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4)
- 2023(13031)
- 2022(10650)
- 2021(10022)
- 2020(8192)
- 2019(18485)
- 2018(17973)
- 2017(34913)
- 2016(18676)
- 2015(20359)
- 2014(19902)
- 2013(19273)
- 2012(17752)
- 2011(16041)
- 2010(16503)
- 2009(15553)
- 2008(14618)
- 2007(13140)
- 2006(11623)
- 2005(10479)
- 学科
- 济(72728)
- 经济(72665)
- 业(59354)
- 管理(58827)
- 企(51353)
- 企业(51353)
- 方法(33094)
- 数学(29517)
- 数学方法(28991)
- 融(27816)
- 金融(27816)
- 银(26253)
- 银行(26241)
- 中国(25654)
- 行(25424)
- 财(21530)
- 农(18734)
- 技术(18107)
- 制(17745)
- 业经(17694)
- 地方(15413)
- 贸(14564)
- 贸易(14550)
- 易(14236)
- 务(14194)
- 财务(14152)
- 财务管理(14132)
- 企业财务(13562)
- 理论(13451)
- 策(13163)
- 机构
- 学院(252694)
- 大学(249147)
- 济(108390)
- 经济(106143)
- 管理(99569)
- 理学(85506)
- 理学院(84652)
- 研究(83693)
- 管理学(83035)
- 管理学院(82555)
- 中国(71678)
- 财(52826)
- 京(50494)
- 科学(47942)
- 财经(41264)
- 所(40917)
- 中心(40905)
- 江(38500)
- 农(37591)
- 经(37463)
- 研究所(36845)
- 经济学(33933)
- 业大(33800)
- 北京(31802)
- 州(31723)
- 财经大学(30878)
- 经济学院(30570)
- 范(30412)
- 院(30274)
- 师范(30115)
- 基金
- 项目(166863)
- 科学(133781)
- 研究(123458)
- 基金(122029)
- 家(105349)
- 国家(104439)
- 科学基金(91420)
- 社会(80073)
- 社会科(76239)
- 社会科学(76223)
- 省(66863)
- 基金项目(62827)
- 自然(58311)
- 教育(57579)
- 自然科(57126)
- 自然科学(57115)
- 自然科学基金(56169)
- 划(55478)
- 资助(50980)
- 编号(48633)
- 创(40538)
- 成果(39771)
- 重点(37700)
- 创新(36976)
- 部(36799)
- 发(36198)
- 课题(35099)
- 国家社会(33267)
- 性(32454)
- 教育部(32202)
- 期刊
- 济(115538)
- 经济(115538)
- 研究(78524)
- 中国(53107)
- 融(44627)
- 金融(44627)
- 财(40402)
- 管理(40375)
- 学报(34305)
- 农(34030)
- 科学(33300)
- 教育(28623)
- 大学(26865)
- 学学(25472)
- 技术(23257)
- 农业(22107)
- 财经(20561)
- 经济研究(20340)
- 业经(18457)
- 经(17666)
- 统计(14307)
- 策(14285)
- 问题(13895)
- 技术经济(13830)
- 科技(13068)
- 贸(12711)
- 理论(12186)
- 业(12108)
- 决策(11886)
- 国际(11755)
共检索到389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波 叶龙生
不纠结于M2与社会融资规模两者是否相竞争地适用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相反,基于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历史演进的系统梳理,以及金融创新背景下增加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实践的理论溯源及对比分析,本文实证评价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有效性、金融创新因素的可能影响,进而探讨货币政策转型的客观必要性。研究发现:与分别单独作用相比,M2和社会融资规模共同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创新冲击因素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金融创新冲击后,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呈现趋同趋势,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产出、通货膨胀有效性降低,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利率关系渐行渐远。这意味着,我国亟需在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转型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亮 张磊
随着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电子货币已对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将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然而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已经大大弱化了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面对步步走来的电子货币时代,我国央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从而顺利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电子货币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航 汪洋溢 马亮
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 1998年以前的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 ,金融创新对各国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产生强烈的冲击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日趋弱化 ,同时 ,本文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创新对我国 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冲击是稀薄的 ,货币供应量与产出之间仍具有稳定的相关关系。总之 ,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逐渐趋于下降 ,如何削弱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成为各国中央银行面临的新的挑战。
关键词:
金融创新 货币政策 协整检验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宋清华 谢坤 邓伟
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将金融科技纳入微观银行学框架,从理论层面剖析了金融科技影响货币政策的微观机理,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并比较了金融科技影响下的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增强了贷款规模和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提升了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效果,但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相比金融科技低发展区制而言,高发展区制下价格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在逐渐增强,数量型工具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呈弱化趋势,即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价升量减"效应。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提出应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后建 尹希果 卞小娇
本文在对银行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银行金融创新的普及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这一论断出发,本文运用1994年-2008年的季度数据,对银行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金融创新能够抑制产出存款准备弹性的释放,但就产出实际利率弹性的影响却不明显,实证结果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理论模型推导的结果,最后本文就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银行在银行金融创新普及的状态下如何有效发挥货币政策效力提出了简要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创 谢敬轩
