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13)
- 2023(8145)
- 2022(6647)
- 2021(6004)
- 2020(5024)
- 2019(11180)
- 2018(10785)
- 2017(20638)
- 2016(10897)
- 2015(12215)
- 2014(12135)
- 2013(11928)
- 2012(10823)
- 2011(9780)
- 2010(10306)
- 2009(10317)
- 2008(9323)
- 2007(8518)
- 2006(7763)
- 2005(7382)
- 学科
- 济(40880)
- 经济(40799)
- 管理(39944)
- 业(35829)
- 企(31349)
- 企业(31349)
- 融(26173)
- 金融(26171)
- 银(23654)
- 银行(23646)
- 行(22945)
- 中国(19694)
- 制(17396)
- 财(16973)
- 方法(14638)
- 数学(12594)
- 数学方法(12441)
- 务(11488)
- 业经(11467)
- 财务(11453)
- 财务管理(11431)
- 体(11081)
- 中国金融(11010)
- 企业财务(10965)
- 农(10923)
- 地方(10349)
- 体制(9704)
- 度(7979)
- 制度(7977)
- 环境(7669)
- 机构
- 大学(153485)
- 学院(153414)
- 济(66584)
- 经济(65048)
- 管理(58118)
- 研究(50663)
- 理学(48889)
- 理学院(48407)
- 管理学(47759)
- 管理学院(47454)
- 中国(47184)
- 财(36477)
- 京(31759)
- 财经(27868)
- 科学(27409)
- 中心(25909)
- 经(25090)
- 所(24537)
- 江(24120)
- 经济学(22025)
- 研究所(21729)
- 农(20908)
- 财经大学(20814)
- 北京(19917)
- 经济学院(19861)
- 州(19761)
- 银(19508)
- 融(19178)
- 金融(18835)
- 银行(18834)
- 基金
- 项目(98883)
- 科学(78659)
- 研究(75095)
- 基金(72918)
- 家(61999)
- 国家(61484)
- 科学基金(53634)
- 社会(49941)
- 社会科(47574)
- 社会科学(47562)
- 省(38567)
- 基金项目(38041)
- 教育(33717)
- 自然(32354)
- 自然科(31511)
- 自然科学(31506)
- 划(31442)
- 自然科学基金(30940)
- 编号(30192)
- 资助(29557)
- 成果(25550)
- 制(25129)
- 重点(22410)
- 部(22358)
- 发(21658)
- 国家社会(21483)
- 创(21402)
- 课题(20966)
- 性(20326)
- 创新(20167)
共检索到248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扬
10年前,当人们听说要在长安街的西侧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金融街时,多数人对这个宏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是持怀疑态度的。应当说,人们的怀疑并非全无道理。首先的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金融业尚处于高速发展的前期,还没有提出需要大片的建筑群来承载其发展的要求。共所周知,那时,沪、深两地的股票市场还在为自己生存的合理性苦苦挣扎,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星
金融中心是金融聚集的结果,从金融聚集到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客观演化过程。金融聚集理论作为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并融合于多学科体系之中,这不仅体现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指导现阶段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如在战略步骤的实施、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何宪 熊亮
金融人才聚集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首先,本文提出了金融人才的二元分布规律,即金融人才的聚集和分散规律。然后,本文从金融人才的数量、占就业人员的比重、空间聚集度和人才密度等角度,对世界和我国的主要金融中心的金融人才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人才的角度分析,上海、北京和深圳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成都、西安和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杭州建设特色金融中心的条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金融中心 金融人才聚集 二元分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闫彦明
金融资源的集聚与扩散有其内在的规律,各类金融资源流动的结果导致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衰、演替。金融资源的集聚与扩散大体上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本文重点探讨了前两个层次。文中分析了各类金融资源集聚、扩散的特点,金融资源集聚、扩散的典型形态及主要影响因素等,并按主导因素、辐射范围两个纬度将金融中心划分为四种模式。最后,分析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资源 集聚 扩散 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唐俐 马子茜
本文指出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离不开新型融资机制的支持。提出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新型融资机制可以从四个层面搭建:创新权益性融资、创新银行信贷融资、创新企业债券融资及创新融资租赁。创新权益性融资主要包括不遗余力培育上市资源和出台企业上市政策支持体系两条途径;创新银行信贷融资主要从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创新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综合授信业务、拓宽贴息贷款业务、发展灵活的抵押贷款业务、加快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和发展商业信用融资七个点入手;创新企业债券融资主要抓发展一般企业债券融资和发展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两个方面;最后提出创新融资租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的融资功能、投资功能、推销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
关键词:
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新型融资机制 对策研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耿小烬
