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79)
2023(12172)
2022(9757)
2021(8873)
2020(7664)
2019(16967)
2018(16498)
2017(32164)
2016(16978)
2015(18811)
2014(18706)
2013(18304)
2012(16502)
2011(14562)
2010(15120)
2009(15144)
2008(14553)
2007(13333)
2006(11964)
2005(11334)
作者
(46587)
(38649)
(38580)
(36371)
(24703)
(18255)
(17534)
(14861)
(14740)
(13807)
(13328)
(13002)
(12598)
(12224)
(12202)
(11834)
(11424)
(11247)
(10964)
(10902)
(9550)
(9392)
(9309)
(8887)
(8686)
(8638)
(8634)
(8626)
(7538)
(7494)
学科
(85933)
(78648)
企业(78648)
(72688)
经济(72562)
管理(70296)
方法(30006)
(29970)
业经(29225)
(28056)
金融(28054)
(26770)
银行(26763)
(25830)
(25221)
(25208)
中国(24715)
(22690)
财务(22658)
财务管理(22628)
数学(22114)
数学方法(21949)
企业财务(21509)
农业(18578)
(17168)
技术(16833)
体制(15348)
(15131)
理论(14873)
(14293)
机构
学院(243820)
大学(237796)
(108064)
经济(105953)
管理(100732)
理学(84925)
理学院(84206)
管理学(83276)
管理学院(82816)
研究(72504)
中国(69825)
(58681)
(48305)
财经(45089)
(40837)
(38397)
科学(37865)
(36851)
中心(36377)
(34628)
经济学(33541)
财经大学(33425)
业大(30651)
(30588)
经济学院(30310)
北京(30264)
研究所(30246)
商学(29687)
商学院(29427)
农业(28467)
基金
项目(150888)
科学(121733)
研究(114719)
基金(112681)
(94807)
国家(93887)
科学基金(84036)
社会(76865)
社会科(72961)
社会科学(72942)
基金项目(59174)
(59134)
自然(52241)
教育(51338)
自然科(51100)
自然科学(51090)
自然科学基金(50276)
(47550)
资助(45688)
编号(45508)
成果(36468)
(35948)
(35160)
(34924)
(34201)
重点(33171)
国家社会(32168)
创新(31992)
(31809)
课题(30991)
期刊
(125642)
经济(125642)
研究(77466)
中国(50411)
(50381)
(44227)
金融(44227)
管理(43548)
(36173)
科学(29528)
学报(27773)
财经(23553)
大学(23501)
农业(23453)
学学(22726)
技术(22237)
业经(21845)
(20093)
经济研究(18935)
教育(17276)
问题(15645)
财会(14901)
技术经济(14115)
(14084)
现代(13102)
会计(12597)
(12172)
理论(11921)
世界(11814)
商业(11560)
共检索到384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凤荣  
本文从微观角度切入,力图通过对金融制度变迁的粗线条描述,尤其是借助于两种金融制度风险配置特征的比较分析,阐释一个基本观点:企业风险有必要也有可能借助于一定的金融制度安排来解决,但不能仅仅依赖金融制度安排.沿着这一逻辑线索,依次论证以下命题:首先,金融制度的变迁从根本上是内生的,而特定的金融制度安排又有一定的外生性;其次,经由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方式与经由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各有利弊,都存在风险;第三,目前对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指股票市场)的金融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风险,而只是对国有企业风险的再配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许文彬  
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阐述了金融风险的经济学逻辑 ,并说明了金融风险与制度变迁是如何相互推进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苑改霞  
金融制度与一国经济运行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和互动关系。工业化国家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 ,不断变革金融制度以协调经济与金融的运行 ,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韩玲慧  
在各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 ,金融结构都不断地在发生变化 ,这说明金融因素与实际因素密切相关。具体地讲 ,金融结构与企业的融资结构、治理结构和绩效之间不无联系。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分析 ,以期找出金融结构变迁与企业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旭光  
运用权利配置影响资源配置的作用机理分析建国后农业制度变迁的脉络,表明我国农业资源配置低效的症结在于土地权配置。现阶段土地权配置的重心是激活土地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完善和多样化流转,并以此带动户籍管理、民主管理、农村金融、公共服务等综合配套改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简泽  徐扬  吕大国  卢任  李晓萍  
基于中国12个代表性产业企业层面的数据,本文考察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对企业间资本配置的扭曲和总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发现,与劳动力的配置相比,中国制造业部门存在严重的资本扭曲:生产率低的企业过多地使用了资本,而生产率高的企业过少地使用了资本。微观层面的资本扭曲引起了资本、劳动和产出的配置与企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的偏离,进而造成了微观层面企业间的资源错配和产业组织的扭曲。进一步的计算试验发现,资本扭曲引起的企业间的资源错配造成了总量层面实质性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最后,在控制劳动力市场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发现,除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外,资本扭曲还内生于金融部门信贷配置的非市场化,尤其是银行信贷配置对国有企业的偏向。这些结果表明,推进金融部门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是优化制造业部门的产业组织和改善实体经济微观层面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佩  李芸  
由于我国现实条件的限制 ,间接融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仍将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模式。但新形势下的间接融资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为提高间接融资下的资金配置效率 ,银行业的改革至关重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蒋海  齐洁  
经济转轨时期 ,由于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软约束 ,我国金融风险表现出独特的运行特征。本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国有企业通过银行负债将风险集中到了金融部门 ,商业银行又通过央行负债将风险转嫁给了央行 ,而央行只能通过基础货币的发行暂时将风险隐蔽积累起来 ,使我国金融风险表现出明显的隐蔽性、积累性和转嫁性 ,并与通货膨胀高度相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义  
企业制度变更与金融风险研究刘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破产、改组以及其它形式的制度变更,并由此造成的银行信贷资产损失,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改革以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财政信贷体制,分配的统收统支和资金供给制一方面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艾洪德  郭凯  高新宇  
本文通过将金融脆弱性、不完全信息以及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的关系纳入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思维框架体系内,揭示了金融风险理论的创始与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从“宏观假说”转向寻求“微观基础”、从“静态”转向“动态”的演变路径来进行的。在阐释四者之间内在的逻辑机理的同时,还指出制度金融风险理论与主流金融风险理论必将融和,从而表明转轨经济中的金融风险问题必然成为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后者将在解释前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新与发展的新机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规律的比较 ,从中总结出两者的不同。作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并加以引申和发展。文章认为 ,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是可能在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交替发生的 ,而对交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在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 ,对交替规律起关键影响作用的要素 (诸如宪法秩序、产权制度、意识形态等 )不同 ,这决定了强制性变迁是否以诱致性变迁的成果为基础 ,即正向交替 ,还是逆向交替 ,以及强制性变迁完成以后 ,是否能够再次引发诱致性变迁 (第二次交替 )。本文是以经济学理论运用于经济史研究的一次尝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智斌  
文章将2015年、2016年先后两批次推行的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社会信用对中小企业破产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入选创建信用示范城市的中小企业破产率显著降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是二者间的重要机制。进一步讨论发现,该抑制效应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弱社会信任以及强市场一体化分组中更为明显;社会信用具有空间外溢效应,创建信用示范城市能够降低相邻城市中小企业的破产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