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87)
- 2023(14617)
- 2022(12421)
- 2021(11066)
- 2020(9216)
- 2019(21385)
- 2018(20796)
- 2017(40221)
- 2016(21366)
- 2015(24105)
- 2014(24204)
- 2013(24499)
- 2012(23216)
- 2011(21176)
- 2010(21952)
- 2009(20611)
- 2008(19699)
- 2007(17805)
- 2006(15883)
- 2005(14731)
- 学科
- 济(100346)
- 经济(100257)
- 业(59165)
- 管理(57322)
- 企(44376)
- 企业(44376)
- 方法(37372)
- 中国(36265)
- 数学(32757)
- 数学方法(32514)
- 地方(29995)
- 融(28052)
- 金融(28050)
- 农(27855)
- 银(26791)
- 银行(26759)
- 行(25940)
- 财(23280)
- 业经(23156)
- 制(21016)
- 贸(19568)
- 贸易(19549)
- 农业(19047)
- 易(18851)
- 学(17792)
- 地方经济(15277)
- 产业(15104)
- 环境(14762)
- 发(14656)
- 技术(14420)
- 机构
- 学院(311996)
- 大学(310537)
- 济(135345)
- 经济(132204)
- 管理(116467)
- 研究(111456)
- 理学(98557)
- 理学院(97341)
- 管理学(95902)
- 管理学院(95276)
- 中国(89285)
- 京(67008)
- 科学(66389)
- 财(61829)
- 所(57002)
- 农(53585)
- 中心(52839)
- 研究所(51277)
- 江(49242)
- 财经(48380)
- 业大(44333)
- 经(43721)
- 北京(42877)
- 经济学(42580)
- 范(42038)
- 农业(41834)
- 师范(41615)
- 州(40151)
- 院(39935)
- 经济学院(38570)
- 基金
- 项目(201719)
- 科学(158362)
- 研究(149327)
- 基金(144324)
- 家(125022)
- 国家(123945)
- 科学基金(105813)
- 社会(95940)
- 社会科(91170)
- 社会科学(91142)
- 省(80099)
- 基金项目(76438)
- 划(66671)
- 教育(66405)
- 自然(65509)
- 自然科(64015)
- 自然科学(63997)
- 自然科学基金(62846)
- 编号(61058)
- 资助(58311)
- 成果(49842)
- 发(49760)
- 重点(45470)
- 部(43821)
- 课题(42504)
- 创(42289)
- 发展(40526)
- 展(39871)
- 国家社会(39822)
- 创新(39633)
- 期刊
- 济(155466)
- 经济(155466)
- 研究(97006)
- 中国(67322)
- 农(49673)
- 财(46614)
- 学报(45730)
- 融(43749)
- 金融(43749)
- 科学(42817)
- 管理(42342)
- 大学(34431)
- 农业(32769)
- 学学(32094)
- 教育(31400)
- 技术(27516)
- 业经(26249)
- 经济研究(25045)
- 财经(23900)
- 问题(22071)
- 经(20761)
- 图书(18243)
- 业(17628)
- 贸(16579)
- 技术经济(16055)
- 商业(15772)
- 理论(15447)
- 现代(14707)
- 国际(14605)
- 统计(14350)
共检索到490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傅巧灵 韩莉
一、金融中心城市与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的互动关系(一)金融中心城市促进了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的集聚与发展。1.金融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吸引了本土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的集聚。金融中心城市的形成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吸引了金融资源的大量集聚,金融资源的集聚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吸引了众多的机构、产业、人力资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泽金 江春
近些年,"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已成为我国部分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为地方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带来了商机,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大力发展背景下,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产生的原因及其建设影响因素等基础问题值得研究。本文在探讨这些问题基础上对武汉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产生 特点 功能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支付结算处调研组
近年来,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对现代经济金融的重要促进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把握成都建设"新特区"的历史机遇,加快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的聚集和发展,成为成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支付结算处通过对四川省内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的现状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西部 金融中心 后台服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方蕴翔
本文以我国270个城市2012-2022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扩散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外围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即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有显著的向外扩散效应,这一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后依旧保持稳健;第二,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的扩散效应在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总体较小,但对相邻城市的影响较大,即中西部地区扩散效应集中体现在少数相邻的地区,而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扩散范围更大;第三,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扩散效应在近距离的100公里以内较大,其后随着距离增加扩散效应逐渐降低,即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有一定范围极限,并不能无限扩散;第四,交通便利性和通信便利性都不仅单独对外围城市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有显著促进效应,而且可以增强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力
