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34)
- 2023(17336)
- 2022(14597)
- 2021(13505)
- 2020(11527)
- 2019(26354)
- 2018(25935)
- 2017(50157)
- 2016(27035)
- 2015(30282)
- 2014(30071)
- 2013(29887)
- 2012(27298)
- 2011(24462)
- 2010(24779)
- 2009(23726)
- 2008(22942)
- 2007(20530)
- 2006(18332)
- 2005(16838)
- 学科
- 济(110755)
- 经济(110590)
- 业(99690)
- 管理(93696)
- 企(89155)
- 企业(89155)
- 方法(48075)
- 数学(38223)
- 数学方法(37785)
- 财(36548)
- 业经(33698)
- 农(33468)
- 中国(32545)
- 融(29850)
- 金融(29847)
- 制(29189)
- 银(28634)
- 银行(28591)
- 行(27540)
- 务(25786)
- 财务(25710)
- 财务管理(25668)
- 企业财务(24396)
- 农业(23539)
- 地方(21580)
- 理论(21422)
- 学(20787)
- 技术(20684)
- 体(20518)
- 和(19679)
- 机构
- 学院(384356)
- 大学(383622)
- 济(157040)
- 管理(154698)
- 经济(153621)
- 理学(132373)
- 理学院(130993)
- 管理学(129003)
- 管理学院(128303)
- 研究(125585)
- 中国(103342)
- 京(81958)
- 财(78099)
- 科学(74684)
- 所(62610)
- 农(62076)
- 财经(61100)
- 中心(58593)
- 江(57905)
- 研究所(56182)
- 经(55430)
- 业大(55292)
- 北京(52010)
- 农业(48481)
- 经济学(47246)
- 范(47161)
- 师范(46749)
- 州(46737)
- 院(45577)
- 财经大学(45338)
- 基金
- 项目(252903)
- 科学(199726)
- 研究(187399)
- 基金(184389)
- 家(159112)
- 国家(157714)
- 科学基金(136905)
- 社会(118960)
- 社会科(112768)
- 社会科学(112741)
- 省(98741)
- 基金项目(97796)
- 自然(88333)
- 自然科(86269)
- 自然科学(86252)
- 教育(84854)
- 自然科学基金(84736)
- 划(81859)
- 编号(76240)
- 资助(75772)
- 成果(62127)
- 重点(56010)
- 部(55930)
- 创(54377)
- 发(53308)
- 课题(52095)
- 创新(50208)
- 制(49670)
- 国家社会(48729)
- 教育部(48322)
- 期刊
- 济(178978)
- 经济(178978)
- 研究(118376)
- 中国(76482)
- 财(63475)
- 管理(61674)
- 农(57910)
- 学报(56638)
- 科学(53344)
- 融(48666)
- 金融(48666)
- 大学(43937)
- 学学(41508)
- 农业(39207)
- 教育(38971)
- 技术(33604)
- 财经(30804)
- 业经(29866)
- 经济研究(27534)
- 经(26322)
- 问题(22648)
- 业(21872)
- 技术经济(19836)
- 理论(19593)
- 现代(18807)
- 财会(18030)
- 科技(17731)
- 实践(17514)
- 践(17514)
- 版(17318)
共检索到585424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包勇恩
金融业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成为当今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学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基本理论问题、监管工具、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关系、监管组织机构改革和国际协调制度这五方面。虽然学界在上述五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众多不足,今后需特别重视从制度构建层面出发,研究国际监管合作和国内制度。
关键词:
逆周期 宏观审慎监管 研究综述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陶冶
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为了降低市场的波动性而提出的一个方案,其意义在于对目前越来越多的经济过热或金融危机现象进行合理调控,发挥其在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保持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该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动态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率、混业经营这5个方面的调控,以逆周期的方式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发展,但同时要关注因动态拨备覆盖率缺乏一致标准、混业经营对风险控制的不利影响等因素对该制度的冲击。
关键词:
逆周期 金融 宏观审慎管理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罗贵君
近期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Ⅱ》,不能有效解决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还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金融当局和学界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金融管理制度的目标。为了反映这一最新研究进展,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对微观审慎监管缺陷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归纳、梳理了关于逆周期宏观审慎银行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
宏观审慎 逆周期性 银行监管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继晔 李依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逆周期资本缓冲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手段,旨在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降低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风险积累。巴塞尔协议Ⅲ建议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和信贷/GDP与其长期趋势之间的正缺口(GAP)挂钩,一些国家已经据此建立了逆周期资本缓冲制度。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但并未就该规定提供实施细则。本文认为:以社会融资规模(增量)/GDP指标及其6季度移动平均值作为逆周期资本缓冲挂钩指标可以细化逆周期资本计提具体标准,能够有效预测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时期并抑制信贷的过度扩张,从而在经济上行周期增加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健全金融监管,经济下行周期降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是典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指标,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岷峰 葛虎
金融危机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周期性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因素的顺周期性,致使产生危机的因素不断积累。因而如何从逆经济周期的角度对产生金融危机的因素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当今各国金融当局关注的首要职责,而构建预警体系成为进行监管的首要内容。本文以此为背景,就构建我国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预警体系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逆周期 审慎监管 预警体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毛昊翔 方意 左传长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引入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基于股票收益率数据的尾部依赖模型所构建的传统前瞻性系统性风险指标不具有逆周期性质,难以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本文从股票收益率生成过程中的驱动因子这一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出发,研究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在驱动机制。基于驱动因子对系统性风险的预测能力,本文构建出全新的逆周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发现:①在空间维度上,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弱,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强。据此,监管当局可以针对银行金融稳定性的异同,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②在时间维度上,本文所构建的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不仅具有有效的风险预测能力,能够提前半年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而且具有传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所不具备的良好逆周期性质。据此,监管当局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监测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状态,制定逆周期的时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钟震
