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63)
2023(13274)
2022(10630)
2021(9669)
2020(8111)
2019(18070)
2018(17605)
2017(33864)
2016(17483)
2015(19866)
2014(19636)
2013(19692)
2012(18687)
2011(16883)
2010(17385)
2009(17051)
2008(16466)
2007(15074)
2006(13736)
2005(13004)
作者
(50547)
(42147)
(42136)
(39924)
(27233)
(19976)
(18947)
(16154)
(16127)
(15074)
(14640)
(14040)
(13835)
(13383)
(13239)
(12880)
(12553)
(12129)
(12026)
(11540)
(10687)
(10161)
(10136)
(9629)
(9503)
(9484)
(9169)
(9084)
(8344)
(8312)
学科
(106066)
经济(105959)
(77350)
(70154)
企业(70154)
管理(65163)
方法(38510)
业经(30561)
数学(30255)
中国(30065)
数学方法(30053)
(27123)
(27089)
金融(27088)
(26815)
(24610)
银行(24604)
(23958)
地方(22826)
(21193)
农业(19731)
(19399)
财务(19376)
财务管理(19354)
企业财务(18324)
(17873)
贸易(17856)
(17413)
技术(16731)
(16587)
机构
学院(270302)
大学(266517)
(135967)
经济(133861)
管理(104982)
研究(92711)
理学(88827)
理学院(87991)
管理学(87058)
管理学院(86556)
中国(81537)
(61722)
(55598)
科学(49016)
财经(48917)
(46016)
(44434)
经济学(44326)
中心(42824)
研究所(40896)
(40448)
(40042)
经济学院(39844)
财经大学(35981)
北京(35834)
业大(32320)
(32313)
(32271)
商学(31377)
商学院(31082)
基金
项目(163393)
科学(131551)
研究(123250)
基金(123027)
(104491)
国家(103571)
科学基金(90848)
社会(85310)
社会科(81220)
社会科学(81201)
基金项目(63539)
(61226)
自然(54036)
教育(53572)
自然科(52868)
自然科学(52855)
自然科学基金(52031)
资助(50817)
(49651)
编号(46740)
(37680)
成果(37600)
(37177)
国家社会(37136)
(36795)
重点(36175)
(35673)
创新(33708)
教育部(33349)
人文(32812)
期刊
(161139)
经济(161139)
研究(89156)
中国(52752)
(50368)
管理(46041)
(40456)
金融(40456)
(38891)
科学(34636)
学报(32668)
财经(26866)
经济研究(26814)
大学(26695)
农业(26178)
学学(25617)
技术(24488)
业经(24076)
(23482)
问题(20537)
(18603)
技术经济(18101)
世界(17986)
教育(17421)
国际(17160)
(16015)
统计(14154)
现代(13904)
经济管理(13171)
(12985)
共检索到432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恂诚  
金融业对经济发展既可以起正面作用,也可以起负面作用。中国近代金融业兼有这两方面的作用,大致以1935年为分界线。金融业扰乱经济的情况大家比较熟悉,本文主要谈正面作用。金融业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正面作用是围绕储蓄转化为投资这一核心功能展开的。效率和安全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两个支撑点,金融制度的演进便是建立在这两个支撑点的基础之上。金融业是举借外债的平台,外债大部分是为了解决中国政府的财政问题,但也有相当部分进入铁路、电力等基础产业部门。金融业通过投融资行为,对推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业大力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如棉纺织业、面粉业及稍后的化学工业,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金融业优先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琳  
本文旨在从金融思想的角度切入,梳理孙中山先生的金融思想及主张,明确其金融建设思想的具体逻辑;进而从孙中山金融思想的个案出发,探讨近代金融思想的政策化问题,即经济思想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说明政治人物经济思想与主张的政策化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突出特征;另一方面孙中山金融思想中的政府主导特质,不仅反映出后发国家经济思想中的赶超意识,而且是特定经济发展时期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思想产物,至今仍有深远的思想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两大主题是移植和政府作用。近代中国从西方移植金融品种,并不都是成功的。这是由转型社会的社会历史禀赋所决定的。转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要素和信息的被分割,构成了社会历史禀赋的特质。这一特质阻遏了资本市场或长期金融的发展。通常在自由市场时期,间接金融系统自己会承担起转型社会金融安全的责任。但强势政府的行为方式则造成金融业发展模式的跳跃式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市场机制、市场发育成果和非正式经济制度均遭强势政府否定。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表明: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主导,不仅需要政策转换,而且需要市场主体转换,更需要同业组织等第三部门的相应发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葛剑雄  
主持人: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纪念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冯泽培  
银本位制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冯泽培银作为货币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开始实行银本位制,直至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才废除了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曾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书生  
19世纪中叶开启的中国千年未有经济大变局的空间形态及其内涵,是海内外学界关注已久但似乎仍模糊不清的一个"世纪命题"。本文在前人近年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近代中国"口岸—腹地"格局上"地域化经济"现象的线索,以华南地区为例剖析单个地域化经济体形成,然后再进一步探究多个地域化经济体的全国性组合,最后尝试解析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三个层次,由此回应冀朝鼎对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新变局的"世纪之问"。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可描述为发端于"口岸—腹地"格局上的地域化经济体及其全国性组合,其内容则表现为以"地域化经济体"为载体的区位价值发现与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这不仅有助于厘清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的属性与涵义,同时也为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变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晋文  
