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1)
2023(8789)
2022(7203)
2021(6681)
2020(5535)
2019(12444)
2018(11704)
2017(23051)
2016(11893)
2015(12996)
2014(12692)
2013(12286)
2012(11120)
2011(9796)
2010(10000)
2009(9388)
2008(8315)
2007(7133)
2006(6107)
2005(5647)
作者
(30930)
(25811)
(25380)
(24426)
(16446)
(12463)
(11736)
(9831)
(9817)
(9109)
(8617)
(8608)
(8126)
(8092)
(8071)
(7992)
(7689)
(7425)
(7382)
(7201)
(6267)
(6149)
(5994)
(5990)
(5793)
(5784)
(5671)
(5471)
(5162)
(5120)
学科
(42331)
经济(42271)
(34857)
管理(34124)
(29588)
企业(29588)
(26735)
金融(26735)
(23559)
银行(23553)
(22879)
中国(19109)
方法(18386)
(16813)
数学(15422)
数学方法(15278)
(12977)
中国金融(11172)
(11168)
(11039)
财务(11018)
财务管理(10998)
业经(10894)
地方(10663)
企业财务(10630)
(10161)
贸易(10152)
(9974)
理论(8626)
(8242)
机构
大学(157912)
学院(157797)
(68903)
经济(67585)
管理(60635)
理学(52742)
理学院(52206)
研究(51652)
管理学(51496)
管理学院(51200)
中国(46520)
(35733)
(31052)
财经(28640)
科学(27903)
中心(26893)
(26257)
(24198)
(23462)
经济学(23077)
财经大学(21931)
研究所(21905)
(21858)
(21328)
经济学院(21059)
金融(20967)
业大(20459)
(19592)
北京(19047)
(18944)
基金
项目(108046)
科学(86929)
基金(81527)
研究(80534)
(70459)
国家(69868)
科学基金(61060)
社会(53944)
社会科(51482)
社会科学(51468)
基金项目(43053)
(40911)
自然(38233)
自然科(37468)
自然科学(37459)
自然科学基金(36853)
教育(36700)
(34571)
资助(32425)
编号(31147)
成果(25826)
(24766)
重点(24312)
(23862)
国家社会(23337)
(23216)
(23014)
创新(22227)
教育部(22065)
人文(21763)
期刊
(69861)
经济(69861)
研究(48879)
(33436)
金融(33436)
中国(29396)
(27788)
学报(22873)
管理(21824)
(21086)
科学(20983)
大学(18016)
学学(17233)
财经(14612)
教育(14572)
农业(13357)
(12507)
经济研究(12345)
业经(10716)
技术(10714)
国际(9909)
(9334)
问题(9249)
理论(8090)
实践(7213)
(7213)
商业(7116)
世界(7041)
财会(7015)
(6949)
共检索到236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军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厘清众多支撑金融发展的条件。全球各大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历史表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人才集聚程度、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支撑政策等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重庆市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应从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和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金融基础设施投入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出台相应人才政策引进国内外高级金融人才、加强金融业务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等方面着手。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陈铭仁  
在外部规模经济、知识集聚和信息外溢、市场机制及区域文化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各种不同种类金融机构在空间中集聚,并通过与实体经济其他产业的相互促进,逐步形成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产业集群提高了金融创新速度和效率,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及风险分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金融机构进一步空间集聚、金融产业集群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必然伴随着金融影响力的外向发散,跨出区域,跨出国家,金融中心就自然形成了。因此,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就是金融机构的集聚过程,金融机构集聚是一个城市成为金融中心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许多方面都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形成政府推动型金融中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国宏  
本文借鉴生态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从金融生态的视角,构建了金融生态概念模型,分析金融中心的不同形成机制,并以深圳金融中心建设为例,验证和分析了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金融中心形成机制,最后得出了对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三条重要启示。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白玉  樊丽明  
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科学有效地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有必要分析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和税收政策。根据形成动力的不同,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伦敦、纽约和东京为自然形成模式的典型代表,新加坡为政府引导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分析了两种模式国际金融中心税收政策的演进过程、特征及成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路径和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白玉  樊丽明  
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科学有效地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有必要分析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和税收政策。根据形成动力的不同,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伦敦、纽约和东京为自然形成模式的典型代表,新加坡为政府引导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分析了两种模式国际金融中心税收政策的演进过程、特征及成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路径和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瑞德  
战前,香港只是一个从事转口贸易的商埠,经过战后30多年,特别是70年代以来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发展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形成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有何影响?研究这一问题,对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进入70年代以后才逐步形成的。 5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的银行金融机构随着工业化的转变而得到迅速发展,到1961年底,香港大小规模的注册银行已发展到85家,共开设分支机构101个。由于香港政府采取保守的金融政策,认为当时金融业的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光友  罗素梅  
该文在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模式,得出了启示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政策推动型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初期的主要模式;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要加强风险管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客观要求;应同时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闫彦明  何丽  田田  
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其中对发展模式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于政府、市场这两类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各种发展模式相应地体现出政府、市场各异的协同方式。本文探讨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演化的机理,从金融中心能级、主导驱动力两个维度,对各金融中心模式的特点、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伦敦金融城"业界自治"管理模式的举措与经验,提出了我国各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丁一兵  钟阳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对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发现国际资本流动的活跃程度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由于一国资本流动性越强,该国的股票市场交量越活跃,其金融市场越发达,该国越容易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反之,一国的资本流动性越差,其金融市场发展就越迟缓,会导致该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难以快速推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彪如  连平  
纵观世界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虽然由于它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优势不同,因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它们共有的一些主客观条件分不开的。这些条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高度发达的世界性金融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瑛  华蓉晖  
在金融危机后的动荡时期,作为新崛起的经济大国,我们迫切需要有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开行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推进金融中心战略的实施。由于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不能完全覆盖国开行的业务范围,因此,国开行商业化转型后的利益取向不利于开发性业务的开展。若既保留开发性业务,又推进商业化转型,则双重目标的价值取向会降低经营效率。为了保障国开行在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投融资中发挥特殊作用,可限制其业务领域并加强监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覃剑  冯邦彦  
金融中心形成机理是金融中心研究的核心问题。基于国内外有关金融中心形成机理文献的分类,梳理了金融供求理论、金融区位论、金融集聚论、规模经济理论、金融地理论、金融制度理论和其他理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尝试挖掘这些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揭示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卿光中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之三卿光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期可以认定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世界国际金融范围来说,这个时期大体上就是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解体到浮动汇率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的时期;在香港,则大体上...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万灵  唐曦宁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高度开放、透明的经济体制和公平、自由的竞争市场环境。本文回顾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总结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经验,提出中国内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和透明度、实施对金融业的适度监管、充分利用经济腹地因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