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04)
2023(19425)
2022(16478)
2021(15479)
2020(13063)
2019(30136)
2018(29267)
2017(56461)
2016(29841)
2015(33613)
2014(32631)
2013(32101)
2012(29438)
2011(26369)
2010(26231)
2009(24392)
2008(23220)
2007(20137)
2006(17585)
2005(15601)
作者
(81451)
(67746)
(66970)
(64066)
(43158)
(32211)
(30645)
(26307)
(25909)
(23983)
(23124)
(22915)
(21397)
(21211)
(21206)
(20607)
(20064)
(19507)
(19500)
(19436)
(16689)
(16345)
(16265)
(15399)
(15139)
(15122)
(14911)
(14713)
(13491)
(13338)
学科
(119048)
经济(118928)
管理(88290)
(86182)
(73043)
企业(73043)
方法(56906)
数学(49922)
数学方法(49337)
中国(37392)
(34904)
银行(34757)
(33114)
(32186)
金融(32184)
(32170)
(30826)
(29388)
业经(27647)
(23428)
贸易(23406)
地方(23275)
(22714)
技术(22093)
(22007)
(21036)
财务(20961)
财务管理(20920)
农业(20825)
企业财务(19919)
机构
大学(411030)
学院(407989)
(172923)
经济(169522)
管理(166313)
理学(144097)
理学院(142652)
管理学(140309)
管理学院(139578)
研究(134110)
中国(113386)
(86574)
(79734)
科学(78291)
财经(64451)
中心(64367)
(64131)
(60629)
(58925)
研究所(58562)
(57809)
业大(56822)
北京(54790)
经济学(53781)
(50755)
师范(50313)
(48872)
经济学院(48654)
财经大学(48443)
(47927)
基金
项目(280746)
科学(223303)
研究(207551)
基金(207219)
(179048)
国家(177591)
科学基金(154826)
社会(134034)
社会科(127377)
社会科学(127345)
基金项目(108994)
(106992)
自然(99147)
自然科(96969)
自然科学(96948)
自然科学基金(95247)
教育(95050)
(89927)
资助(85481)
编号(83523)
成果(66882)
(62843)
重点(62201)
(61412)
(58932)
创新(56832)
课题(56477)
国家社会(56393)
教育部(54960)
大学(53621)
期刊
(178620)
经济(178620)
研究(123891)
中国(78497)
管理(61847)
(60591)
学报(58677)
(57553)
金融(57553)
科学(56239)
(53801)
大学(46154)
学学(43365)
教育(42115)
农业(35727)
技术(35479)
财经(31630)
经济研究(30192)
业经(28531)
(27078)
问题(22700)
理论(20869)
技术经济(20086)
图书(20046)
(19690)
(19520)
科技(19404)
统计(19351)
实践(18859)
(18859)
共检索到606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黄刚  林盈吟  李文筑  
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稳定有序的金融体系有利于持续发展。然而,金融创新的本质会导致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高度波动,降低金融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探究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性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文章采用119家中国商业银行2010—2020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性对银行经营绩效有正向影响;金融稳定性在金融创新与经营绩效之间没有调节作用。然而,金融创新水平高的商业银行对经营绩效有正向影响,金融创新水平低的商业银行对经营绩效无影响。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我国商业银行业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增加非利息收入经营业务,达到提升银行经营绩效的目标;同时,金融监管机构要为银行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金林  周焰  
国内外学者已对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进行了诸多理论研究。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析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指标选择方法,构建合理的商业银行稳定性指标,结合中国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数据构建VAR模型,并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冲击较为明显,因而商业银行可通过改革创新应对其冲击;在长期,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稳定性影响不显著,说明互联网金融并不会取代传统商业银行;同时,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即中国银行业长期的稳定发展是促使互联网金融...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晓静  董慧  吴比  林思闪  
本文截取2004~2014年数据,对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子银行整体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但其不同组成部分作用结果不同。因此,应建立全面、及时、共享的监管体系;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巍  满媛媛  曹晨  
本文采用基于混合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利用14家商业银行2001~2009年数据,分阶段分析了非利息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转型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非利息业务收益率与外资银行渗入度、市场份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银行营业费用比率成正相关,绩效产生主要依赖于银行绩效的延续性。银行转型中也应增加对外开放程度,转变以往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春丽  
本文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抑制金融风险的内在逻辑出发,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采用159家商业银行的动态非平衡面板数据,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抑制金融风险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实施,对银行信贷增速和风险资产比率均有滞后一期或二期的负向作用,其中主要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发挥作用的显著性水平并不完全明显,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并没有充分发挥抑制金融风险的作用。因此,未来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设方面,一要引入多种量化指标,强化对关键因素的风险评估;二要改进和完善MPA指标的设置细则,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金融环境。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静文  吴滨阳  
