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49)
- 2023(16855)
- 2022(13849)
- 2021(12816)
- 2020(10942)
- 2019(24526)
- 2018(24123)
- 2017(47190)
- 2016(24486)
- 2015(27048)
- 2014(26096)
- 2013(25511)
- 2012(22740)
- 2011(20010)
- 2010(20244)
- 2009(19366)
- 2008(18231)
- 2007(16224)
- 2006(14045)
- 2005(12719)
- 学科
- 济(99255)
- 经济(99111)
- 业(97299)
- 管理(88213)
- 企(87432)
- 企业(87432)
- 方法(44432)
- 数学(35707)
- 数学方法(35289)
- 财(35019)
- 业经(32447)
- 农(31691)
- 中国(29649)
- 融(28571)
- 金融(28568)
- 银(26895)
- 银行(26879)
- 制(26818)
- 行(25862)
- 务(24877)
- 财务(24822)
- 财务管理(24783)
- 企业财务(23544)
- 农业(22572)
- 技术(21950)
- 理论(18990)
- 体(18884)
- 地方(18541)
- 贸(17036)
- 贸易(17018)
- 机构
- 学院(333404)
- 大学(328123)
- 济(145043)
- 经济(142370)
- 管理(139579)
- 理学(120013)
- 理学院(118974)
- 管理学(117393)
- 管理学院(116743)
- 研究(98959)
- 中国(87285)
- 财(71996)
- 京(65897)
- 财经(56671)
- 科学(53618)
- 经(51567)
- 江(50493)
- 中心(50257)
- 农(48501)
- 所(45245)
- 经济学(45127)
- 业大(43589)
- 财经大学(42185)
- 经济学院(40842)
- 北京(40343)
- 研究所(40166)
- 州(39884)
- 商学(39084)
- 商学院(38732)
- 范(37325)
- 基金
- 项目(221362)
- 科学(179329)
- 研究(168166)
- 基金(164830)
- 家(139598)
- 国家(138361)
- 科学基金(123837)
- 社会(111904)
- 社会科(106405)
- 社会科学(106383)
- 基金项目(87219)
- 省(87043)
- 自然(77434)
- 教育(76949)
- 自然科(75793)
- 自然科学(75776)
- 自然科学基金(74488)
- 划(70817)
- 编号(67078)
- 资助(65283)
- 成果(52863)
- 创(52068)
- 部(50042)
- 重点(48648)
- 制(48055)
- 创新(47833)
- 发(47359)
- 国家社会(47096)
- 课题(45066)
- 教育部(44660)
- 期刊
- 济(159602)
- 经济(159602)
- 研究(99297)
- 中国(65430)
- 财(60273)
- 管理(57707)
- 融(48739)
- 金融(48739)
- 农(45909)
- 科学(41075)
- 学报(39243)
- 大学(33218)
- 技术(31820)
- 学学(31653)
- 农业(30216)
- 教育(30033)
- 财经(28864)
- 业经(28106)
- 经济研究(24845)
- 经(24836)
- 问题(20404)
- 技术经济(18389)
- 业(17722)
- 财会(17568)
- 现代(16647)
- 理论(16302)
- 商业(15726)
- 科技(15441)
- 贸(15216)
- 会计(14940)
共检索到501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真 陈天明
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协同耦合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下创新强国总体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文章基于银行信贷偏向性视角,采用2007-2018年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银行信贷偏向对企业创新形成的分化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在配置方面具有显著偏向性,即更偏向于固定资产规模、投资回报率和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银行信贷供给规模的扩大虽然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及内部现金流约束总体上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但银行信贷偏向也导致了企业创新分化的问题。国有企业信贷配置所带来的研发投资弹性要显著高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具有"数量"优势。东部和南部沿海、长江和黄河中游区域、非高科技企业的信贷偏好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文章为银行信贷主导下的金融市场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本源,加速产业创新链和金融资本链协同重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
关键词:
银行信贷 配置偏向 创新分化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喜和 叶静 楼倩
地方政府债务的累积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风险问题,更是一个贯穿“财政-经济-金融”的系统性命题。基于2010—2020年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银行信贷配置与制造业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地方政府债务与制造业创新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在阈值内,地方债务上升能够刺激制造业创新,一旦超过阈值,则对制造业创新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对垂直创新影响的阈值高于水平创新;银行信贷配置在地方政府债务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所有制异质性,东部地区阈值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阈值最低,且对非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较强。因此,未来应上移地方政府债务的审批权限,并建立有效的投资效率评价机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熊灵 闫烁 杨冕
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为探讨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动力”与“方向”问题,本文基于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以及偏向性技术进步模型,将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纳入统一理论框架,论证金融发展的融资动力、环境规制的偏向性绿色调节以及两者协同的作用机制,并使用省份—细分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验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可以为工业部门的研发投入提供融资动力,但无法引导其进行偏向性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具有偏向性绿色调节作用,能够引导工业部门进行偏向性绿色技术创新,其中,“污染税收+绿色技术补贴”的环境政策组合调节效果最好。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存在协同作用机制,能够形成“准绿色金融”路径,引导更多资源投入绿色技术研发,从而促进工业部门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绿色金融试验区和金融发展高水平地区,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的协同效应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与绿色金融形成互促或替代效应,而在金融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则不起作用;对于清洁型产业,“环保法规+绿色技术补贴”与金融发展的协同效应最显著,而对于污染型产业,“环保法规+污染税收”与金融发展的协同效应更能有效引导其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国蕊
文章基于CES生产函数,推导出技术进步方向的测算方法,并据此度量了1993-201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部门地区间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向和偏向性程度。测算表明:在考察期内,资本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在大幅下降,而劳动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在上升。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原则出发,可以得到结论:在国家总量层面上,技术进步总体是偏向使用资本和节约劳动的;在地区层面上进行考察发现,中西部地区资本偏向性水平是最高的,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东北地区虽然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但其技术进步对于资本的偏向性水平反而比较低。据此,文章从要素供给角度,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生产效率 替代弹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余东华 崔岩
技术进步通常耦合于资本与劳动的累积过程,并对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出产生差异化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偏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不仅取决于内生因素,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规制就是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拓展CE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作用机制,通过可行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测度了中国28个省份的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并实证分析了双重环境规制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制造业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不同,正式环境规制会强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而非正式环境规制则会弱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政府应制定适宜的科技、产业和环境规制政策,引导企业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并与其要素禀赋相匹配,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简泽 徐扬 吕大国 卢任 李晓萍