金融稳定事关经济与金融发展全局,维护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双重稳定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动态评估,为数量型货币政策立场提供了一个评价基准,并基于此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与非对称性特征进行再评价。结果表明:首先,现代金融环境下,国民收入、金融资产以及支付手段创新因素对货币需求存在正向影响,机会成本与货币替代因素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货币需求;其次,货币缺口可以用来合理划分数量型货币政策立场,以货币需求为基准、货币缺口为指示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整体有效,并且可以兼顾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双重调控;最后,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效应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特征,其中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产出效应,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则更为显著。这些研究结论或可为切实提高数量型货币政策在通胀预期管理、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并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的效应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少林 李仲达 林建浩
基于VAR模型测度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常用研究范式,构建概率时变斜率系数、随机波动率以及扩展因子的VAR模型以考察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演化特征。实证结果发现:第一,货币供给增长的产出效应存在明显的时变性,在1999-2006年期间虽然不存在长期产出效应,但短期产出效应非常显著,而在2007-2013年期间短期产出效应却出现将近50%的下降,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呈逐渐减弱态势;第二,相比产出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更为显著、稳定和持久。
关键词:
数量型货币政策 有效性 时变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正辉 蒋赞 李超
本文在货币需求函数稳健性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标准的假设基础上,结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非对称性,构建具有非对称性的LSTAR模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有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供应量,采用M1、M2和Divisia加权M1、M2时,货币需求函数稳健性具有差异性;利用构建的LSTAR模型,使用M1、M2和测算Divisa加权M1、M2对相应LST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Divisa加权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不加权的更为有效,而就货币供应量层次分析,Divisa加权的M2比M1更有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梦乔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存量中介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率问题。由于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因此以该时点为分界,从通过前后的比较式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狭义货币供应量M1仍是最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中介目标,在特定阶段可能由于资本市场的影响而出现反预期的表现;信贷渠道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仍然有效;利率作中介目标的条件尚未达到。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滞后有效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罗丹阳
本文对货币需求理论的两个关键假设前提--货币的外生性以及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这两个前提在我国都不成立。而在货币政策实践中,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也很少被实现。从国外情况看,世界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已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因此,本文提出我国已不宜参照货币供应量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亟需建立一种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有效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倪丹容 李洁
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存在是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 ,它对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用及宏观经济的运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 ,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存在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 :( 1 )导致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和货币供给量可控性的降低 ;( 2 )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 ;( 3 )导致二元金融结构与区域金融的回流效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销。因此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非正式金融市场活动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非正式金融市场 正式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华 梁恒
金融二元结构的存在是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即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为了研究非正规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首先利用改进的?值法估测出1994-2012年非正规金融的规模,结果显示,近几年,其已占正规金融规模的1/3左右。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实证计量方法重点分析了非正规金融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非正规金融与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给量M2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且是促进M2扩张的Granger原因;同时,正规金融、货币当局债券发行与其国外资产均对货币供给量M2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金融二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丽英 乐明浚
本文以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研究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投放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市场利率下降;抵押补充贷款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最大,常备借贷便利对利率的影响最大,常备借贷便利对利率影响既迅速又强烈;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要大于对利率的作用。
关键词:
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供应量 利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