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37)
2023(10654)
2022(8737)
2021(8379)
2020(6945)
2019(16037)
2018(15675)
2017(29838)
2016(15911)
2015(18086)
2014(17798)
2013(17170)
2012(16035)
2011(14607)
2010(14783)
2009(14164)
2008(13347)
2007(11727)
2006(10816)
2005(10342)
作者
(42824)
(35568)
(35271)
(34066)
(22760)
(16965)
(16242)
(13896)
(13587)
(12675)
(12243)
(12047)
(11685)
(11530)
(11418)
(11156)
(10441)
(10389)
(10307)
(9581)
(9225)
(8713)
(8446)
(8221)
(8091)
(8048)
(8017)
(7627)
(7214)
(7199)
学科
(62392)
经济(62308)
管理(38844)
(37105)
(34027)
银行(33882)
(32350)
(32347)
企业(32347)
(31062)
金融(31055)
中国(27984)
(25982)
方法(23876)
数学(21156)
数学方法(21039)
(19105)
(15515)
(15485)
贸易(15469)
业经(15388)
(15385)
(15258)
(13958)
制度(13954)
体制(12411)
业务(12033)
中国金融(11914)
地方(11773)
(10977)
机构
大学(213850)
学院(210585)
(100099)
经济(98219)
研究(82459)
中国(77783)
管理(74164)
理学(61092)
理学院(60425)
管理学(59704)
管理学院(59297)
(50939)
(46932)
科学(43350)
(41425)
中心(39386)
财经(38874)
研究所(37228)
(35695)
(34493)
经济学(33976)
(33359)
银行(32063)
(31900)
北京(30975)
经济学院(30616)
(29884)
(29396)
财经大学(29358)
(28335)
基金
项目(131008)
科学(103072)
研究(100554)
基金(96537)
(84038)
国家(83358)
科学基金(69949)
社会(65665)
社会科(62531)
社会科学(62518)
基金项目(48898)
(47077)
教育(45897)
(40938)
资助(40832)
自然(40825)
自然科(39920)
自然科学(39904)
自然科学基金(39248)
编号(39246)
成果(34557)
(31155)
重点(30345)
国家社会(29144)
(29024)
课题(28576)
中国(28368)
(27706)
(27659)
教育部(27364)
期刊
(110214)
经济(110214)
研究(77843)
(51554)
金融(51554)
中国(51448)
(39491)
(31726)
学报(30626)
管理(29045)
科学(28514)
教育(26020)
大学(24161)
学学(22533)
财经(21095)
经济研究(19394)
农业(19287)
(18242)
国际(17148)
(16316)
技术(16291)
问题(14697)
业经(14499)
世界(14212)
理论(11312)
(11209)
实践(9727)
(9727)
(9668)
论坛(9668)
共检索到3601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丁志杰  王秀山  白钦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小钢  吴连生  
金融是国家的血脉,银行是金融的主体。国家银行体系的科学化是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首要保障。按照建立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和反复,我国已形成相应的银行运行体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执行政策金融业务的国家政策银行、以商业金融业务为主的国家专业银行、按地域或行业划分的商业银行,以及众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改革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带来的金融市场的繁荣也是空前的。但是也不可否认,出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投资饥渴、隐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夏秋  
本文着重对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进行了研究。从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动因分析开始,到政府选择什么方式对国有银行进行改革。实证研究表明。国有银行较私有银行效率低下,尤其是政府控制的银行体系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对整个国家带来潜在的金融和财政风险。对于部分剥离国有资产的银行,由于政府对银行仍具有控制力,产权改革并不能显著改变其经营绩效。国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能显著提升银行绩效,但需先解决政治体制上的问题。
[期刊] 改革  [作者] 惠小兵  
(一)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呈现出两个基本的态势:一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的冷战状态已为经济领域的广泛合作与竞争所代替,新的统一市场正趋形成;二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集团化,全球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众多的区域合作集团,如欧洲经济共同体、东南亚经济圈、环太平洋经济圈、北美经济圈等等,它们是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呈现的这两大态势,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良好的机遇。如果我们抓住机会积极面对挑战,并利用特定优势主动出击,就能够通过参与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潮流的方式,广泛地引进资金和培养合格的人才,实现经济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于晓东  刘越飞  
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后,国家股依然占据绝对控股地位,国有银行的所有者虚置问题并未得到解决,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可能有效运作。国有银行今后的股权改革方向是国家逐步让出控股股东的位置,而由国内民间资本控股。民间资本控股银行后风险是否会加大,关键是银行监管水平是否跟得上。把四大国有银行改造成为民营银行后,虽然四大银行分支机构众多,但法人只有四家,我国现有的监管能力应该基本能满足需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巴曙松  刘孝红  牛播坤  
本文立足于中国渐进式的转轨路径,分析了转型期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表现和影响。计划轨和市场轨的相互制约与影响,在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方面,突出地表现为地方政府在自身改革的不同阶段,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银行改革中的制度缺陷,不断改变对银行金融资源的争夺方式,由初始的直接行政干预到对银行决策施加影响,再过渡到目前通过逃废银行债务等间接争夺银行资源,而中央政府和银行体系则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来抵御地方政府的争夺。双方博弈的结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对全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金融微观主体的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建议从地方政府职能转换、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深化金...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杰  
