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73)
2023(13872)
2022(11405)
2021(10466)
2020(9180)
2019(20345)
2018(20092)
2017(38929)
2016(20585)
2015(23023)
2014(22199)
2013(21904)
2012(20360)
2011(17899)
2010(18659)
2009(18265)
2008(17696)
2007(16189)
2006(14198)
2005(13005)
作者
(57089)
(47573)
(47515)
(44877)
(30687)
(22685)
(21382)
(18241)
(18099)
(17226)
(16331)
(16131)
(15399)
(14881)
(14707)
(14680)
(14075)
(13706)
(13693)
(13604)
(11802)
(11675)
(11586)
(10884)
(10691)
(10634)
(10626)
(10594)
(9539)
(9513)
学科
(97261)
经济(97159)
(91437)
(84064)
企业(84064)
管理(77476)
方法(47538)
数学(38867)
数学方法(38361)
业经(30831)
(30611)
(27928)
金融(27928)
(27537)
中国(27321)
(25555)
银行(25541)
(24693)
(23257)
财务(23223)
财务管理(23189)
企业财务(22059)
(21488)
技术(21135)
农业(20414)
理论(18614)
地方(17118)
(16594)
(15804)
(15682)
机构
学院(295581)
大学(290532)
(129129)
经济(126813)
管理(121319)
理学(104372)
理学院(103455)
管理学(101756)
管理学院(101221)
研究(88716)
中国(78346)
(62182)
(59283)
科学(50273)
财经(49194)
(46163)
(45270)
(44701)
中心(43723)
(42948)
经济学(40170)
业大(40086)
研究所(38190)
北京(36961)
财经大学(36436)
经济学院(36387)
(36369)
农业(36026)
商学(35025)
商学院(34713)
基金
项目(189017)
科学(152377)
基金(140675)
研究(139623)
(119923)
国家(118847)
科学基金(105791)
社会(92599)
社会科(88101)
社会科学(88080)
(75332)
基金项目(73327)
自然(67429)
自然科(66081)
自然科学(66067)
自然科学基金(65003)
教育(64332)
(60824)
资助(58482)
编号(54551)
(45399)
成果(43377)
(42123)
重点(41861)
创新(41455)
(40237)
(40088)
国家社会(38833)
课题(37441)
教育部(37319)
期刊
(142509)
经济(142509)
研究(87520)
中国(58395)
(52497)
管理(52190)
(43032)
(42727)
金融(42727)
学报(39457)
科学(38699)
大学(31851)
学学(30461)
农业(28654)
技术(28585)
教育(27035)
财经(26106)
业经(23991)
经济研究(23228)
(22479)
技术经济(18550)
问题(17946)
(17771)
统计(16711)
(16396)
(14794)
财会(14787)
商业(14581)
现代(14375)
科技(13987)
共检索到451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剑锋  徐万肖  
金融创新中的“脱离本源”现象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以2012-2020年中国企业ABS为样本,分析了放松担保准入引发企业ABS“脱离本源”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关联担保型企业ABS的违约风险更高,这脱离了“主体信用和资产信用应当隔离”的本源。机制检验显示,在将担保作为发行条件的中国企业ABS场景下,关联担保容易引发信用混同,具体表现形式是主体风险传染和资金腾挪。进一步分析表明,低信用主体发行的关联担保型企业ABS更容易“脱离本源”。此外,低信用主体腾挪资金的动机还会受到计划管理人管理能力和企业性质的影响。文章的研究为资产证券化领域监管政策的完善以及金融创新“回归本源”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尧   姜元刚   王红梅   于丽洁  
中国正处于迈向创新强国的关键时期,数字金融如何与实体经济共荣发展备受关注。综合运用1999—2021年地级市面板和中国微观经济数据库等微观大数据,结合R语言地理坐标系统和爬虫等前沿技术构建关键指标,从多个角度对数字金融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产出水平,且通过了面板负二项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通过支持数字科技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这两大机制影响企业创新。一是直接促进创新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企业高速成长;二是通过强化信息交流、联接和整合全国统一市场,加强市场竞争,促进传统产业加大高技术投入的间接机制。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的正面作用仅对国有、集体企业不明显,尤其是产业数字金融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得到了受益。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闫昊生  孙久文  
近年来,中国土地出让价格迅速攀升,对企业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土地交易的微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的方法研究了土地价格上涨对于工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价格上涨会减少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其原因在于地价上涨缩紧了企业的资金约束,并影响了企业的资源配置,造成企业减少研发投入。异质性研究表明,高地价对位于产业园区的企业、国有企业的不利影响更小,但是对创新型试点城市中的企业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锡书   叶阿忠   王宣惠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技术+金融+银行业”结合态势日益凸显。本文利用中国银行金融科技专利申请信息,并将其结合企业银行贷款数据后检验并探讨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其基本研究结论保持一致。机制分析发现:重构银行信贷模式、优化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和改善银行信贷成本及信贷决策机制是银行金融科技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应的三个重要机制。此外,银行金融科技还具有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本文为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深化银行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申  海鹏  
采用2005—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样本,评估资源错配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源错配显著抑制了企业的研发决策,一地的资源错配程度平均每增长10%,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倾向会下降0.37%;资源错配还显著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这一结论随着行业、地区和企业生产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资源错配会显著抑制一般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而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受资源错配影响不显著;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受资源错配影响不显著;资源错配显著抑制高效率和低效率企业的创新行为,但对低效率企业的抑制作用更大。减少政府干预、改善资源错配,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制度性保障。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超  
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内生式增长的核心要素,文章以1962—2012年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首次利用专利的市场价值构建衡量企业科技含量的指标——科技创新资本。研究发现:企业科技含量与股票预期收益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科技含量组合存在超额收益率,且不能被已有的风险因子解释。同时,科技创新对于改善公司未来经营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进一步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于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作用,在于科技创新程度高的企业的短期经营风险较高,且科技创新对于当期绩效不佳企业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作用尤为显著。文章从微观层面提供了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证据,为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指标和研究思路,并为科创板的制度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康  李逸飞  李静  赵彦云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其根本内涵在于激发微观企业的创新活力。本文基于2007~2015年中关村海淀科技园企业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孵化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孵化器具有促进企业创新的长效机制,但孵化期限并非越长越好;随着创新过程的推进,孵化器的作用效果逐渐减弱;孵化器通过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融资约束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进而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的异质性效应分析发现:国有企业的孵化效果明显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服务业的孵化效果稍弱于工业,但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孵化效果尤其显著;创新能力高分位点和低分位点的孵化效果相对较弱。本文为国家完善孵化器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黎文靖  郑曼妮  
