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55)
- 2023(19604)
- 2022(16734)
- 2021(15378)
- 2020(12840)
- 2019(29103)
- 2018(28698)
- 2017(54957)
- 2016(29368)
- 2015(32840)
- 2014(32283)
- 2013(32117)
- 2012(30077)
- 2011(27365)
- 2010(27882)
- 2009(25967)
- 2008(24643)
- 2007(21908)
- 2006(19553)
- 2005(17820)
- 学科
- 济(135859)
- 经济(135732)
- 管理(86309)
- 业(84350)
- 企(69028)
- 企业(69028)
- 方法(53388)
- 数学(46189)
- 数学方法(45773)
- 中国(40168)
- 农(34354)
- 地方(34022)
- 财(31128)
- 融(29979)
- 金融(29978)
- 业经(29874)
- 银(28650)
- 银行(28605)
- 行(27620)
- 学(26257)
- 制(25700)
- 农业(23852)
- 技术(23248)
- 贸(22346)
- 贸易(22325)
- 易(21528)
- 环境(20291)
- 理论(20287)
- 务(18985)
- 财务(18912)
- 机构
- 大学(416967)
- 学院(416419)
- 济(179108)
- 经济(175413)
- 管理(163224)
- 研究(145602)
- 理学(140061)
- 理学院(138537)
- 管理学(136415)
- 管理学院(135659)
- 中国(113822)
- 京(88577)
- 科学(85938)
- 财(81987)
- 所(72862)
- 中心(66547)
- 农(66051)
- 研究所(65781)
- 财经(64751)
- 江(63006)
- 业大(58948)
- 经(58810)
- 北京(56574)
- 经济学(55213)
- 范(54810)
- 师范(54333)
- 院(52478)
- 州(51110)
- 农业(51028)
- 经济学院(49552)
- 基金
- 项目(277182)
- 科学(219127)
- 研究(205708)
- 基金(200958)
- 家(173633)
- 国家(172134)
- 科学基金(148873)
- 社会(131942)
- 社会科(125223)
- 社会科学(125190)
- 省(109882)
- 基金项目(106155)
- 自然(94374)
- 教育(93839)
- 自然科(92208)
- 自然科学(92188)
- 自然科学基金(90554)
- 划(90486)
- 编号(82785)
- 资助(82577)
- 成果(67377)
- 发(62657)
- 重点(61865)
- 部(61259)
- 创(60450)
- 课题(57997)
- 创新(55939)
- 国家社会(54391)
- 教育部(53112)
- 人文(51972)
- 期刊
- 济(204032)
- 经济(204032)
- 研究(131314)
- 中国(88252)
- 管理(62647)
- 学报(61866)
- 财(61012)
- 农(60720)
- 科学(57920)
- 融(50992)
- 金融(50992)
- 大学(47486)
- 教育(47337)
- 学学(44643)
- 农业(41389)
- 技术(37150)
- 经济研究(33332)
- 财经(32602)
- 业经(32307)
- 经(28033)
- 问题(25767)
- 技术经济(22240)
- 业(22000)
- 科技(20302)
- 图书(20276)
- 理论(20173)
- 贸(19931)
- 商业(19096)
- 现代(18974)
- 世界(18803)
共检索到6428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小勇 石浩枫 央金卓嘎 王志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讨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协同效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利用2010—2019年甘肃省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协同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VM-AHP模型对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效应”中的序参量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但是二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性特征,说明两个子系统的协同步调并不一致。(2)金融创新子系统和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高于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说明绿色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推动作用明显,金融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有待提高。(3)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但是二者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发展速度并不协调,说明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小勇 石浩枫 央金卓嘎 王志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讨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协同效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利用2010—2019年甘肃省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协同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VM-AHP模型对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效应”中的序参量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现出总体向上的态势,但是二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性特征,说明两个子系统的协同步调并不一致。(2)金融创新子系统和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绿色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高于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发展增速,说明绿色经济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推动作用明显,金融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有待提高。(3)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之间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但是二者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子系统的发展速度并不协调,说明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苏英杰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加大了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只有以创新的绿色金融模式来替代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文以甘肃陇南为例,对绿色金融支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目前现状,阐述绿色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陇南市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俊
行政审批改革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可以产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个方面的作用,进而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利用我国发明专利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分析表明,行政审批中心设立显著提升了城市每单位发明专利存量的经济产出水平,并增强了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对城市创新悖论的治理效应。同时,随着审批中心设立时间的增长、进驻部门和事项的增多,创新悖论治理效应不断增强。审批中心设立主要通过技术多样化和技术—产业匹配两条路径产生创新悖论治理效应,但未能有效地激活产业多样化这一路径。据此,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和优化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创新链 产业链 创新悖论 行政审批改革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勇民 纪玉山 吕永刚
通过对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和特征的分析,构建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利于美国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美国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波动较大,并且与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呈现高度的正相关,为Perez提出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演化过程中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规律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骏 孙龙
