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18)
- 2023(20859)
- 2022(17510)
- 2021(16213)
- 2020(13613)
- 2019(31232)
- 2018(30834)
- 2017(59604)
- 2016(32018)
- 2015(35744)
- 2014(35467)
- 2013(35073)
- 2012(32410)
- 2011(28897)
- 2010(29286)
- 2009(27322)
- 2008(26345)
- 2007(23340)
- 2006(20696)
- 2005(18612)
- 学科
- 济(137134)
- 经济(136984)
- 业(107121)
- 管理(99878)
- 企(92575)
- 企业(92575)
- 方法(59057)
- 数学(48345)
- 数学方法(47748)
- 中国(40060)
- 农(39537)
- 财(38517)
- 业经(36993)
- 地方(31640)
- 融(30089)
- 金融(30087)
- 银(28720)
- 银行(28666)
- 农业(27898)
- 制(27667)
- 行(27628)
- 务(26366)
- 财务(26281)
- 财务管理(26240)
- 贸(25462)
- 贸易(25442)
- 学(25211)
- 企业财务(24902)
- 易(24695)
- 理论(24534)
- 机构
- 学院(451092)
- 大学(449214)
- 济(187139)
- 经济(183274)
- 管理(179653)
- 理学(154197)
- 理学院(152537)
- 研究(150787)
- 管理学(150010)
- 管理学院(149192)
- 中国(119805)
- 京(95983)
- 科学(89930)
- 财(87710)
- 所(75001)
- 农(73152)
- 中心(69825)
- 财经(69621)
- 研究所(67717)
- 江(67488)
- 业大(64734)
- 经(63303)
- 北京(60793)
- 范(58170)
- 师范(57616)
- 农业(56920)
- 经济学(56305)
- 州(55076)
- 院(55010)
- 财经大学(51666)
- 基金
- 项目(299873)
- 科学(237071)
- 研究(221779)
- 基金(217681)
- 家(188518)
- 国家(186855)
- 科学基金(161883)
- 社会(140994)
- 社会科(133775)
- 社会科学(133742)
- 省(117217)
- 基金项目(114872)
- 自然(104118)
- 教育(101907)
- 自然科(101783)
- 自然科学(101760)
- 自然科学基金(99950)
- 划(97808)
- 编号(90433)
- 资助(90067)
- 成果(72961)
- 重点(66879)
- 发(66514)
- 部(66353)
- 创(63536)
- 课题(62226)
- 创新(58858)
- 国家社会(58029)
- 教育部(57337)
- 科研(56964)
- 期刊
- 济(209497)
- 经济(209497)
- 研究(136588)
- 中国(89192)
- 管理(70263)
- 财(69051)
- 农(67016)
- 学报(65965)
- 科学(62712)
- 大学(51341)
- 融(51330)
- 金融(51330)
- 教育(49814)
- 学学(48398)
- 农业(45965)
- 技术(41245)
- 业经(35674)
- 财经(34240)
- 经济研究(33068)
- 经(29484)
- 问题(27208)
- 业(25547)
- 技术经济(23382)
- 贸(21669)
- 现代(21276)
- 理论(21080)
- 商业(20960)
- 图书(20886)
- 科技(20579)
- 世界(20348)
共检索到683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汪红驹 李原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受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发展阶段、金融制度等多重因素影响。通过对新兴市场国家和OECD国家(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行国际比较发现,与新兴市场国家和OECD国家相比,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存在明显波动,20102015年进入快速上升期,2015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明显偏高。但中国金融业增加值的质量并不高,金融业效率较低。今后应通过穿透式监管,打掉我国金融市场中过多的中间融资环节,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控制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提高金融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有
金融业增加值(Financial Value Added)反映了国民经济体系中金融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创造的国民财富的价值总量,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共同反映了金融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新型金融业态不断涌现,目前的金融业增加值核算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鉴于此,有必要对当前的金融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邱蓉 田子豪 周文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锚定建设金融强国目标,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发展理论尚未对金融安全边界展开具体研究。基于已有研究和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发展的事实特征,提出一国应当存在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合理边界假说。基于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上述假说。通过比较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发展的事实,类推中国金融发展的合理边界;通过测算各个省份金融发展合理范围表征中国金融发展的合理边界,最终得出结论,即中国金融发展合理范围为6.0%~7.0%,最高不超过7.5%。基于此,要筑牢金融安全边界意识,确定金融发展的合理范围,发挥国家调控功能,实现金融合理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完颜素娟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了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以及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业的发展应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维持在一种“相当”的关系上才是合理的。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过度发展倾向,而且金融业的扩张速度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周期性特征。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增速过快、整体偏高、波动偏大;相比美国而言,我国金融业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作用不显著,金融业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出现了分离。对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较高的12个地区分析发现,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最快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反而远低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金融业过度发展加大了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波动风险,损害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贷款产出效率过快下降和经济“脱实向虚”。对此,要通过促进实体经济报酬占优、维护金融体系多样性、发展关系型融资和耐心资本等方式来稳定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度和直达性;优化金融监管,全方位规避“脱实向虚”。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立平 魏博文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升高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国际对比的视角,基于收入法核算框架,分部门(银、证、保、其他金融)和分收入结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对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快速上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高,波动大,趋势异常;分部门看,存在银行业比重居高不下,证券业时常搅局,保险业未受到更多重视的问题;分收入结构看,"两大"(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与"两小"(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重要性与国外完全相反。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
