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52)
2023(15347)
2022(12746)
2021(11578)
2020(9307)
2019(20872)
2018(20036)
2017(37870)
2016(20564)
2015(22542)
2014(22270)
2013(21818)
2012(20477)
2011(18696)
2010(19236)
2009(18140)
2008(17479)
2007(15686)
2006(14163)
2005(13228)
作者
(61322)
(51080)
(51055)
(48162)
(32545)
(24553)
(22852)
(19679)
(19657)
(18293)
(17807)
(17100)
(16720)
(16329)
(16232)
(15731)
(15083)
(15068)
(14837)
(14800)
(12918)
(12915)
(12370)
(11822)
(11656)
(11472)
(11419)
(11375)
(10362)
(10134)
学科
(84379)
经济(84251)
管理(62076)
(60292)
(48279)
企业(48279)
中国(31695)
(28429)
金融(28426)
方法(28108)
(26993)
银行(26944)
(26088)
(25732)
(25713)
地方(24043)
数学(23977)
(23842)
数学方法(23737)
业经(21920)
农业(17721)
(16991)
(16591)
贸易(16574)
(16079)
(15720)
(15650)
财务(15611)
财务管理(15575)
企业财务(14921)
机构
学院(294519)
大学(293134)
(123219)
经济(120659)
研究(107135)
管理(106779)
理学(90735)
理学院(89641)
管理学(88190)
管理学院(87656)
中国(86759)
科学(64690)
(62471)
(61041)
(56548)
(55159)
研究所(49781)
中心(49535)
财经(46882)
(46468)
业大(45192)
农业(44244)
(42407)
北京(39520)
经济学(38668)
(38536)
(38533)
师范(38012)
(37086)
经济学院(34819)
基金
项目(193621)
科学(152143)
基金(140141)
研究(139761)
(123899)
国家(122804)
科学基金(103949)
社会(91066)
社会科(86413)
社会科学(86394)
(76810)
基金项目(73719)
自然(65678)
(64687)
自然科(64143)
自然科学(64121)
自然科学基金(62997)
教育(62996)
资助(55904)
编号(54942)
(46722)
成果(45383)
重点(44573)
(42253)
(41392)
课题(39663)
(39377)
创新(38844)
国家社会(38361)
发展(36882)
期刊
(143562)
经济(143562)
研究(91568)
中国(66469)
(53737)
学报(50573)
(47418)
科学(45645)
(44103)
金融(44103)
管理(40856)
大学(38173)
学学(36363)
农业(35193)
教育(31012)
业经(24341)
财经(23942)
技术(22870)
经济研究(22867)
(20520)
问题(18726)
(17726)
(15271)
(14724)
科技(14096)
国际(14029)
世界(13476)
理论(13457)
商业(13441)
技术经济(13273)
共检索到464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孟飞  
在微型金融领域,中央与地方金融分权体现了行政发包制的逻辑,在科层制内部引入了市场发包因素。中央政府以属地管理原则为基准,把监管权限和风险处置责任发包给省级政府,但省级政府在保留准入审批权的同时,把日常监督、市场退出监管权限以及风险处置责任继续发包,直至县级政府。而地方政府获取监管权限和承担风险处置责任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发展本地金融产业的经济激励。这种金融分权模式存在着内部不稳定性,并对微型金融体系产生了消极性影响。因此,行政发包制的改革必须以监管事务的性质为基准配置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监管权限和风险处置责任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蒋文超  
在减税降费的中央政策基调下,各地积极清理涉企收费项目。为了准确衡量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对企业税费负担率进行年度分析与国际比较,发现我国涉企收费的整体负担偏高。对各省市涉企收费清单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减负政策的落实存在地域化差异。然后引入"行政发包理论",从"制费"、"征费"和"裁费"环节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解释,行政发包在制费环节体现为主体多元化、定性口径地域化,在征费环节体现为征收途径多样化,在裁费环节体现为受理方式分散化。在政策建议部分,提出简化和统一责任主体的思路,近期国税、地税的机构合并与职能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征费环节的行政发包问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建议制费和裁费环节集中制费主体、构建独立的行政复议体系。最后借鉴"三权分立"思想,结合我国的政治基础和政府组织架构,提出涉企收费三权制衡机制的构想。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国权  黄振威  
善政像生命体一样具有发展的成长性与有机联系的整体性,其特质的形成有其内在的逻辑。廉洁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有效政府和公平政府是善政在形成过程中某阶段的理想模式,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个逐级发展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超越。善政的实现需要政府自觉,但更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法治与民主是推动善政发展的关键制度力量。因此,民主政府和法治政府是善政发展的必要条件。廉洁、法制、责任、有效与公平是对善政的制度规范,其最终目的是把政府建设成为有效、合理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因此,服务型政府是善政发展的终极目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阮睿   孙榕   高秋男   王麒植  
科层制内部的任务分解和资源分配是中国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式。“行政发包制”是理解中国政府治理的思路之一,但是不同特点的任务如何“发包”给不同能力的下级等问题尚未被充分讨论。2015年,中央将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冲击为本文研究省级政府如何向地市分配工作任务提供了契机。首先,本文把政府工作分为“明星型”任务和“守卫型”任务,并使用理论模型刻画了省级政府向不同能力的地市政府分配不同任务的行为特征。其次,基于2011—2018年28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各省人民政府发布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文件作为分组依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2015年中央提出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前后,两类地级市在财政科技支出上的变动差异。经验研究发现:(1)实验组地级市科技支出(“明星型”任务)占财政支出比值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城市;(2)省份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则辖区内地级市的上述差异就越明显;(3)地级市科技支出占比与省内其他市科技支出占比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印证了省级政府进行任务分配的机制。本研究对进一步理解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的逻辑,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傅勇  李良松  