1913—1926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制度变迁进行研究,既肯定其积极作用,也指出不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樊果  
中国手工业是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课题,但抗日战争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在研究视角方面或许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本文尝试在工业化、现代化理念之外考察近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主要手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特点的延续性,结合战前手工业状况,本文认为近代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基于现实约束的一种可行、有效的要素配置方式,是吸纳农闲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骋骋  
近代以来,对应三次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我国金融业也经历三次转型与大发展:1865—1895的30年为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转型;1897—1927年的30年为外来金融向本土金融的转型;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为动员金融向配置金融的转型。三次转型都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背景,由于所处时代特殊的政治背景与社会环境,转型过程中分别由外国势力、国内民间力量及政府三个不同主体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导致每一种金融形态的主体功能完全不同。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利华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际资本流动的估算(1894-1938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王利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尚无能力进行对外投资,所以当时的国际资本流动实际上只是外国资本在中国国境的流入与流出,而不是外国与中国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间发生的国际...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恂诚  
一、中国新式银行产生伊始,即从属财政需要一说起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原因,人们往往立即会想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阻挠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腐朽。事实上,光在这一层面上寻找原因是远远不够的,以19世纪下半叶日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言,它也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之苦,新兴的资本主义也曾遇到封建主义的阻挠,三井、三菱等财阀也带有浓厚的“权力转化为资本”的色彩,但是日本很快发展成一个世界强国。所以,我们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思考。本文试图从财政和银行的关系来看近代中国经济体制上的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文波  柯华  
对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见解。尝试从近代制度变迁与政府管理作用角度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宏观上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变迁以及政府管理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混乱。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聂志红  周建波  
鸦片是中国近代各种矛盾的凝结物,是开启和强制中国走向发展陷阱的变异体。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的落后问题,必须深刻理解鸦片商品的特殊本质,由此认知中国经济改造的方向。自18世纪以来,清廷就已开始戒烟,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弛禁"与"严禁"发生碰撞,"严禁"完全胜出;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寓征为禁"成为主流;甲午战争之后,"严禁"又被重新确立,并且禁烟的意义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单纯的禁烟思想演变为关乎全局、探索富强道路的思想。只有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既定政治框架,才可能得出近代中国经济改造的可行出路。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盛斌  关永强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由梁华博士撰写的《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一书深入研究了近代史中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丰富和深化了近代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资企业"挤出效应"的认识。从经济史的角度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扩展:一是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继续深化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中关键变量的实际效应,揭示其政策含义。二是以历史资料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与理论总结,就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与研究。三是利用典型地区或行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巍  
本文对 1 92 7— 1 93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变量做了数理的和数量的考察与描述。实证分析显示出 :在这个时段上 ,国民收入正向影响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正向影响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正向影响投资 ,投资正向影响国民收入。同时 ,本文在对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某些研究程式进行观察和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 ,对经济史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做了点滴探讨和归纳。本文认为 ,经济史研究应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和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