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20)
2023(5563)
2022(4624)
2021(4363)
2020(3708)
2019(8278)
2018(8024)
2017(14721)
2016(8343)
2015(9640)
2014(9735)
2013(9305)
2012(8768)
2011(7778)
2010(8578)
2009(8476)
2008(7661)
2007(7128)
2006(6774)
2005(6615)
作者
(22575)
(18414)
(18258)
(17977)
(11736)
(8857)
(8474)
(7244)
(7013)
(6854)
(6332)
(6328)
(6061)
(5902)
(5861)
(5855)
(5545)
(5398)
(5367)
(5365)
(5006)
(4601)
(4467)
(4336)
(4294)
(4243)
(4216)
(4211)
(3948)
(3725)
学科
(26395)
经济(26346)
(25282)
金融(25282)
(23428)
银行(23420)
(23072)
(22772)
管理(22591)
中国(19271)
(18913)
企业(18913)
(12247)
(11605)
中国金融(10951)
(10486)
地方(9234)
理论(8779)
业经(8024)
(7865)
财务(7833)
财务管理(7814)
企业财务(7467)
教育(7434)
农业(7204)
方法(7151)
(7040)
(6465)
制度(6464)
教学(6415)
机构
学院(109143)
大学(106871)
(42810)
经济(41497)
中国(37701)
研究(37504)
管理(35561)
理学(27909)
理学院(27607)
管理学(27025)
管理学院(26824)
(25654)
(23093)
(20694)
中心(20582)
(20265)
科学(19601)
银行(19590)
(18923)
财经(18594)
(18490)
(17502)
人民(16788)
(16646)
(16494)
研究所(16192)
(15897)
(15774)
北京(15696)
师范(15650)
基金
项目(59021)
研究(50033)
科学(44782)
基金(38354)
(31292)
国家(30893)
社会(28986)
社会科(27321)
社会科学(27313)
科学基金(26076)
(25681)
教育(25206)
编号(22779)
成果(21115)
(20479)
基金项目(19068)
课题(17642)
资助(16992)
(15570)
(14366)
自然(14215)
重点(14073)
自然科(13898)
自然科学(13896)
项目编号(13827)
(13671)
自然科学基金(13620)
(13058)
规划(12917)
(12630)
期刊
(55438)
经济(55438)
研究(42156)
中国(32589)
(32387)
金融(32387)
教育(24657)
(21213)
(17278)
管理(14839)
学报(13586)
科学(11370)
技术(11340)
大学(11038)
农业(10107)
财经(9897)
学学(9724)
业经(8853)
(8498)
职业(8192)
经济研究(7778)
图书(7156)
问题(7100)
理论(6781)
(6381)
论坛(6381)
实践(6088)
(6088)
(6008)
农村(5834)
共检索到203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浙江财经学院课题组  虞群娥  
金融人才培养需不需要特色,为什么需要特色,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命题。目前,对于大多数高等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来说,问题的难点与关键是如何准确定位自身的特色并形成自己的培养特点与优势。不同的定位、不同的选择以及为自身选择而该采取的必要手段与措施,这是各高等院校金融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凌征强  
结合实际,就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对各项与图书馆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探究在实践当中如何去操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郭广生  
建设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生长点和突破口。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首要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要处理好建设一流大学与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关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成明  张磊  王晓阳  
近年来,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变得日益尖锐突出,并成为影响高质量国际化人才产出的瓶颈。客观分析这些问题,及时给出应对策略,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十分迫切。一、国际化人才的概念界定国内学者对国际化人才的概念到目前没有比较公认的界定,但是我们认为可以从有关学者的研究中提炼出大家认为"国际化人才"的特征和应具有的素质。2010年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邹广严  
中国大学自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毛入学率突破15%大关,至今,在校生总规模先后超过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位居世界第一。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如此高速发展,国内专家学者的态度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高等教育自1895年第一所现代大学诞生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靖宇  
2019年版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集中反思、共识达成和教学重塑。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仍然突出:在高校基本功能上,教育教学弱于科学研究;在教育价值导向上,价值属性弱于工具属性;在核心素质培养上,创新创造弱于知识技能;在耦合科技革命上,传统优势弱于未来趋势。谋划人才培养方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能力导向、广博专精的知识结构,形成逻辑清晰、结构得当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创造、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严把质量保证、底线思维的毕业标准。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小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对金融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本文就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兰小云  杨秀英  方林中  林军  凌航  盛靖琪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开发、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作了探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贾德忠  
创新人才培养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本文回顾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科技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并从强化创新观念、对高校进行科学分层与定位、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创新人才培养规模等方面提出初步思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和平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人才需求不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同,有共性规律,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随着大众化进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学校规模不同程度扩大,大学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分层逐渐形成。同时,大学的职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成为重要任务。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正逐步成为"多元化巨型大学"。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聂鸣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活动。目前以MBA为主体的管理硕士教育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需要 ,应建立新的技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技术管理专业应突出管理与工程学科的交叉 ,并且与企业界密切配合 ,培养从事技术管理的高级人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越  
培养创造性人才及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日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也是难点之一。其重要性、必要性尤其是面向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创造性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也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识。在此,想就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以及培...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史秋衡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过程环节,其基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已经被学术界讨论多年,从培养高级人才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系列大讨论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一直处在变革和充实之中,面对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铂  胡晓强  吴芹  
"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院校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所学专业知识的机会,为之后的求职及从业,实现专业快速对接甚至是"无缝对接"。"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为学生提供校内理论教学无法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但是高校在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已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在分析这些不足的时候,研究者发现,除去实践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和客观条件限制之外,"工学结合"模式本身也存在一些天然缺陷,本文将从在职业认同开发与管理角度,并结合英语专业特点,对此进行相应的分析与阐述,期以借此进一步完善教育实践当中的"工学结合"模式,从而推动双语人才的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