文章基于熊彼特效应和逃离竞争效应假说,结合中国转轨时期的经济制度背景,利用2001-2008年制造业关税数据和沪深A股上市公司专利数据,研究了中国加入WTO后,关税削减所导致的进口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关税削减后,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而专利申请总数和非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却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表明进口竞争激励企业进行了高质量的发明创新。进口竞争的激励效应对于易受竞争影响和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更加显著。文章认为,应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贸易自由化和进口竞争,引导企业将进口竞争转化为创新动力,推动企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荣华   王娇娇  
基于公共服务发展视角,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快速发展为契机,采用2009—2020年上市公司与地市级PPP项目库的匹配数据,考察了PPP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PPP投资能够显著增加企业创新产出,且作用强度因PPP投资类型而异;具体地,相较于民生性和补短型投资,生产性和升级型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显著,这主要源于市场规模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和技术吸收能力提升效应等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PPP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大中型城市以及非高新技术企业更显著;拓展研究表明,行业市场竞争对PPP投资与企业创新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且资源再配置对行业创新强度的贡献超过50%。上述研究从优化创新资源空间配置角度,提供了公共服务促进企业创新的经验证据,对于优化PPP投资的创新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赵沁娜   李航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企业如何利用好ESG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当前热门话题。基于商道融绿首次公布上市公司ESG评级事件的准自然实验,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整体上看,ESG评级事件能显著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且该结论在平行趋势检验、动态性检验、内生性讨论以及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后仍然成立。同时,ESG评级分值越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也越高,但随着ESG评级分值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也有所削弱。通过异质性探究发现,ESG评级更能诱发污染行业和处于成长期、衰退期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位于环境规制较强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影响的边际效应更大。从机制分析结果来看,ESG评级通过降低代理成本、缓解融资约束以及提高管理层环保意识三条途径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本文拓展了ESG评级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在理论上为第三方评级机构在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实践上为上市公司主动进行ESG评级、投资者利用ESG评级进行决策、政府部门完善ESG评级体系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宜红  俞峰  王晓燕  
创新是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探究服务业FDI是否影响服务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匹配中国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库中二位行业代码为51-97的服务企业数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微观数据,得到64,436家服务企业研究样本。以企业专利数作为企业创新的代理指标,以企业所在地离海岸线距离作为FDI的工具变量,实证剖析了服务业FDI对服务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FDI通过企业学习效应和行业竞争效应显著促进了东道国服务企业创新。进一步按外资来源细分发现:非技术优势型港澳台外资通过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东道国服务企业创新,而技术优势型西方外资却通过竞争效应抑制了东道国服务企业创新。从区域制度异质性的效果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和知识产权制度执行较好的地区,服务业FDI的企业创新溢出效应更为显著。因此,在加大引进服务业FDI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加强服务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吸收能力,以应对来自FDI的竞争压力,增强对FDI的学习效果,更大地发挥服务业FDI对服务企业创新的作用。同时,加快地区市场开放、加强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执行有利于增大服务业FDI的企业创新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海飞  贺晓宇  
从金融集聚的机制出发,本文分析金融集聚影响企业创新的原理和机制,将政府干预作为调节变量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金融集聚、政府干预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假说并予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和企业研发投入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尤其是信贷渠道的干预却削弱了金融集聚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海飞  贺晓宇  
从金融集聚的机制出发,本文分析金融集聚影响企业创新的原理和机制,将政府干预作为调节变量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金融集聚、政府干预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假说并予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和企业研发投入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尤其是信贷渠道的干预却削弱了金融集聚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晓玫  宋卓霖  
本文以2010~2013年某大型银行的非上市中小微企业贷款数据为样本,比较了保证担保与抵押担保两种担保方式在贷款风险缓释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与抵押担保贷款相比,保证担保贷款的对象具有高风险特征,贷款的违约风险也更高。这意味着保证担保不但没有缓解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反而加剧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从现实来看,不合理的"银担"风险分担机制以及保证人专业性不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银企关系提高了银行的信息优势,减少了银行对保证担保贷款的发放。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申琳  马丹  张苏珊  
文章首次提出基于金融周期视角来解释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非线性特征,并结合1804家上市企业预期违约风险来识别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交互影响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演化路径。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银行降低其信贷标准,向具有更高预期违约风险的企业发放贷款,银行主动风险承担增加,具有线性特征。但由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同时会随金融周期进行调整,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交互作用下的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呈现非线性特征,从而影响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的效力。这一研究结论的发现同时为中国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中锚变量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设定依据和决策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