基于中国12个代表性产业企业层面的数据,本文考察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对企业间资本配置的扭曲和总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发现,与劳动力的配置相比,中国制造业部门存在严重的资本扭曲:生产率低的企业过多地使用了资本,而生产率高的企业过少地使用了资本。微观层面的资本扭曲引起了资本、劳动和产出的配置与企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的偏离,进而造成了微观层面企业间的资源错配和产业组织的扭曲。进一步的计算试验发现,资本扭曲引起的企业间的资源错配造成了总量层面实质性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最后,在控制劳动力市场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发现,除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外,资本扭曲还内生于金融部门信贷配置的非市场化,尤其是银行信贷配置对国有企业的偏向。这些结果表明,推进金融部门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是优化制造业部门的产业组织和改善实体经济微观层面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谭常春 王卓 周鹏
金融科技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导向下,面对中国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问题,金融科技对绿色创新有何影响呢?本文利用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金融科技“赋能”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主要表现在绿色专利数量的显著增加,并且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旧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既可以在“事前”提高绿色信贷配置效率、缓解绿色信贷配给,又能在“事后”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提升绿色投资效率的有效性;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集中于环境规制水平高、金融机构数量多的地区、高污染行业以及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金融科技对绿色金融的“赋能”,激发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力,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林静
基于创新型制造企业融资约束视角,检验金融市场化对创新型制造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化整体减轻了创新型制造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但是并没有带来投资效率的提高;我国近年来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强化了产权性质下的融资约束差异,相比非国有创新型制造企业,国有创新型制造企业投资效率并没有提高,反而拖累了民营创新型制造企业的投资效率,形成"双重效率损失"的现象。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吕承超 王媛媛
基于扩展的理论模型及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融资能力和效率异质性视角考察正规金融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分割,以及信贷供求失衡对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并探索了信贷失衡在金融市场分割与技术创新产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金融市场分割因增加外部融资利率,对所有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均有阻碍作用。(2)信贷失衡对异质性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影响机制是信贷失衡使得融资能力强的低效率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而仅使极少数高效企业放弃技术创新,因此信贷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创新产出。(3)金融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产出的总体作用效果受到信贷失衡程度的影响,即信贷失衡能够削弱金融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在引入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具有稳健性。最后,从深化金融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于斌斌 吴丹
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对于制造业能否创新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技术的进步偏向,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使用,并且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能通过知识溢出与员工激励显著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而不同的是生产性服务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因资本使用率低而阻碍了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使用时,相对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其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尤其是当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时能显著提升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以上研究结论意味着,当前各地区应当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积极发展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偏向型技术,才是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双杰 王海燕 刘韧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制造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计算相对资源配置效率值,并以北京市制造业2002和2003两年数据为实证分析的对象,得出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普遍低下的结论,认为这种状况会制约技术创新乃至整个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改善投入的人力和财力配比是应当关注的问题之一。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贺聪 尤瑞章
信贷资金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会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以至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Wurgler(2000)的模型,对浙江制造业贷款的安全性、盈利性和前瞻性进行实证评估,发现银行是一种较为注重安全的融资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尝试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配置效率偏低是导致信贷资金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平 陈倩雯
制造业升级离不开制造业融资的支撑。作为制造业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信贷对制造业升级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基于2001—2018年全球8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银行信贷扩张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并且从研发创新的角度探究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信贷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升级;但随着银行信贷扩张,制造业升级速度逐渐放缓。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后仍然显著。进一步的影响路径分析发现,银行信贷扩张通过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水平,推动了制造业升级。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银行信贷扩张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因金融市场类型、信息技术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结论揭示了"银行信贷扩张—研发创新提升—制造业升级"的作用路径,表明银行信贷在推动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对于当前我国制造业升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任志宏
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形态,对金融供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效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丰富和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成为着力点自2008年提出"双转移"战略及推动"腾笼换鸟"战略以来,广东省开启了制造业由量到质升级和蝶变之旅,2015年广东启动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2017年发布《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8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构建CES生产函数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结构调整偏向对比较优势变迁及其共同作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82~2014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结构调整持续朝偏向于技术方向发展,存在结构调整技术资本偏向。同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结构调整偏向和比较优势存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综合效应更多反映纯结构调整偏向效应,而且不同地区呈现分化趋势,这说明结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变迁相匹配才能有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结构调整 比较优势 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