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24)
- 2023(14388)
- 2022(11749)
- 2021(10720)
- 2020(9071)
- 2019(20176)
- 2018(19725)
- 2017(38324)
- 2016(20498)
- 2015(22402)
- 2014(21930)
- 2013(21807)
- 2012(19713)
- 2011(17470)
- 2010(17816)
- 2009(17361)
- 2008(16570)
- 2007(15052)
- 2006(13452)
- 2005(12445)
- 学科
- 业(90528)
- 济(89018)
- 经济(88879)
- 企(81913)
- 企业(81913)
- 管理(77524)
- 方法(38070)
- 财(33036)
- 业经(31094)
- 数学(29887)
- 数学方法(29699)
- 农(29555)
- 融(27617)
- 金融(27615)
- 中国(26030)
- 银(25705)
- 银行(25666)
- 制(25286)
- 行(24758)
- 务(23705)
- 财务(23675)
- 财务管理(23646)
- 企业财务(22495)
- 农业(21774)
- 技术(18112)
- 体(18068)
- 地方(16533)
- 贸(16101)
- 贸易(16086)
- 划(15876)
- 机构
- 学院(293371)
- 大学(287649)
- 济(129654)
- 经济(127361)
- 管理(116980)
- 理学(100453)
- 理学院(99522)
- 管理学(98223)
- 管理学院(97697)
- 研究(93491)
- 中国(80674)
- 财(64744)
- 京(58777)
- 农(54238)
- 科学(53759)
- 财经(50738)
- 所(46606)
- 经(46072)
- 江(45025)
- 中心(44869)
- 业大(43892)
- 农业(42595)
- 研究所(41654)
- 经济学(40487)
- 财经大学(37549)
- 经济学院(36836)
- 北京(36355)
- 州(35221)
- 商学(34211)
- 商学院(33924)
- 基金
- 项目(191286)
- 科学(152263)
- 基金(142231)
- 研究(137955)
- 家(124063)
- 国家(122949)
- 科学基金(106918)
- 社会(92052)
- 社会科(87531)
- 社会科学(87511)
- 基金项目(75364)
- 省(75240)
- 自然(68727)
- 自然科(67183)
- 自然科学(67163)
- 自然科学基金(66084)
- 划(61894)
- 教育(61486)
- 资助(57422)
- 编号(52971)
- 创(43575)
- 重点(43036)
- 业(42531)
- 部(42521)
- 成果(41580)
- 发(41034)
- 制(40912)
- 创新(39961)
- 国家社会(39115)
- 教育部(36842)
- 期刊
- 济(144884)
- 经济(144884)
- 研究(86052)
- 中国(57285)
- 财(54651)
- 农(50923)
- 管理(48402)
- 学报(43896)
- 融(42195)
- 金融(42195)
- 科学(41602)
- 大学(34139)
- 农业(33517)
- 学学(33131)
- 财经(26243)
- 业经(25281)
- 技术(24582)
- 经济研究(23273)
- 经(22528)
- 业(19773)
- 教育(19584)
- 问题(18868)
- 技术经济(16497)
- 财会(15597)
- 贸(14599)
- 现代(14590)
- 商业(14341)
- 世界(14183)
- 版(13715)
- 国际(13362)
共检索到445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怡 耿纯
本文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了如果金融业实行"营改增"可能给制造业企业带来减税效应,分析了该影响在不同地区、出口选择、行业要素密集度、行业、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群组中的差异。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出口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可能从未来金融业"营改增"的改革中受益更多。
关键词:
金融业 “营改增” 减税效应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张雷
按照《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金融业"营改增"的相关业务基本都属于金融服务类,涵盖贷款、保险、金融商品转让、金融收费等服务,税率为6%。企业要把握其中要点,重点区分是否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用好过渡政策的优惠条款,将"营改增"政策落到实处。本文重点探讨一下金融业"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及企业的相关应对工作。一、金融业"营改增"相关政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国茂 陈国文
本文从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业利润上升而制造业利润下降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探究了金融业对制造业利润的影响。我们建立了金融业净利润、制造业净利润与经济景气指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探寻了金融业影响制造业净利润的机理,以识别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发现:整体金融业和细分金融业都侵占了制造业的利润。整体金融业应当打破国家对利率的垄断以降低制造业的融资成本,加大对制造业的补贴以缩小行业工资差距,并且增加对制造业的技术补贴以提高其获利能力。对于细分金融业,根据制造业的不同特点,货币金融服务业应当完善不同规模银行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的贷款支持;资本市场服务业应当完善多层次的制造业...
