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34)
- 2023(11255)
- 2022(9082)
- 2021(8376)
- 2020(6952)
- 2019(15740)
- 2018(14687)
- 2017(27813)
- 2016(14450)
- 2015(16028)
- 2014(15177)
- 2013(15285)
- 2012(14037)
- 2011(12677)
- 2010(12542)
- 2009(11923)
- 2008(10684)
- 2007(9082)
- 2006(7999)
- 2005(7380)
- 学科
- 济(61807)
- 经济(61745)
- 业(39980)
- 管理(38833)
- 企(30962)
- 企业(30962)
- 方法(27738)
- 中国(26442)
- 融(26334)
- 金融(26334)
- 数学(25727)
- 数学方法(25611)
- 银(23942)
- 银行(23910)
- 行(23254)
- 贸(19479)
- 贸易(19466)
- 易(19196)
- 财(18781)
- 农(16529)
- 制(14759)
- 业经(12961)
- 出(12753)
- 地方(11673)
- 农业(11515)
- 中国金融(11379)
- 务(10802)
- 财务(10787)
- 财务管理(10769)
- 学(10395)
- 机构
- 大学(204540)
- 学院(201592)
- 济(98840)
- 经济(97468)
- 管理(75753)
- 研究(74802)
- 理学(65928)
- 理学院(65237)
- 中国(65148)
- 管理学(64446)
- 管理学院(64111)
- 财(43606)
- 京(42500)
- 科学(42432)
- 农(37492)
- 所(37108)
- 财经(35582)
- 中心(35481)
- 研究所(34125)
- 经济学(33901)
- 经(32906)
- 经济学院(30967)
- 业大(30418)
- 农业(29834)
- 财经大学(27073)
- 江(26950)
- 北京(26928)
- 院(26608)
- 融(24370)
- 金融(23977)
- 基金
- 项目(140310)
- 科学(111674)
- 基金(107535)
- 研究(97786)
- 家(96224)
- 国家(95487)
- 科学基金(81124)
- 社会(68252)
- 社会科(65237)
- 社会科学(65225)
- 基金项目(56241)
- 自然(51465)
- 省(50422)
- 自然科(50410)
- 自然科学(50392)
- 自然科学基金(49585)
- 划(43845)
- 资助(43656)
- 教育(42979)
- 编号(34910)
- 部(32692)
- 重点(32044)
- 国家社会(30925)
- 发(30651)
- 创(30261)
- 中国(28660)
- 创新(28508)
- 教育部(28275)
- 科研(27558)
- 成果(27017)
共检索到303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杰 陈容
金融业扩张对中国各省份地区的出口活动及出口优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效应,是迫切需要得到充分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利用2005年之后中国出台的一系列金融管制放松政策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了有效的工具变量,研究发现:金融业扩张与中国各省份地区出口活动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由此揭示了中国背景下金融业扩张对地区出口扩张具有的非线性影响作用特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金融业扩张对中国各省份地区出口活动的“倒U型”关系影响效应,来源于金融业扩张对各地区相对成本优势的“倒U型”关系影响效应。其机制是,金融业扩张对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产生了突出的挤出效应,对制造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产生了显著的“U型”关系影响效应,二者的叠加效应构成了金融业扩张对中国各省份地区相对成本优势的“倒U型”关系影响效应。本文为深入理解中国金融“脱实入虚”以及金融业过度扩张现象,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和渠道机制,提供了依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何砚 陆文香 姚磊
随着中国金融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对制造业出口企业竞争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文章使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就金融业扩张对制造业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整体来看,金融业扩张会降低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加成率,即金融业过度扩张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分组检验表明,金融业扩张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资企业以及一般贸易企业的消极影响更大;机制分析显示,金融业扩张通过"生产率效应"和"工资成本效应"显著降低了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加成率;进一步使用分位数回归和替代变量回归等方法的估计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
关键词:
金融业扩张 企业加成率 生产率 工资成本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云 李湘黔 廖进中
产品内分工是当今国际分工的一种新形式。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演进、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的急剧扩张,研究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从以产品内分工理论为参照系,对我国出口贸易规模扩张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胡馨月 宋学印
基于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研究互联网对企业出口决策、出口集合扩张的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存在双面性的市场搜寻效应,直接表现为降低企业出口门槛的成本降低效应,促进企业出口进入和种类扩张;间接表现为降低跨国信息不对称程度,引致出口市场竞争加剧效应,缩减出口种类。互联网使企业成功进入出口市场的概率显著提高,并于产品种类、目的国市场范围两个维度对出口集合具有显著的扩张作用,但对低生产率出口企业的出口扩张作用并不明显,即存在竞争加剧效应与成本降低效应。
关键词:
互联网 搜寻效应 出口概率 出口边际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述忠 张洪胜
我国在资本市场高度不发达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出口奇迹。本文从县级集群内部的商业信用视角对此提供一种解释。研究发现,集群商业信用显著促进企业出口扩张,主要是通过影响私营企业实现的,而且主要影响东部地区的企业出口。作用机制是集群商业信用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不仅显著提高企业进入概率,而且提升企业出口水平。为了解决集群商业信用内生性可能导致的识别困境,根据企业是否变更经营地点构造拟自然实验,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安慰剂检验显示,集群商业信用对加工贸易出口没有显著影响。这可以解释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私营企业虽然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更难以从正规融资渠道获取资金,但依然实现了出口快速扩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述忠 张洪胜
我国在资本市场高度不发达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出口奇迹。本文从县级集群内部的商业信用视角对此提供一种解释。研究发现,集群商业信用显著促进企业出口扩张,主要是通过影响私营企业实现的,而且主要影响东部地区的企业出口。作用机制是集群商业信用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不仅显著提高企业进入概率,而且提升企业出口水平。为了解决集群商业信用内生性可能导致的识别困境,根据企业是否变更经营地点构造拟自然实验,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安慰剂检验显示,集群商业信用对加工贸易出口没有显著影响。这可以解释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私营企业虽然相对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罗长远 魏娜
本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以SITC第七类产品即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例,考察了2007—2012年期间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市场上,中国对21个中高收入国家出口的价格竞争效应。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价格与这些国家的出口价格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着价格竞争关系。随着中国出口价格的走低,这些国家出口价格也将发生相同方向的变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价格竞争关系因目标市场和产品来源地而异:相较于美国和欧盟市场,中国出口在日本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效应更强烈;相较于其他产品来源地,中国对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国家出口的价格竞争效应更大。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一价格竞争关系还与中国产品在目标市场所占...
