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1)
2023(9112)
2022(7407)
2021(6818)
2020(5507)
2019(11634)
2018(11138)
2017(20935)
2016(10563)
2015(11491)
2014(10510)
2013(9939)
2012(8602)
2011(7636)
2010(7956)
2009(7894)
2008(6578)
2007(5805)
2006(5152)
2005(4488)
作者
(26456)
(21854)
(21703)
(20272)
(13521)
(10447)
(9730)
(8315)
(8023)
(7690)
(7364)
(7232)
(6837)
(6690)
(6661)
(6493)
(6401)
(6301)
(6155)
(6119)
(5312)
(5052)
(5026)
(4998)
(4922)
(4831)
(4794)
(4738)
(4313)
(4277)
学科
(35218)
经济(35190)
(34495)
管理(34316)
(30342)
企业(30342)
(25329)
金融(25328)
(22675)
银行(22669)
(22090)
中国(18846)
技术(12385)
(12266)
(11949)
方法(11832)
(11436)
中国金融(11006)
业经(11001)
地方(9938)
数学(9683)
数学方法(9545)
技术管理(9443)
(8730)
财务(8709)
财务管理(8698)
企业财务(8314)
理论(8057)
农业(7876)
(7725)
机构
学院(135190)
大学(130248)
(56318)
经济(55104)
管理(51083)
理学(43511)
理学院(43090)
研究(42466)
管理学(42340)
管理学院(42093)
中国(39946)
(27492)
(25719)
科学(23287)
中心(22319)
财经(21569)
(20111)
(19497)
(19423)
经济学(18104)
(17940)
(17670)
(17627)
研究所(17452)
(17315)
银行(17303)
金融(17265)
(16792)
师范(16631)
业大(16530)
基金
项目(90117)
科学(72213)
研究(70363)
基金(64678)
(54966)
国家(54470)
科学基金(48081)
社会(46202)
社会科(43963)
社会科学(43954)
(37634)
基金项目(33724)
教育(31437)
(29587)
编号(29034)
自然(28514)
自然科(27949)
自然科学(27942)
自然科学基金(27425)
资助(24720)
(23002)
成果(22843)
创新(21658)
(20870)
重点(20395)
课题(20043)
国家社会(19391)
项目编号(18593)
(18519)
(18430)
期刊
(62712)
经济(62712)
研究(41438)
(30047)
金融(30047)
中国(27964)
(21526)
管理(20733)
(17575)
科学(16422)
学报(16286)
教育(15486)
大学(13264)
学学(12575)
业经(11848)
技术(11757)
农业(11360)
经济研究(11020)
财经(10499)
(9084)
科技(7412)
问题(6902)
商业(6787)
理论(6562)
现代(6356)
(6321)
技术经济(6308)
(6301)
论坛(6301)
国际(6274)
共检索到209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田霖  
新型危机背景下,金融空间结构由于路径依赖而呈现的刚性开始松动,金融包容成为实现社会公平、协调、增长、共赢的必需手段。它是金融排斥理念的拓展与深化,也是动态、多层次、复合维度理念,不仅包括微观供求主体的包容,也涵盖了区域层面的包容共生,即各区域经济、金融、社会的协调、城乡金融协调以及区际金融协调。影响金融包容的因素包括需求、供给与社会三个方面,其作用渠道与强度随国别、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深度包容比宽度包容更为重要,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金融普惠。包容的精髓在于充分信息下所有参与主体的机会均等、自主选择与互利共赢。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王爱国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引起社会各界对会计尤其是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会计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元凶"。对这样的"罪名"会计界当然不能接受。但是,对这次危机所暴露出来的"会计问题"进行反思,则是既必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沈鹏  杨丽华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规避信用风险,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创新结算方式尤其重要,因此,本文在对各种传统结算方式的风险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推出结算方式的创新机理,尝试性地提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的结算模式和风险买断的结算方式,并分别从政府、银行、贸易主体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晓阳  蒙克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经济体的影响是深远的,反映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相关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作出了解释。论文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首先,研究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国际劳动力分工的形成,指出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并描绘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地理塑造的空间差异。对中国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外部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和消费收缩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但危机并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其次,解释了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制度的空间异质性、市场经济制度的多样性、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都是重要因素。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西方金融地理学家对中国问题的兴趣逐渐增加,文章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在西方金融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地理学的学科构建提出了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亮亮  苗永旺  
由于此次危机爆发后,可供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国际贸易约束规则、国际生产体系、国际协调机制和应对金融危机经验等与大萧条时期不同,因此,目前虽存在国际贸易保护趋势,但由此引发大萧条时期大规模世界性贸易战的可能性较小。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彭建娟  陈阳阳  
逆创新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创新模式,打破了经典创新理论隐含的既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上下游相关主体原有稳定的分工关系及创新合作模式。这种新型关系正处于待建与正在建设过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这一体系建设中具有一定优势,及早关注将会更有利于我国创新体系迅速融入世界创新体系,实现国家创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于梦尧  宋玮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创新关系的再反思,分析金融创新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申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提出金融创新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重要策略和原则:金融创新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遵循"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并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锦萍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再次暴露出目前监管机制存在的缺陷。金融行业对内部风险控制要求实时性高,传统的审计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其监管的要求,实时保证是解决其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衍生金融工具实施实时保证的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审计频率,XBRL财务报告的应用和发展为实时保证提供了可行的实现环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雷东辉  
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成为争议的话题。解决好这一争议关系到金融机构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更好实施。公允价值能为利益相关人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但它也有可靠性弱、不确定性大的缺点,尤其在投资者恐慌状态下,公允价值需要大量的判断和假设。因此应重点对非理性市场下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完善,加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同时应明确金融机构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部门。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吴绩新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就中俄两国来说,石油合作对于两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俄罗斯能源战略及其金融危机后面临的新格局的分析,提出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国与俄罗斯建立新的石油合作战略联盟,以更好地加强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六一  
国债市场完善的标志之一是国债的流动性,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提高,不仅能有效降低中央财政的国债筹资成本和风险,而且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和债券资产运作,既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广泛的回旋余地,又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本文深入研究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为加强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进行对外开放的"相互持债"概念。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晓灵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结构调整、经济周期波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的迭加。中国经济要走出困境,应立足于自身问题,将重点放在"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上。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白雪原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时期,企业并购由于和经济具有较强的同向变动属性,受到了经济环境的影响,2008年的样本并购企业绩效表现不佳,但2009年开始因享受政策红利,并购的财富创造能力有所恢复。后危机时期,并购市场应当改变原有面貌,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体制,丰富并购及其融资形式,深化市场化改革,以其本应具有的市场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忠  徐琛  
本文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资产的虚拟化两方面讨论了公允价值产生的必然性,同时也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分析了"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效应"逻辑基础,讨论了公允价值的问题,从披露层面、会计层面、监管层面和从业人员层面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杨明华  王林超  
相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中国经济相对平稳,是国际资本流入的首选国,但是受金融危机的纵深影响,中国出现了资本流入减少、回流增加的逆转现象。国际市场利率、人民币汇率、经济增长和国内资本市场变动都成为资本流动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证明,国内外利差和汇率的预期变动是国际资本追求短期投机收益的影响因素。这种不确定的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存在不利的影响,鉴于此,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