当前,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这将迫使全球金融业面临重大调整。与此相对应,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发展也将面临严峻的诸多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以伦敦金融城英国智库机构Z/Yen连续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评价报告数据为基础信息,来分析研判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桥红
文章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北京和上海对区域内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发现在京津冀地区北京金融发展长期看来对天津产生了较强的辐射效应,扩散效应发挥了主要作用,而对河北以极化效应为主;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对江苏的金融发展以扩散效应为主,对浙江以极化效应为主,但这种极化效应有逐渐削弱的趋势。基于收敛理论,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检验了这两个地区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发现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是发散的,而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具有收敛的特性。
关键词:
区域金融 扩散效应 收敛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色机制,实现从上海特色到全国统一立法的"自下而上"制度变迁。
关键词:
金融中心城市 促进法 自下而上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
关键词:
金融中心城市 促进法 自下而上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闫彦明
金融资源的集聚与扩散有其内在的规律,各类金融资源流动的结果导致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衰、演替。金融资源的集聚与扩散大体上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本文重点探讨了前两个层次。文中分析了各类金融资源集聚、扩散的特点,金融资源集聚、扩散的典型形态及主要影响因素等,并按主导因素、辐射范围两个纬度将金融中心划分为四种模式。最后,分析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资源 集聚 扩散 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方文全
利用引力模型计量上海和香港与泛珠三角等地区的相互引力关系,结果发现上海在大多数地区的经济联系程度超过香港,并有加速扩张的趋势,具有明显的规模和区位优势;香港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对中南部和西部地区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具有先发优势;两地的竞争态势愈加明显。作为泛珠三角经济区成员的江西需要主动调整发展规划,靠拢增长极,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引力模型 江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勇 宗文昊 王慧娜
本文选取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九大典型并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离岸金融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以协调证券资产调查和外部贷款作为离岸金融发展变量,使用2001—2012年面板数据验证了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检验了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对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和进出口额3个核心指标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不仅提升了样本地区经济效应,还佐证了离岸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对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和加快全球金融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学彬
金融危机的形成和扩散过程,是由投机者、本国公众、外国公众、本国政府、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方参与者参加的多方非对称信息动态博奔。危机的形成和扩散必然导致博奕各方的实力对比、利益格局和所获信息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必将导致博奔均衡的变化,从而导致危机的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忠
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不断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而对金融服务满意度的考察则是衡量金融服务水平的最直接方式。文章以上海作为研究对象并与其它金融中心进行对比研究,首先概述了金融服务质量与服务满意度的理论与模型发展。其次,利用服务满意度测量中的SERVQUAL模型,结合金融服务的基本原则和其"容忍区域",构建了一个二级指标体系。利用SERVQUAL模型给出了指标体系中每一项指标的相互差距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陶冶
本文对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及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香港,在区位优势、形成发展、政府监管及业务类型上进行总体的比较分析,论证了拥有好的区位优势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及发展的基础,揭示了在发展形成上,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都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各国政府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以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在业务类型上都有自己的强势方面。同时,对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这些城市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发展 比较分析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施慧洪
现代金融行业具有交易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流程可以分割和IT应用水平高等特点。在完成数据大集中之后,金融业务系统和流程已经实现了标准化。这就为金融后台外包提供了可能。以民生银行为例,民生科技人员仅80多人,角色定位为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其核心业务系统开发外包给长天,人力资源系统外包给华信惠悦、仁科、凯捷,管理会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