本文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角度探讨了金融分权的概念。与财政分权类似,金融分权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金融资源分配权,是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回顾了中国金融分权的发展历程,经验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分权,将会引起信贷失控和通货膨胀。1998年中央集中统一的金融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以后,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干预的能力下降,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波动明显下降。2013年以来,市场将逐渐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未来金融分权将会更加规范化。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瑞敏  
资本具有私人性,但为克服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断调整自身。它在当代的显著变化是借用金融筹集和调配社会资本的功能,将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剥离开来,拓宽了资本的私人边界,打造了新的运行机制:为提高资本的扩张速度,企业通过金融渠道使用了大量外部资本,使扩张方式杠杆化;杠杆的使用意味着外部投资者增多,多元利益主体提高了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预期的重要性,使得衡量未来企业经营状况的现金流成为企业扩张的核心要素。从本质上看,资本运行机制被金融逻辑所主导是资本对自身矛盾的又一次克服。然而,金融所打造的这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瑞敏  
资本具有私人性,但为克服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断调整自身。它在当代的显著变化是借用金融筹集和调配社会资本的功能,将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剥离开来,拓宽了资本的私人边界,打造了新的运行机制:为提高资本的扩张速度,企业通过金融渠道使用了大量外部资本,使扩张方式杠杆化;杠杆的使用意味着外部投资者增多,多元利益主体提高了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预期的重要性,使得衡量未来企业经营状况的现金流成为企业扩张的核心要素。从本质上看,资本运行机制被金融逻辑所主导是资本对自身矛盾的又一次克服。然而,金融所打造的这种资本社会化只存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在分配领域则充分发挥了资本的私人性,导致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小川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小龙  
结合浙江农信的实践经验,发展普惠金融应当遵循这样的逻辑:足额、便捷、便宜,以及以服务为先、风险为基、盈利可靠当前,经济社会对金融的需求非常旺盛,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也很强,但金融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金融风险防控上,宏观层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微观层面,一些金融机构追求赚快钱、赚省力的钱,导致了风险的积聚。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浙江农信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应当有两种逻辑:一是以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徐义国  
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这一明晰高远的决断,概缘于世界各国目前已无法回避的、关涉人类生存的最重大命题:生态文明与可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志胜  
国内许多开发区为了实现"二次创业",近年来纷纷与行政区相互融合,这既与开发区自身发展特点有关,也与其外部压力有一定联系。这种融合对开发区而言有利有弊,尤其是融合后的管理体制行政化过早促使开发区"历史的终结"。如何在与行政区融合时尽量保留开发区既有管理体制优势,成为开发区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肖四如  肖可砾  
金融深化是由于产业分化引起交易深化、引起财富货币化进程,是资产转换在内容、时间和空间上拓展的过程;金融创新的本质是对各类资产转换及收益风险分配建立起工具、技术和机制。而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由于价值的跨时间转移而形成,本质上都是一份涉及未来权益的契约。由于财富转移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风险,催生出一系列中介机构、一系列信用增强机构、一系列监管机构,也催生出一大批金融家人才。他们是金融市场上的食利者。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发现套利机会,善于运用杠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姜再勇  
近几年,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泛开展了普惠金融实践。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我国普惠金融制度的目标是让广大贫困群众以不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或费用更方便地获得信贷等金融产品以及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普惠金融业务遇到了相互矛盾的三方面问题:一是较低价格和收费,使得普惠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晓晶   董昀   李广子   李俊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本文力图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系统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金融工作始终围绕推进现代化这条主线展开,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经由“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开拓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其基本要义体现为“八个坚持”。从现实维度看,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使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鈜  刘乃梁  
农村金融的互联网衍生业已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政策驱动和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布局都促成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初步发展。在既有"机构观"路径的不可持续下,互联网有能力成为农村金融的衍生场域。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互联网衍生较为初级,处于工具创新向体系创新的过渡阶段。农村互联网金融同样会面对商业可持续问题,并且在盈利与支农、市场与政府以及新旧金融之间等多维度存在着发展矛盾。农村金融互联网衍生应当立足法治引导,明确重点规制方向,从"主体-秩序-基础设施"等基本维度出发进行制度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