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27)
2023(13281)
2022(10854)
2021(10109)
2020(8194)
2019(18042)
2018(17871)
2017(33224)
2016(17932)
2015(19586)
2014(19119)
2013(17894)
2012(15943)
2011(14251)
2010(14538)
2009(14196)
2008(12999)
2007(11515)
2006(10277)
2005(9529)
作者
(46720)
(38810)
(38669)
(36919)
(24275)
(18356)
(17644)
(14811)
(14779)
(13710)
(13142)
(12999)
(12339)
(12272)
(12210)
(12045)
(11438)
(11404)
(11371)
(10919)
(9668)
(9408)
(9335)
(8901)
(8709)
(8609)
(8606)
(8534)
(7829)
(7670)
学科
(58201)
经济(58093)
管理(54462)
(49047)
(43245)
企业(43245)
(27460)
金融(27452)
(25621)
银行(25601)
中国(25262)
(24763)
(23146)
(22672)
方法(19151)
(18268)
业经(17476)
(16146)
数学(15605)
数学方法(15409)
(14681)
财务(14638)
财务管理(14607)
企业财务(13890)
地方(13235)
理论(12997)
体制(12757)
(11993)
农业(11691)
中国金融(11218)
机构
学院(233161)
大学(230199)
(93538)
经济(91391)
管理(84166)
研究(78081)
理学(71088)
理学院(70340)
管理学(69159)
管理学院(68724)
中国(66462)
(51438)
(47603)
科学(43877)
财经(38953)
中心(38176)
(37671)
(36708)
(35601)
(35236)
研究所(33550)
业大(30660)
(30260)
经济学(29986)
师范(29889)
北京(29533)
(29326)
财经大学(29015)
(28853)
农业(27541)
基金
项目(152649)
科学(120748)
研究(118499)
基金(109336)
(93976)
国家(93124)
科学基金(80335)
社会(75833)
社会科(71836)
社会科学(71826)
(61091)
基金项目(56487)
教育(55328)
(50557)
编号(49463)
自然(48233)
自然科(47124)
自然科学(47111)
自然科学基金(46274)
资助(42852)
成果(41904)
课题(35345)
(35131)
重点(35030)
(33559)
(33516)
(33457)
国家社会(31748)
(31722)
创新(31271)
期刊
(108928)
经济(108928)
研究(74578)
中国(54703)
(42757)
(38599)
金融(38599)
(34318)
学报(33755)
管理(33534)
教育(33205)
科学(30378)
大学(26809)
学学(25122)
农业(21922)
财经(19997)
技术(19908)
业经(18747)
经济研究(17858)
(17235)
问题(13195)
理论(11307)
(11187)
财会(11182)
职业(11122)
(10747)
(10445)
会计(10253)
现代(10239)
实践(10073)
共检索到368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彭智  陈阳  
20世纪90年代,金融“功能观”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机构观”在既定金融组织条件下进行研究的局限,揭示了金融功能的客观性、稳定性,为重新审视与思考质性和量性相统一的金融发展,以及以此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更为优越和准确的视角。本文从金融功能研究的文献综述着手,以金融效率为主线,分析揭示了金融功能扩展与提升的客观路径,以及有效金融体系的内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改革模式、改革对象和改革次序角度分析了金融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逻辑。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广谦  
我国古代金融向近代金融转变的时间比西方晚了数百年,而在转变过程中又呈现纷繁多变、矛盾曲折的复杂局面。期间,外国银行长期垄断我国金融,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业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民族资本银行在艰难中起步,在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之时即被垄断金融体系所代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金融体系便是在这种金融发展不充分且垄断性较高的基础上建立的。虽然这一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保持了相对一致性,但金融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金融改革成为必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小川  
金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基本建立,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艳  
文章认为,在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中.中央银行在稳定货币与支持经济增长,以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两难选择,中央银行与各专业银行在金融杠杆的选择和运用上存在着严重的障碍,政府、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的关系也难以理顺,因而很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金融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为此,文章提出了以市场导向为主,突出金融主体的独立性和规范化.以及以调控方式的利益性、市场性和间接性为特征的新的金融调控模式。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海宽  
论金融体制改革赵海宽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和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金融体制的相应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十几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对金融体制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也将进一步深入改...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飞  
综合商社(GTC)是以贸易为主体,集贸易、金融、产业、信息、综合组织与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跨国公司,是聚金融化、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于一身的全方位、综合性的贸易产业集团,是一种特殊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综合商社所具有的金融功能是形成商社紧密贸工关系的重要纽带和载体,同时为贸易活动本身开拓并占领市场筑建了重要支撑,从而促成了综合商社强大的超常规的贸易规模、竞争力与实力。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曾思礼  雷纯雄  
一、进一步强化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当经济货币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时,资源的配置首先表现为资金的配置。社会融资机制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资产总量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金融相关比率)显著提高;二是相对于财政性融资,金融性融资的作用明显增强。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我国金融经济改革显示的基本轨迹。据统计,从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晓灵  谢平  沈炳熙  胡哲一  王兆星  王艳娟  毛红军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跟踪研究(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跟踪研究》课题组四、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1993年底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我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我国成立了三家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殷孟波  
金融教育如何适应金融体制改革●殷孟波[教授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成都610074]金融学科的“定位”(一)金融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金融学科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货币与货币资金运动,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因此,由从属范围看,金融学科从属于...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俊挺  
投资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协调王俊挺一、投资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不和谐状况的分析投资与金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投资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和谐推进,既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重要前提,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但实际上改...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永琴  
本文从制度角度分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中介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制度缺陷是金融创新的障碍并降低金融中介效率,具体的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之间的"辩证"互动反而会提高金融中介的效率;对于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而言,推动国有金融企业上市是产权改革和公司治理模式再造的有效手段,逐步放开金融服务的经营限制则是必经之路;金融体制改革将诱发金融创新,建立新型的风险投资体系和创造新型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主要方面;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方式能提高金融中介的效率并推动国家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对于金融工具创新,国有商业银行是工具创新的主体,帮助投资者合理避税、便利交易以及降低匹配风险的产品是成功率最高的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裕坤  刘用明  
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子银行脱缰似的发展助推并加剧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监管机构越发重视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首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界定,继而从融资方的需求、投资方的供给以及投融资中介的配合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兴起之表面原因,进而在探讨其隐藏的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以及系统性违约风险的基础上,指出影子银行兴起之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抑制环境下的利率管制以及当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创新存在监管真空等金融体制方面的弊端,最后提出为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