占有情况以及消费环节劳动者的消费能力来影响劳动力再生产,进而对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产生影响。其中,金融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劳动者的家庭消费结构,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这并未改变资本对劳动的影响关系,反而让这种影响更为隐蔽。在新的形势下,应合理引导并激发金融化对劳动力再生产和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正面影响,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关键词:
金融化 劳动力再生产 新发展格局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马慎萧
在资本主义金融化转型过程中,金融资本不仅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控制,而且对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进行了有效控制。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一方面缓解了工人工资不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也持续加深工人家庭的被剥削程度。本文讨论了金融信用系统的扩张对资本限度的超越、对劳动力再生产矛盾的暂时延缓,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的逻辑与形式,并通过分析美国工人家庭部门的现实来描述金融化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指出金融化条件下的工人家庭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同时,资本主义通过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企图实现持续经济增长与积累,这一目的无法达到。
关键词:
金融化 金融资本 劳动力再生产 资本积累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冯娟
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最终目的。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进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是与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为此本文结合马克思需要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社会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协同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在厘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本质关系基础上,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提出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应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效率,形成供给新动力;构筑合理的初次分配、公平的再分配,规范分配秩序;畅通供需匹配渠道,提升商业服务质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促进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高度融合,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方明 曾钰婷 贺立龙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是防范返贫风险,关键要义是培育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从劳动力再生产角度分析指出,精准脱贫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劳动力再生产数量与质量根本性提升的过程,亦是脱贫人口由满足生存需要走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升过程。脱贫人口由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一般扩大再生产到高质量扩大再生产的阶段性跨越,即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构筑,要求劳动力的持续提升与劳动条件的持续改善以及劳动条件与劳动力的科学配置。然而,现实中脱贫人口不仅容易触发返贫风险,而且可能陷于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导致脱贫而不富,劳动力与劳动条件的低水平均衡束缚了脱贫人口内生可持续发展动力。因此,促进脱贫人口由精准脱贫向共同富裕迈进,应当基于“生产—交换—分配”三大关系,构建“制度—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具体路径,保障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韧性、有效性与稳定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关键词:
资本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则琴 龚晓莺
乡村振兴和新发展格局都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从二者的关系来讲,二者根本目标一致、领域有所交叉、实践进程相互嵌套。同时,乡村振兴是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以马克思再生产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生产(环节)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消费关系分析为出发点,研究提出现阶段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破除现有瓶颈:加快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型生产要素;丰富农民营收手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突破传统循环范畴,注重以县域循环带动乡村振兴;提振农民消费欲望、创新农民消费观念、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则琴 龚晓莺
乡村振兴和新发展格局都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从二者的关系来讲,二者根本目标一致、领域有所交叉、实践进程相互嵌套。同时,乡村振兴是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以马克思再生产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生产(环节)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消费关系分析为出发点,研究提出现阶段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破除现有瓶颈:加快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型生产要素;丰富农民营收手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突破传统循环范畴,注重以县域循环带动乡村振兴;提振农民消费欲望、创新农民消费观念、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徐志向 丁任重 张敏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动态匹配以及各要素和阶段的连续循环周转与世界市场。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质在于修复社会再生产的失衡,关键是要加快提高中高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产品增速。当前,在具备优越经济条件的同时,依然在产业结构升级、要素流动、分配异质性、扩大消费等方面存在困境。只有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机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推动实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驱联动"的社会再生产动态匹配式平衡。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松龄
劳动力价值是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而不仅仅是商品,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的内含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的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的条件。现有的分配制度和混合所有制难以实现劳动力所有者的全面持股,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全体劳动力所有者持股,减少或挤出不劳动的资本所有者持股,建立马克思指出的以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劳动力成为资本的条件才能具备。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能够有效发展劳动力的再生产,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凤义 刘子嘉
劳动力再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者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力再生产出现了以集体消费为内容的非商品化趋势。非商品化的集体消费方式通常直接通过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而实现,但在不同生产关系下,劳动力再生产中的集体消费的性质有很大区别。本文通过构建集体消费理论框架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集体消费背后的分配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谓的福利国家制度中出现的集体消费现象背后,实质是有利于资本的再分配方式,劳动力再生产质量和水平并没有提高;而我国的集体消费方式实质是有利于劳动力再生产的分配方式,是朝着劳动者共享剩余劳动成果的方向迈进,体现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共享发展理念。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审计署太原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 杨卫东 丁玎 张太平 杨振宇 杜晋奇 闫瑾 吕旭 马诗漫 李琪瑞 赵晨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金融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经济安全稳定和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也应积极作为。本文结合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和新时期金融审计的发展历程,引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与金融审计的关系;通过归纳构建新发展格局涉及的金融体系建设、金融供给侧改革和金融安全稳定等方面内容,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金融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提出的要求;从完善组织方式、聚焦主责主业、加强能力建设等方面,论述金融审计为更好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金融审计 国家审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殷林飞 高靖
劳动力再生产模式是指具有不同内容的劳动力再生产方式。各种类型主体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可以包含多种类型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这些模式实质上构成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混合模式。从劳动力再生产混合模式的角度看劳动力市场分割,我们会发现,处在不同分割市场中的劳动力具有异质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资本可以利用其成本的不同,混合雇佣具有不同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的劳动力,来实现追逐超额利润的目的。劳动力再生产混合模式理论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等诸多现象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
劳动力再生产 市场分割 混合模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毅 苌景州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出发,客观而全面地论述了教育投资的作用、地位和属性。指出,教育及教育投资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条件和部门,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它在总体上可视为一种既具有生产性但又不属于物质资料生产、因而又具有消费性的投资活动。作者认为,明确地了解这些,对于我们制定教育投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作者提出了对合理的教育投资规模的概括性评判标准。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易昂
由于缺乏制度性约束,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分割在造福经济的同时,也导致了城乡分割、城市分割和区域分割的多元分割现象。地方政府间的策略行为是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分割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因素之外,还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迁移和城乡户籍制度等分割因素。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可以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分割。本文以边界效应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再生产空间分割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评价地方政府中介机制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简单模型,并提出了完善和解决劳动力再生产空间分割问题的合理化政策建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胡玥 张涵萌
本文使用我国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技能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优化企业技能劳动力结构,表现为技术员工占比增加,该效应在高成长性企业、高附加值行业和市场化程度更弱的地区较为突出。机制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发展在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后,既能够增加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雇佣需求,又可以为其优化员工激励体系提供资金空间,进而推动企业人力资本升级;进一步研究显示,数字金融发展在显著提升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改善了企业整体运营状况。本文研究不仅有力支持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导向的新时代金融供给侧改革所进行的积极探索,而且对企业技能劳动力结构和数字金融的相关文献做出有益拓展。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技能劳动力 融资约束 人力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