数字金融是信息技术、数据协作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业态。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科技赋能下加速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基于2012-2018年中国8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的数据,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数字金融的代理变量,研究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助于收敛系统性金融风险。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对数字金融的反应更加敏感,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国有行则更加审慎,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收敛作用最大。数字金融缓解了长尾客户缺乏抵押和征信不足的痛点问题,提高了中小银行风险识别能力,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使其信贷决策更加科学。最后提出关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启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何泽荣  傅瑜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5年过渡时期结束,中国金融业与外国金融业在中国大陆的竞争全面展开。中国金融业要能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是自主的、持久的金融创新。而在自主创新中,最重要的是金融产品的自主创新。本文试图对中国“入世”过渡时期结束后金融产品创新问题发表看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邹克  彭建刚  
采用实证方法,分析综合化经营对中国24家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在控制相关变量后,得出结论:综合化经营对增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有利。根据综合化经营与风险之间的"U"型关系,在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应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并加快完善综合化经营的相关制度与法律框架;监管部门应加强综合化经营对风险影响的动态监测,以防范过度综合化经营所造成的风险。鉴于综合化经营对地方性银行的稳定性没有提高作用,综合考虑其抗风险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应采用不同的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邹克  彭建刚  
采用实证方法,分析综合化经营对中国24家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在控制相关变量后,得出结论:综合化经营对增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有利。根据综合化经营与风险之间的"U"型关系,在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应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并加快完善综合化经营的相关制度与法律框架;监管部门应加强综合化经营对风险影响的动态监测,以防范过度综合化经营所造成的风险。鉴于综合化经营对地方性银行的稳定性没有提高作用,综合考虑其抗风险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应采用不同的对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静  王洪卫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静  王洪卫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蒲丹琳  鄢翥  肖小丹  
以中国68家非上市银行和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检验注册会计师审计在抑制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探究高质量的审计对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更能有效抑制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股权集中度较高和处于法律保护水平较低地区的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更大,高质量的审计对其风险的抑制效果更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郭桂霞  于丽洁  
本文以2013~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发行或有资本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行或有资本能够显著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从整体上来看,或有资本的发行规模对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将银行杠杆率的影响纳入考虑后发现,高杠杆银行增加或有资本发行规模时具有显著的风险抑制效应,而低杠杆银行则相反。因此,应对不同杠杆率的银行发行或有资本的规模进行分类指导。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庄毓敏  孙安琴  毕毅  
信用风险转移(CRT)创新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2010年末我国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更强化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有文献主要研究CRT对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视角较为单一,同时采用的实证方法多为事件研究法和常规(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法,很难解决遗漏变量、内生性等计量难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论证CRT对银行个体经济行为、银行个体风险以及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用衍生品创新一方面降低了银行个体的风险,但同时引致银行增持高风险资产,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银行系统...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宪  李杜若  
采用2011-2014年国内77家商业银行数据,从盈利性假说和流动性假说两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为改善盈利性。在观测期间,经营效益较差的银行和流动性较好的银行都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此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更高的银行也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规模与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也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