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55)
- 2023(10618)
- 2022(8816)
- 2021(8328)
- 2020(6842)
- 2019(15578)
- 2018(15234)
- 2017(29123)
- 2016(15951)
- 2015(17398)
- 2014(17584)
- 2013(16954)
- 2012(15606)
- 2011(13960)
- 2010(14538)
- 2009(13877)
- 2008(13419)
- 2007(11848)
- 2006(10885)
- 2005(10071)
- 学科
- 济(59755)
- 经济(59691)
- 业(49147)
- 管理(48594)
- 企(42140)
- 企业(42140)
- 融(27474)
- 金融(27474)
- 银(26054)
- 银行(26041)
- 行(25181)
- 财(24611)
- 中国(24284)
- 方法(23214)
- 制(20911)
- 数学(20587)
- 数学方法(20269)
- 农(17533)
- 务(16125)
- 财务(16093)
- 财务管理(16061)
- 企业财务(15459)
- 业经(14802)
- 地方(13997)
- 体(13574)
- 策(11973)
- 体制(11738)
- 学(11584)
- 中国金融(11484)
- 农业(11354)
- 机构
- 学院(217758)
- 大学(215431)
- 济(94300)
- 经济(92247)
- 管理(80765)
- 研究(76562)
- 理学(68352)
- 理学院(67618)
- 管理学(66493)
- 管理学院(66049)
- 中国(65747)
- 财(51463)
- 京(44768)
- 科学(43152)
- 财经(38728)
- 所(38587)
- 中心(36763)
- 经(35138)
- 农(35038)
- 研究所(34427)
- 江(34426)
- 经济学(30054)
- 财经大学(28915)
- 业大(28837)
- 北京(28693)
- 州(27702)
- 院(27651)
- 范(27171)
- 农业(26958)
- 经济学院(26955)
- 基金
- 项目(137100)
- 科学(108790)
- 研究(102587)
- 基金(99890)
- 家(86325)
- 国家(85546)
- 科学基金(73786)
- 社会(65591)
- 社会科(62424)
- 社会科学(62409)
- 省(53791)
- 基金项目(51156)
- 教育(48062)
- 自然(46770)
- 自然科(45714)
- 自然科学(45703)
- 划(44978)
- 自然科学基金(44921)
- 资助(42466)
- 编号(40862)
- 成果(35252)
- 重点(31554)
- 部(31288)
- 发(29941)
- 课题(29852)
- 性(29373)
- 创(28954)
- 教育部(27303)
- 国家社会(27107)
- 创新(27093)
共检索到348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殷红 吴莉昀 刘定
本文构建考虑企业异质性与宏观审慎特征的DSGE模型,探索双支柱调控框架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以及改革过程中宏观审慎政策的策略优化问题。研究发现,相较于单一规则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或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同时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和融资杠杆监管可有效平稳金融市场和经济波动;同时,在落实“稳总量、调结构、防空转、控风险、补基础”五大任务过程中,宏观审慎政策的介入可有效抑制资产泡沫形成、优化信贷结构、缓释风险冲击、预防经济过热,进而保障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健推进;另外,相较于目标清晰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宏观审慎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效果相对较弱且易加剧信贷资源的错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露文 连飞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个支柱在职能上有所差异,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货币政策主要调控宏观经济,宏观审慎政策主要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肖忠意 陈海涛 梁洪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因此理解“双支柱”调控对企业商业风险的影响机理不仅有利于拓展“双支柱”的微观视角,而且有利于明确“双支柱”调控的金融稳定效应。文章尝试从商业风险视角,基于“宏观政策工具-金融体系特征-微观企业风险”框架,并借助中国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2010-2018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商业风险的“逆周期”调控作用。研究表明:(1)货币政策的宽松或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提高企业的商业风险,而“双支柱”调控则能够抑制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发挥微观金融稳定效应。(2)对于处于不同经济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双支柱”对商业风险能够发挥“周期性”调控效应;对于不同金融市场结构和企业投融资结构的企业,“双支柱”对商业风险能够发挥“结构性”调控效应。总体而言,文章进一步将“双支柱”拓展到了微观稳定效应的研究视角,对于我国优化“双支柱”框架的顶层设计和丰富调控政策工具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黄益平
现在经常提一个词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金融改革在新时代的最新要求。金融改革已经进行了40年,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当前的金融改革局面?中国金融改革40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市场化改革。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40年的改革,就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是改革的大方向,但在金融领域存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既然是市场化的改革,为什么我们还是看到非常普遍的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各种干预和监管?第二,为什么在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夏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是中央首次在顶层设计层面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指金融业深层次问题,突出了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金融工作的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领域资源供给体系中的主体,金融总资产比重达80%以上,但金融服务的供给长期存在一些结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许梦博 李世斌
一、制度供给。第一,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政府应大力推行PPP模式。目前地方财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瓶颈。如果我们要增强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的话,首先应建立统一合理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PPP模式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权飞过 王晓芳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经济环境,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研究了金融创新选择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影响。笔者利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及推动经济增长并无显著作用;利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发现,只有进行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及降低项目监督成本的金融创新才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提高资金供给效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进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权飞过 王晓芳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经济环境,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研究了金融创新选择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影响。笔者利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及推动经济增长并无显著作用;利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发现,只有进行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及降低项目监督成本的金融创新才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提高资金供给效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进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涛 李浩民
伴随着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积累的风险日益凸显。为了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增强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必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涵包括:防范和化解两个风险、优化调整四个体系、强化三个监管基础、推动三个维度改革开放、处理好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重点任务是防风险、调结构、强监管、促开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增加资本市场制度供给、补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大力创新金融产品体系、重构政策传导的金融微观基础等方面着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锡军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单纯依托货币信贷的增长来支持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增长,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的负债推动型扩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同时还会积累较多的金融风险。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国家花费了高昂的代价才化解了接二连三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当正确认知金融本质,把握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序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强化审慎经营理念,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回归本源,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根本,让金融运行更加符合规律,立足我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亚清 魏志华 赵娟 王明溦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需求侧刺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中国政府适时地将宏观调控的重点由需求侧转向以往被忽视的供给侧。本文从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发,分析了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地,本文在借鉴国外供给侧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财税政策视角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现实依据,并为政府部门合理运用财税政策实现改革目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亚清 魏志华 赵娟 王明溦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需求侧刺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中国政府适时地将宏观调控的重点由需求侧转向以往被忽视的供给侧。本文从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发,分析了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地,本文在借鉴国外供给侧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财税政策视角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现实依据,并为政府部门合理运用财税政策实现改革目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期刊] 征信
[作者]
曾康霖 支俊立
货币政策的理论脉络是基于需求不足。凯恩斯学派与弗里德曼的思维逻辑差别是利率主要直接由什么决定,利率的作用会被什么因素抵消。货币政策的当代实践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作用的对象、范围、力度、效应;二是西方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新进展;三是中国货币政策怎样传导;四是要关注货币政策作用的差别。货币政策调控的中国创造即社会融资规模。结合中国实际,中国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主要是金融机构大面积的不健康;2015年中国股灾,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集中表现;要认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金融风险和金融周期形成的特殊机制;对怎样衡量适度货币供给进行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