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75)
2023(14203)
2022(12172)
2021(11594)
2020(9685)
2019(22240)
2018(21981)
2017(42670)
2016(22576)
2015(25331)
2014(24602)
2013(24225)
2012(22215)
2011(19766)
2010(19994)
2009(18665)
2008(17418)
2007(15335)
2006(13630)
2005(12003)
作者
(62313)
(51384)
(51011)
(48531)
(32774)
(24563)
(23245)
(19968)
(19718)
(18435)
(17759)
(17292)
(16282)
(16184)
(16007)
(15661)
(15253)
(14843)
(14750)
(14610)
(12724)
(12503)
(12456)
(11737)
(11642)
(11550)
(11432)
(11375)
(10329)
(10121)
学科
(82772)
经济(82677)
管理(68924)
(67643)
(59286)
企业(59286)
方法(38455)
(34579)
银行(34432)
数学(32849)
(32836)
数学方法(32511)
(31193)
金融(31192)
中国(28732)
(25148)
(24193)
(20747)
业经(20690)
技术(19314)
地方(19042)
(17160)
(16381)
财务(16319)
财务管理(16285)
理论(16260)
企业财务(15576)
(14791)
贸易(14773)
农业(14346)
机构
大学(304829)
学院(302808)
管理(124816)
(120383)
经济(117582)
理学(107573)
理学院(106424)
管理学(104750)
管理学院(104205)
研究(97627)
中国(85357)
(64410)
科学(58381)
(58268)
中心(47582)
(47368)
财经(46542)
(45033)
(44509)
研究所(43088)
业大(42550)
(42351)
北京(40817)
(38284)
师范(37956)
(37504)
经济学(36221)
(35579)
农业(35180)
财经大学(35047)
基金
项目(207807)
科学(164313)
研究(154529)
基金(151059)
(129986)
国家(128854)
科学基金(112306)
社会(97397)
社会科(92401)
社会科学(92377)
(81627)
基金项目(80878)
自然(72587)
自然科(70954)
自然科学(70940)
教育(70385)
自然科学基金(69712)
(67850)
编号(62917)
资助(61397)
成果(50729)
(47549)
重点(45775)
(45421)
(43751)
创新(43580)
课题(42940)
项目编号(39978)
教育部(39554)
国家社会(39528)
期刊
(127746)
经济(127746)
研究(94465)
中国(61129)
(52712)
金融(52712)
管理(46755)
学报(44316)
(44051)
科学(41868)
(40087)
教育(34330)
大学(34140)
学学(32074)
农业(25969)
技术(25748)
财经(22732)
业经(20585)
经济研究(20334)
(19204)
理论(17329)
科技(16142)
实践(16085)
(16085)
问题(15642)
图书(15606)
技术经济(14835)
现代(13921)
(13668)
商业(13293)
共检索到457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学波  吴保根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蓬勃发展,金融自由化方兴未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原有的银行监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变化,导致银行监管严重失灵,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由银行监管失灵和安全网措施进而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并造成巨额监管成本。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是辨证统一的,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银行监管能保证金融创新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从而使得金融创新成为金融发展的持续动力。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钟纯  
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和特征出发,在金融创新理论和金融监管思路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认为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树立"有底线创新"的监管思维,对影子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并不断完善其信息披露机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吴晓灵  
次贷危机过后,诸多满足8%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银行纷纷倒闭,无疑加深了人们对于资本监管有效性的质疑,也进一步强化了国际监管体系对资本监管的决心。新近通过的《巴塞尔协议Ⅲ》被认为是数十年来针对银行监管领域的最大规模改革,从多方面对资本充足率指标及资本监管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修订,修订的内容包括加强资本定义,提高资本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加强资本框架的风险覆盖能力等,《巴塞尔协议Ⅲ》将为银行的风险控制和资本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在"2010交银博士后金融论坛"上所作的主旨演讲,经主讲人同意,本刊予以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艳艳  
目前关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关系研究集中在影子银行体系方面,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结果,影子银行体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金融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的分析,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不能无节制地过度发展,同时金融监管也要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鼓励和引导金融创新的发展,实现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宋村杰  张金兰  
本文详细讨论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监管提出的挑战,并在分析因金融创新而导致的世界性的金融监管的一般趋势之后,对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的实践提出了建议。
[期刊] 预测  [作者] 郭心毅  蒲勇健  陈斌  
通过构建一阶段银行金融创新博弈模型以及无限次扩展博弈模型,解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乏力的原因,并结合金融创新活动具有动态性和持续性的特征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事前承诺制方法(PCA)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行为的监管实践,能为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等经营活动中主动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持久的内在激励,并降低金融创新的外在成本,促进金融创新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卜亚  
对于本次危机的根源,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创新过度、监管不足,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创新不足、监管过度。本文首先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然后总结了激励相容理论的主要思想,并着重分析了银行监管领域中的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问题置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分析框架内,从监管者激励约束、资本监管、监督检查、信息披露、存款保险等五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系统分析了银行金融创新监管机制的激励相容问题,这对于中国银行业在全面开放创新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危机前后国外银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华庆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仅对国际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对近百年来形成的金融发展理念、市场规则和监管架构也产生了直接冲击和深刻影响。在经济步入后危机时期,国际上正在酝酿针对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国内经济政策也将逐步向常态转变,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奚宾  
新常态下,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金融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几年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但违约事件频繁发生,折射出非银行金融机构自身和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环境的新变化提出了包括整合监管架构、提高监管能力、加强执法力度和整合其他信息在内的多项监管建议,以期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卜亚  
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中,存在着学习效应与示范效应,文章通过学习效应与示范效应模型的构建,解释了当前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即创新过度而监管不足;并基于学习效应与示范效应进行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机制设计,即监管当局应建立严惩过度创新的强监管者信誉,银行应建立合理的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而最关键的是引入考虑监管当局与银行双方博弈关系的预先承诺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梁家全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异化为监管套利,具有很大的负向溢出效应,不仅弱化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妨碍公平竞争,也给商业银行自身带来风险。后危机时代,国际社会进行大力度的金融监管改革,有助于防止金融创新被滥用。在我国,理财业务、同业业务等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活跃地带,同时也是监管套利多发的领域。为了防止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被滥用并异化为监管套利的工具,有必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优化监管制度安排,加强监管的协调性和"穿透性",避免过度复杂和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并弱化简单、直接的数量型监管措施的使用,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温春琴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何自云  
规避监管要求的表面原因,掩盖了前阶段同业业务蓬勃发展的金融创新性质。同业业务所体现的分工合作,是金融创新的基本路径,这一路径既体现在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上,也体现在银行间的业务合作之中。金融监管的非对称性,强化了不同机构的比较优势,是促进金融创新的基本因素之一,而这种非对称性在未来的金融监管中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以风险内化和公开透明为核心内容的监管要求,将有可能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