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75)
2023(4626)
2022(3640)
2021(3276)
2020(2608)
2019(6072)
2018(5723)
2017(11960)
2016(5673)
2015(6442)
2014(6285)
2013(6382)
2012(5919)
2011(5285)
2010(5409)
2009(5423)
2008(4281)
2007(3787)
2006(3428)
2005(3303)
作者
(14624)
(11752)
(11675)
(11282)
(7500)
(5560)
(5489)
(4789)
(4333)
(4245)
(4091)
(4019)
(3910)
(3727)
(3706)
(3666)
(3554)
(3402)
(3374)
(3043)
(3013)
(2913)
(2912)
(2769)
(2686)
(2640)
(2533)
(2481)
(2444)
(2407)
学科
(25545)
经济(25529)
(25319)
金融(25319)
(21858)
银行(21853)
(21326)
(16057)
中国(14521)
管理(14230)
(13689)
企业(13689)
方法(12326)
数学(11655)
数学方法(11621)
中国金融(11003)
(8408)
(8384)
(6872)
贸易(6860)
(6580)
财务(6565)
财务管理(6559)
(6541)
企业财务(6278)
地方(6131)
业经(6030)
(5942)
(4906)
理论(4539)
机构
学院(77000)
大学(75146)
(39397)
经济(38683)
中国(29512)
管理(27365)
研究(23443)
理学(22958)
理学院(22807)
管理学(22500)
管理学院(22387)
(20321)
(19318)
金融(19015)
(18445)
银行(17919)
(16621)
财经(16325)
(14906)
经济学(14762)
人民(14509)
中心(14365)
(14197)
经济学院(13592)
国人(13287)
中国人(13242)
中国人民(13164)
财经大学(12580)
(10803)
(10515)
基金
项目(46525)
科学(36872)
研究(35687)
基金(34963)
(28671)
国家(28434)
科学基金(25226)
社会(24432)
社会科(23578)
社会科学(23573)
基金项目(17859)
(17606)
教育(15782)
资助(15753)
自然(14498)
编号(14349)
自然科(14229)
自然科学(14229)
(14112)
自然科学基金(14011)
(11958)
成果(11466)
(10658)
国家社会(10550)
(10360)
重点(10273)
(10109)
(10109)
社科(9989)
教育部(9912)
期刊
(39408)
经济(39408)
(32822)
金融(32822)
研究(28027)
中国(15677)
(15487)
管理(10148)
经济研究(9281)
财经(8798)
学报(7789)
(7667)
(7448)
科学(7068)
业经(7026)
大学(6744)
学学(6660)
理论(6095)
商业(5978)
中国金融(5556)
实践(5480)
(5480)
国际(5402)
技术(5280)
(4980)
问题(4660)
农业(3920)
上海(3906)
商业经济(3894)
统计(3870)
共检索到126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赵留彦  赵岩  陈瑛  
本文从实体经济和金融资产两个部门考察了近年中国的货币需求的变化。给定实际收入和利率,金融市场交易的活跃会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这样货币流通速度会随金融交易活跃程度而反向变动。经验结果显示,2006年以后,36%的新增广义货币(M2)是由于股票交易额大幅上升引起的。这意味着新增货币不仅要满足实体交易增长的需要,还要满足金融交易增长的需要,超出实体经济增长的货币供应不会全部体现为通货膨胀。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和下降趋势,以及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关系不稳定的现象。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调整不应仅考虑商品市场价格变动,而忽视资产市场的交易需求。本文的结论还验证了,实体经济内部农业...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吴丹  陈璐  
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并进行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和广义脉冲响应分析,考察了银行发展、金融交易和货币电子化三个虚拟经济发展指标对我国三个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狭义货币流通速度和现金流通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路径各不相同。银行业发展和现金比率的下降是我国广义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最主要的原因。金融交易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具有双向作用机制,双向作用的合力最终决定了影响方向。货币电子化是现金流通速度持续上升的主要因素,其对广义和狭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资产替代比率实现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宋兆晗  
本文先是对现有的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波动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然后利用1985年-2003年的年度样本数据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时间趋势进行了估计,在假设该趋势为制度性因素决定的前提下,提取了货币流通速度对时间趋势的偏离,并以此作为货币供应松紧程度的度量。在此基础上,又检验了其同当期及未来经济波动之间的联系。表明货币流通速度每高于时间趋势0.01,则经济增长随后下降0.53个百分点。这表明从货币主义理论出发,不考虑货币传导机制的具体作用过程,货币冲击在短期内的确影响经济产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勇  
文章以2001至2005年为样本区间,考察了我国公众的资产替代行为是否构成了股票市场交易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性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当股票市场交易规模扩大时,公众出于交易的需要,会将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和现金替代为股票交易客户保证金,并导致M1流通速度增加,这就说明公众的资产替代行为确实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这就意味着,人民银行在考察股票市场交易对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性的影响效应时,其切入点应集中于对资产替代行为的分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巍  
文章考察了1979-2008年中国物价波动的历史,以交易方程式为逻辑基础,放松了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以货币流通速度、货币量、GDP环比指数为依据,运用统计描述和数量方法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量对物价的影响。文章的研究结论是,在这30年里,就货币流量对中国物价的影响而言,无论是敏感性还是重要性,货币流通速度都大于货币量。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梁大鹏  齐中英  