在全球反思金融监管的浪潮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改革建议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宏观审慎概念的起源、演变与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三大要素(即分析、监管和组织框架)的相关文献,厘清了宏观审慎政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提出了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微观审慎 监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史建平 高宇
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们深刻反思危机带来的教训,开始积极寻求各种解决方案。针对本次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缺位问题,理论界普遍提倡加强金融监管,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实践中,各国监管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的重要性,开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构本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本文对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性地梳理,从国外、国内两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起源和演进,特别是对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发展做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颖 尹一婷
传统准备金制度仅对已出现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是对风险的事后(ex-post)估计,提取比例的差异反映的是损失程度的不同,这样的准备金制度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银行的利润和清偿能力,其亲周期效应性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在西班牙的实践表明,动态准备金制度纳入了对未来经济周期的预测因素,对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周期波动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平滑了银行扣除准备金后的净利润,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史燕丽 孙园园 张一琳
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单一银行稳健经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无法有效抵御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风险,于是通过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来克服这一弊端成为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共识。文章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为切入点,结合立足于中长期规划的跨周期调节,深入剖析建立跨周期资本预警机制对防范和化解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性和作用机理。从信贷增长、房地产价格高估、民营企业债务负担、外部失衡、潜在的错误定价风险以及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强度六大类风险中寻找可用于准确反映经济运行周期性的指标数据,并进行跨周期调节背景下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应用机制分析,旨在为金融监管机构有效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
跨周期调节 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 预警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姜华东
文章通过资本监管的视角,讨论了我国的金融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大而不倒"问题。基于银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监管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也存在一定的"大而不倒"特性。在过去10年间,由于我国实施了逐步严格的监管政策,这种周期性是有所增强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将有助于进一步规避金融周期性带来的损失,而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更应当受到关注。
关键词:
金融周期 大而不倒 资本监管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 王鲁滨 霍帅
从理论上讲,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最大的区别在于逆周期调节,熨平金融周期波动,实现金融稳定。从实践上讲,我国从2011年开始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和宏观审慎相联系,2016年正式升级为MPA。然而,政策目标效果实现与否尚缺乏实证,在应对近期"宽货币、紧信用"方面面临挑战,表现为宏观审慎评估政策目标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行为之间偏差较大。这种偏差在削弱数量型货币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时,是否说明金融遇冷期宏观审慎评估逆周期调节存在一定边界,导致宏观审慎评估目标难以实现呢?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以往的宏观审慎理论研究易于忽视经济周期信息;宏观审慎评估在金融周期的收缩阶段,释放一定的资本缓冲,可以给予金融机构一定"宽松"的信用创造环境,但经济下行以及金融在上一轮经济繁荣阶段的扩张带来的"过度透支"与内生性信用创造受损导致的经济金融周期"双紧缩"可能导致逆周期调节"失效",最终影响政策目标实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科 刘静平 何理
金融系统固有的顺周期性导致金融失衡的累积与释放,放大了经济的波动,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不稳定,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机制,成为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VEC模型及互谱分析,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行为现状,结果显示,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顺周期行为,经济繁荣时扩张信贷,衰退时惜贷,针对该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逆周期资本监管建议,包括动态资本监管、前瞻的贷款损失拨备、全周期信用评级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梁颖琳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框架已成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议题,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利害关系,因此急需解决金融业监管的协调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自2007年以来国际和国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并阐释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内涵及框架;其次分析了国内金融业协调监管的现状和不足,进一步说明了金融业协调监管机制的必要性;最后分别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结合、宏观审慎监管与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间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协调监管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 协调监管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许坤 汪航
本文主要从监管压力的视角出发,研究了我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有效性。理论分析表明,逆周期资本缓冲能够通过监管压力渠道对商业银行资本缓冲调整行为产生影响,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本文运用我国106家商业银行2004~2013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经验研究表明:(1)监管压力促使商业银行增加自身资本缓冲,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吸收损失能力;(2)预警压力和惩罚压力对商业银行提高资本缓冲的正向影响存在明显差异;(3)逆周期资本缓冲抑制信贷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逆周期资本缓冲 监管压力 宏观审慎管理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