关键词:
中国出口 价格效应 目标市场 产品来源地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旭 邱斌
文章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揭示了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考察了金融监管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扩张,在细分数字金融指标维度和区分企业所在地区、行业要素密集度之后,此结果依然稳健。第二,相比于数字金融广度,数字金融深度的加强对企业出口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加持续有力。第三,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地区创新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三种渠道推动企业出口扩张。第四,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监管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出口扩张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U型调节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叶蓁
从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政策调控两个角度出发,对我国出口扩张的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经验验证。结论显示,我国出口依赖于"政策扭曲—过度进入—出口扩张"这一演化路径。对出口扩张的绩效研究表明,这种模式虽然通过技术升级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并没有带来非物化的技术效率提升。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常青 许和连 肖生鹏
本文使用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全面深入地考察了关联企业的出口经验对企业出口市场扩张的微观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同一产品至同一市场关联企业的出口经验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市场扩张的概率,同一HS4行业内的其他产品至同一市场关联企业的出口经验也在大多数情形下促进了企业出口市场扩张,其中,外资关联企业的出口经验、同一地区范围内关联企业的出口经验、关联企业的出口成功经验对企业出口市场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大。进一步对作用机制的检验表明,新企业-新产品-新市场、老企业-新产品-新市场、老企业-老产品-新市场出口关系下,关联企业的出口经验均可通过沉没成本共担、银行融资约束缓解、信息不确定性减少的机制显著促进企业出口市场扩张的实现,但在老企业-老产品-老市场出口关系下关联企业的出口经验在三种机制下反而抑制了企业出口市场扩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铠豪 佟家栋 刘润娟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逆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席卷全球,并顺势引导着我们重新审视"全球化"的益处及其隐形成本。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迅猛的出口扩张为背景,首次系统地探讨了出口扩张的儿童健康成本。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等数据库,采用能够较好地避免内生性问题的Bartik方法构建了地区出口冲击和出口引致的污染冲击,并利用外部关税变化构建了工具变量。研究发现:出口冲击降低了儿童生病的可能性,而出口引致的空气污染冲击增加了儿童生病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一个标准差的出口冲击降低儿童生病的可能性为1.05%;在出口引致的空气污染冲击中,一个标准差的出口引致的二氧化硫污染冲击增加儿童生病的可能性为2.07%,一个标准差的出口引致的氮氧化物污染冲击增加儿童生病的可能性为2.40%,一个标准差的出口引致的粉尘污染冲击增加儿童生病的可能性为2.29%。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出口扩张主要通过父母工资收入、营养摄入、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留守儿童和环境质量五个路径影响儿童健康。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出口冲击及其引致的空气污染冲击对儿童发病率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疾病种类、不同年龄阶段之间有所差异,但在性别、城乡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对贸易福利进行了重新估算后发现,出口扩张总体上增加儿童生病的可能性为2.82%,其医疗成本腐蚀了家庭工资福利的6.53%。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文菲 金祥义
本文基于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对民间借贷与企业出口之间的关系展开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面临着普遍的融资约束问题,民间借贷作为非正规金融的核心发展模式,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途径。同时,民间借贷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出口,并且这一作用对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样本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民间借贷能够通过融资约束渠道和创新驱动渠道影响企业出口。进一步研究发现,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民间借贷能够为受正规金融排斥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此外,本文考虑多种稳健性检验并采用控制函数法解决因双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后,民间借贷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依然稳健。因此,政府应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同时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正规融资便利,从而促进企业出口。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朱希伟 金祥荣 罗德明
本文将国内市场分割和边际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的反向关系引入Melitz(2003)的模型,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模型。文章证明了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不同生产技术的企业都首选进入国外市场。这似乎解释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其实是严重的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企业无法依托巨大的国内需求、发挥规模经济而被迫出口的扭曲现象。
关键词:
国内市场分割 出口贸易 转型经济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利平 邱穆青
本文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在企业-产品目的地-产品类别层面,基于出口特征考察了商业信用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我们的研究证实,商业信用对企业出口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随着出口目的地距离的增加以及空运出口比例的降低变得更为重要;同时,这种促进作用并未被银行融资所替代,且不受供应商来源、贸易形式以及供应商决策结算方式的影响,与目的地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及市场规模也不相关。本文的研究表明,商业信用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在于能有效地为出口扩张提供更多的营运资本融资。
关键词:
商业信用 企业出口 信贷约束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振 王凯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根据差异化竞争的霍特林竞争模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前提下,产品的供给能力将不再是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竞争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也就是争夺更多的客户。混合平台通过混业经营将自己的客户群扩大,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属性又增强了相关企业混业经营的冲动,其可以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为更多的客户服务。混合平台成本与分业经营时相比没有明显增加,为了抢夺更多的客户,混业经营看似是不错的选择,然而现阶段从市场条件和风险控制角度来看,混业经营并非最优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