利用动态StoNED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11—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效率和创新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提升空间,地区间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创新发展效率未达有效且呈缓慢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显著;绿色与创新发展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虽整体稳步上升,但相互促进作用尚未发挥。应加强绿色转型政策引导,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和协同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骏 孙龙
利用动态StoNED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11—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效率和创新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提升空间,地区间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创新发展效率未达有效且呈缓慢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显著;绿色与创新发展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虽整体稳步上升,但相互促进作用尚未发挥。应加强绿色转型政策引导,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和协同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洪玮
在中国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下,城市层面金融集聚态势的增强能否有效激励绿色创新主体,推进绿色创新发展?本文采用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地级城市2005—2019年面板数据,分析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并基于金融集聚因素和绿色创新基础支撑因素考察其中的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绿色创新,在替换变量、内生性处理以及纳入空间关联后结论依然成立;同时,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具有门限效应,当金融集聚、金融深化以及居民收入、创新型人力资本、环境规制程度和政府科技支持等基础支撑因素处于较高水平时影响更为突出;此外,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下游城市群的正向影响最强,中游次之,上游无显著影响,中上游城市群较低的金融集聚和金融深化水平以及上游城市群较弱的环境规制程度和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制约了金融集聚作用的充分发挥。未来应从金融集聚因素和绿色创新基础支撑因素双重发力,聚焦城市发展阶段和特征差异,有序梯次推进金融集聚高效支持绿色创新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晨 刘金林
随着FDI流入额的激增,作为全球FDI流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FDI流入和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1985—2013年的中国FDI与自主创新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同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实证结论做初步的现实阐释与分析。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自敏 李娟 申颢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绿色金融是引导资金向绿色产业集中进而优化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基于2004—2019年270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使用非参数方法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表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检验该政策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看,该指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97;(2)从政策效应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并不存在异质性;(3)从政策作用机制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提高等多个路径,促进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而提高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4)从企业微观行为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地区中的高污染企业会通过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履行污染治理责任等路径提升自身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论完善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的效果评价框架,为优化当前绿色金融政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提供了理论与经验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博文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甘肃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仍是甘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投资的主体结构来看,其他经济逐渐代替国有经济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来源;甘肃利用外资规模依旧很低,外商直接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占比仅有0.1%。通过对不同投资主体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经验验证,发现非国有资产经济主体固定资产投资对甘肃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明显。同时,由于甘肃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仍需要投资的持续拉动,因此必须加快构建多元主体投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投资主体 开放型经济 经济增长 甘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华一
选取2008—2021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效应分析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显示,资源配置效率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传导机制。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由此,提出加大绿色创新研发力度、构建差异化产业协同体系、专业化重塑资源配置格局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助益。
关键词:
产业协同集聚 区域绿色创新能力 资源配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华一
选取2008—2021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效应分析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显示,资源配置效率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传导机制。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由此,提出加大绿色创新研发力度、构建差异化产业协同体系、专业化重塑资源配置格局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助益。
关键词:
产业协同集聚 区域绿色创新能力 资源配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毛晓蒙 王仁曾
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检验了数字金融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绿色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中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相较于北方城市和中小城市,数字金融对南方城市和大城市绿色发展的赋能效应较强;人力资本在数字金融影响绿色发展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市场化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调节效应不明显;机制检验得出,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环境认知能力,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卫平 葛扬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甘肃科技创新在全国排20名以内的现状与人均GDP指标在全国排名末位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明显不协调现象。为深入探究甘肃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借助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甘肃省14个市州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有工业企业R&D投入水平较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流通障碍,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最后提出了促进甘肃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