关键词:
金融业增加值 收入法 国际比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国祥 刘新姬
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金融业分类的演化,在借鉴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4.0)、新加坡金融业分类和我国香港金融业分类的基础上,对我国2011年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中金融业的分类提出了改进建议;其次,基于改进的金融业分类,分析了我国季度金融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缺陷,提出用比重模型和回归模型来改进计算方法;最后,利用2008年普查年度某地区金融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均较准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韩贵新 韩坤宇
采用2011—2020年北京市16区的金融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北京市16个区的金融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市各区的金融效率是逐年提高的;各区金融效率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北京市各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阶段;海淀区受益于金融科技的普遍推广与使用,金融效率水平最高。据此,文章建议北京市各区应根据各自实际的金融发展水平,制定适应于本区的金融发展模式,以更好地促进金融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文森 李红玲
"金融业增加值"是金融行业重要的核算指标,本文旨在对这一指标的核算问题,从国际比较、国内演进和现存问题等三方面给予分析和解读,以便从整体上反映我国"金融业增加值"核算的实际状况。在国际比较方面,重点解析了SNA1993的核心——"参考利率"概念和方法;在国内演进方面,着重分析了引进SNA1993的困难和实际的处理方法;最后,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总结揭示了现行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关键词:
金融业增加值 SNA 国民经济核算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夏春雷 彭振江 刘梦佳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金融业增加值,发现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相对偏高。为此本文对金融业增加值的核算方法进行梳理,搜集了全部金融业上市公司数据,对我国近十年的金融业增加值进行重新测算。最后将金融业增加值重新测算结果与公布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随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业增加值 收入法 金融统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吉光
<正>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对金融业增加值中货币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季度核算方式进行了调整优化,从主要参考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调整为参考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以下简称“两收”)进行季度核算。显然,调整后的口径更能体现价值创造导向,符合高质量发展总体方向,有利于解决过往统计方式带来的时点冲量、金融业增加值虚增、干扰市场利率等问题,从而推动商业银行更好地回归经营本源,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夯实金融业增加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四春 何小锋
首先借用先前投资管理增加值的估算结果,在加总的投资管理增加值的基础上调整了支出法核算公式,提出了金融消费的概念,并估算了金融消费的总量。接着调整了金融业在投入产出表中的核算,重点进行了金融业的结构分析(投入产出系数)。最后引入了宏观交易费用与产业满意度等概念,分析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与规划,同时提出了一些实际的金融业规划政策,批评了盲目发展金融业的思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明 闫冰倩
基于历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跨期变化进行拓展的结构分解分析,发现中间投入结构因素是造成2005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贡献了接近四成。中国金融业产出中用于中间投入部分的比例不仅显著高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且绝大部分行业对金融服务业中间投入的需求在样本期内均明显提升。对三段典型时期金融业扩张的进一步比较研究显示,金融业扩张的原因在不同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下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文献对过去一段时期中国经济中金融业结构性扩张机制的理解。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应柏荣 肖条根
本文以绍兴市作为中等城市代表,结合浙江省、上海市及国外银行业相关情况,在深入剖析金融业增加值增长水平与构成的基础上,从金融增加值核算公式入手,通过多重对比分析,着重提出了提高银行业增加值的具体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范一飞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协同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以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科技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深刻融入金融血脉、铸入金融灵魂。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科技创新进行前瞻谋划和系统布局。金融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推动科技在金融领域应用取得卓越成效。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锋 赖炜炜
声誉资本和声誉风险是企业声誉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上不论学界、行业或监管对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的重视程度均显著提升,然而人们在声誉风险应对的研究过程中,因方法论的差异走向了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根源在于对声誉资本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分歧。本文分析了两个方法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结合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