金融集聚有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提升金融效率,然而过度的金融集聚将造成金融排斥与金融脱实向虚问题,缩小经济发展空间、滋生金融泡沫,不利于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金融适度集聚与分散理论,认为实现金融资源合理分布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合理布局区域性金融中心。我国金融资源分布存在东部多、中西部少的问题,区域金融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金融发展内部分异显著。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有助于实现我国金融资源合理分布,改善长期以来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对我国金融整体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龙骁
我国金融中心虽有一系列的金融调解机制,但其作用有限,以至于大部分金融争端为金融诉讼所解决,金融调解机制陷入了套数多但应用少的困境。金融调解机制的困境在于其与金融诉讼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具体表现为金融调解未能兼具专业性、中立性、独立性、受案范围广和收费标准低的特性,金融调解协议无强制执行力,公众知悉度低。本文认为,我国金融中心可以采取将多套金融调解机制整合为一套金融调解机制、对大部分金融消费案件实行先调解后裁决制度、调解案件不收费或低收费的做法,来改变金融中心调解机制的比较劣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国宏
本文借鉴生态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从金融生态的视角,构建了金融生态概念模型,分析金融中心的不同形成机制,并以深圳金融中心建设为例,验证和分析了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金融中心形成机制,最后得出了对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三条重要启示。
关键词:
金融中心 金融生态 金融窖藏 形成机制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谢太峰
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增强北京对国际国内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积聚能力,而且还必须对所拥有或所聚集的金融资源在区内进行合理配置。本文在分析北京市金融业发展空间布局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资源空间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与思路,探讨了北京市金融资源空间整合的模式选择。
关键词:
金融 金融资源 金融中心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徐悦 张桥云
在新发展阶段,积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导致中心城市发展对金融资源配置空间格局的影响日益增强。运用拓展的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地”模型分析表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会形成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金融资源的虹吸效应,而城市间距离的增加和多中心布局可以弱化这种虹吸效应。选取12个单中心省域和6个双(多)中心省域,以2006—2019年为样本期间的分析发现:在单中心省域,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的提高对外围城市中小银行分支机构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负向影响随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大而减弱;在双(多)中心省域,中心城市之间的交互作用(相互竞争)弱化了单个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对外围城市中小银行分支机构增长的负向影响;上述影响在地级市层面和县级市层面、对于不同类型的中小银行均存在,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目前,多数省域的金融中心建设采取单中心模式,少数采取多中心模式。有条件的省域应适时采取多中心模式或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中心体系,同时也要重视和激励外围城市的金融发展及其从业人员效用水平的提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色机制,实现从上海特色到全国统一立法的"自下而上"制度变迁。
关键词:
金融中心城市 促进法 自下而上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姚星垣
金融中心建设对经济转型有支持作用。本文以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所涵盖的城市为样本,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金融中心建设促进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心建设的两个方面,即发展金融深度与拓展金融宽度对经济转型都有支持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不同。发展金融深度通过支持经济发展以及拓展金融宽度两种机制间接作用于经济转型,而拓展金融宽度则直接有利于经济转型。这种差异性对我们如何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金融中心 经济转型 SEM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
关键词:
金融中心城市 促进法 自下而上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望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城市经济 金融机构 金融中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敏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金融产业出现高度集聚的现象,形成了具有不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与实体产业集聚的研究相比,金融产业集聚具有自己的特征,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金融产业集聚的高度发展形成了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总部金融建设。国外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金融产业集聚 金融中心 总部金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