本文用金融相关率和金融创新度指标对我国1978-1998年间三个层次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行回归来研究我国金融创新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出我国的金融创新与M0和M1的流通速度正相关,但是与M2的流通速度负相关。金融创新降低了M2流通速度的现象与Michael Bordo和Lars Jonung提出的金融创新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结论相反,表明我国金融创新并没有起到减轻银行负担,加快全社会资金流通的作用。本文认为要提高广义货币的流通速度,就必须在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速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创新,而且我国的金融创新应该从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三个方面同时进行。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曾利飞  李治国  徐剑刚  
传统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于利率和实际产出,经验证明两个常规因素已经不能完整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本文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受金融发展与创新、企业融资期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三者分别对应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占总资产比率、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率(或短期贷款比率)和短期贷款中第三产业所占比率。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与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有正面影响,但影响不大:而企业融资期限结构变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宗元  王秋霞  
文章首先利用动态线性模型甄别我国M1增长的结构突变特征,然后综合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光滑样条方法探索结构转变前后时期货币供给波动与流通速度变动的关系。结果发现:货币供给结构转变发生前货币供给波动和流通速度不存在因果关系,后期预期、非预期货币供给波动和流通速度存在协整联系,货币供给波动是流通速度变动的原因,当波动性明显增强时货币流通速度会下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挺  董永祥  
流动性过剩与投资者主体行为是影响资产价格波动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将流动性过剩引入噪声交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分阶段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长期存在流动性过剩现象,在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期间,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保持协整关系,而在资本市场过度波动时期,这种协整关系消失了,投资主体的行为特征成为这一时期资产价格的主导因素。从2000年至今的整个样本时期来看,流动性过剩并不必然导致资产价格上涨,但却对资产价格有潜在的冲击和抬升作用,因此是资产价格上涨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冯菲  
本文考察了我国1992—2008年期间交易流通速度的变动特征。研究发现,我国交易流通速度的波动具有较明显的顺周期特征,且2000年以后,交易流通速度与收入流通速度的同步波动性消失,二者出现发散趋势。对于交易流通速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示货币需求的变化,为我国货币供给规划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参照。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隆  张巧华  何军  
网络金融发展迅速,改变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现实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方面考虑影响,测算货币流通速度;其次,运用线性回归方程模型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化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网络金融发展和货币流通速度间的线性关系。在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结合利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状况,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耿中元  
广义货币化、储蓄存款持续高增长且沉淀在银行体系内、1994年以来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及金融效率低下是对我国货币流速长期下降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和金融因素。我国应进行相应的经济、金融改革,以逐步改变货币流通速度较低的现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海峰  冯静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经典论题,其研究遵循着货币需求、货币均衡的理论规范,先后经历了近代数量论、凯恩斯理论和现代数量论三个主要范式,但目前已不为西方经济学界所重视;而国内学术界对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理论与实证规范还正在建立中,由于中国一些特定的因素,对其研究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可能仍然存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花兰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网上交易已经成为新常态,第三方支付的应用也日益频繁和常态化。第三方支付和电子货币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支付和结算方式,人们可以跨过银行直接进行支付和计算,这给人们的日常交易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影响着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效率。文章针对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将经济增长率、现金比率以及第三方支付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将货币流通速度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对变量进行单整检验、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得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第三方支付增长率与货币流通速度呈正方向变动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龙革生  曾令华  杨新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