经过长期的制度变革,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形成自身的独特面目,这对主流的金融理论构成不小的挑战。本文试图借助国有银行改革过程对相关机理进行初步梳理。本文发现,基于财政下降条件下谋求改革与增长的特殊背景,中国金融改革从一开始就导入了金融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路径",其中的关键是国家针对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不得不做出的风险承诺,由此决定了国有银行改革本身所具有的"有控制市场化"和"有限市场化"的性质。有趣的是,面对国有银行体系所表现出的理论异象和成功实践,主流理论竟然得出它是一种"失败且有效"的金融体系的结论。本文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杰  
经过长期的制度变革,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形成自身的独特面目,这对主流的金融理论构成不小的挑战。本文试图借助国有银行改革过程对相关机理进行初步梳理。本文发现,基于财政下降条件下谋求改革与增长的特殊背景,中国金融改革从一开始就导入了金融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路径",其中的关键是国家针对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不得不做出的风险承诺,由此决定了国有银行改革本身所具有的"有控制市场化"和"有限市场化"的性质。有趣的是,面对国有银行体系所表现出的理论异象和成功实践,主流理论竟然得出它是一种"失败且有效"的金融体系的结论。本文认为,国有银行体系在大国经济崛起中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确认这种优势并进一步探究其制度内涵和金融绩效,对于拓展和丰富现代金融分析的视野和结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兰健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沿用了50多年前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基本原则和观念。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现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之后,论述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出路在于建立一个能稳定国际货币、防范国际金融危机、高效灵活、公平合理的新体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田犁  
现代金融体系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田犁从构成一国金融体制框架的诸要素来看,金融组织体系是整个金融体制的基础结构,它从根本上规定着金融体制中诸参与者或组成部分的地位、职能、相互关系、活动原则和行为方式,从而规定着整个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性质。因此,如果金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野华  卓贤  
中国渐进改革的平稳推进得益于新增改革成本能很快地被财政支付或通过国有银行转移,对渐进改革走势影响更大的是被转移至银行的存量成本。实证数据显示,国有银行财务重组中的不良资产处置过程客观上形成了对这一成本的发现机制,但现行的财务重组方案并没有对所有成本进行最终支付,而大量采取了“后摊”与“隐性负债”的处置方式,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体现,其结果是改革成本向国家财政与中央银行的再次转移。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承担改革成本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的可行性,但由此造成的估值损失应该及时进行确认和记录的会计操作,中央财政预算要反映央行因参与财务重组而导致的实际资本下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树青  
关于国有银行产权改革与效率的关系,国外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在国外被普遍接受的结论。本文以其中代表性的著作Clarke、Cull和Shirley(2005)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提出的三个命题的辩证分析(包括证真和证伪),得出对我国国有银行产权改革有益的启示。基本观点是:(1)战略投资者不等于外国投资者;(2)“外资换效率”的改革模式需要审慎对待;(3)引进国内资本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必然方向;(4)完善的资本市场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提出了当前国有银行产权改革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鹏  魏蓉蓉  甘静  
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使国际社会清晰认识到世界金融动荡的根源在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这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应充分利用世界大多数国家强烈呼吁改革当前金融体系,化危为机,改变在现行金融体系下的困境,通过必要的策略性选择,实现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成功破局。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王元龙  
本文分析了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远虑与近忧:远虑即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中长期政策取向,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平台、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两轮驱动、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等九个方面的政策建议;近忧则是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当务之急,认为近期保持主要货币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加强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和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平衡三个方面尤为重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石建勋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贸易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金融环境的逐步改善,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条件正在不断成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