关键词:
金融业 制造业 净利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远燕
营改增作为我国税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体现了税基递进收窄的过程,也体现了逐步消除流转税制中重复征税现象、注重公平的结果营改增试点方案已经出台,其中金融业在本次扩围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且重要。一方面,本次营改增对金融业全面征税,这在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的国家税制设计中并不多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梦月 强国令
本文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2016年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专利数据,考察营改增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营改增政策显著抑制了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且对非国有企业和低技术水平企业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虽然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有抑制效果,但是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非国有企业绩效促进效果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促使制造业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来提高绩效,但由于不同类型企业选择的升级路径不同,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影响也不同,营改增政策对整体制造业企业创新激励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营改增 企业创新 企业绩效 专业化分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桂军 曹平
营改增政策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不仅会对企业税负产生影响,而且会改变企业的行为。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营改增"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基于此,文章以2008-2013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营改增"政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营改增"政策可以通过促进专业化分工显著地降低制造业企业以专利为表征的自主创新意愿。进一步分析发现,自主创新意愿的降低并没有对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价值造成影响;"营改增"在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意愿的同时提高了企业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倪静洁 万红波
自2012年实施"营改增"以来,其经济后果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营改增"能否促进制造业企业绩效的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政策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2009—2015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营改增"后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加大产出服务化力度提高了企业绩效,且企业进行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的类型越冗杂,绩效的提升效果越差。文章拓宽了"营改增"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范围,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同时为制造业通过产业融合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营改增 产业融合 企业绩效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颖 许月朦
基于2007~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与GML指数法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算与分解,并用三重差分与门槛模型,实证检验营改增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GTFP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在营改增背景下服务化制造企业GTFP较其他企业有明显提升;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营改增实施后,处于成长期与成熟期的企业通过服务化显著提升了GTFP;从服务化程度来看,过高与过低的服务化均不利于我国制造企业GTFP的提升。最后,提出企业应利用好营改增所带来的政策红利,依据不同情景适时、适度地实施服务化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樊秀峰 程文先
制造业出口国内外附加值测算是科学评估一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利益的关键难题。传统的HIY方法因高估了出口国内附加值而与实际不符,Koopman测算方法对此虽有改进,但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由于无法利用传统的I/O矩阵以及直接投入系数矩阵而使其应用有所局限。本文通过构建GAMS模型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型测算了2002—2012年中国出口国内外附加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HIY方法忽略了加工贸易出口,因而高估了中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由于加工贸易出口中使用了更多的进口中间投入品,本文的测算结果纠正了HIY方法在国外附加值率以及趋势方面的预测偏误。进一步研究出口国内附加值的相关影响因素发现...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内附加值 加工贸易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曲玥
本文对中国2000-2007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进行了全面测算。结果表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快,这一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而非要素投入驱动的。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源自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生产率的进步,并没有从产业结构转换上获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有所放缓,而后起的中西部地区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此看来,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源泉已逐渐耗尽,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产业升级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熊鹭
金融业"营改增"现状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融资租赁业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012年8月1日起至今,"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和宁波、厦门、深圳,覆盖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小奕 左英姿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文章从金融化视角考察服务业“营改增”税改政策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支撑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营改增”税改政策降低了制造业实体税收负担,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金融化的“蓄水池”效应成为支撑“营改增”税改政策提升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营改增”税改政策对民营制造企业、成熟期制造企业、高融资约束制造企业和高技术制造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的支撑作用尤为明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永友 严岑
服务业"营改增"作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认为可以通过延长抵扣链条对制造业产生减税效应,进而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对服务业营改增是否具有这一政策效应做出检验。研究发现,服务业营改增的减税效应的确带动了制造业以生产率提升为标示的转型升级,这一结论在排除了各种可能机制后依然稳健,只是政策效应在年度间、地区间和企业间,呈现出显著异质性。进一步研究证实,为充分利用营改增释放的减税效应,制造业选择的升级路径在企业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原有技术水平较高的制造业企业,主要选择增加研发投入这一升级策略,而原有技术水平较低或研发投入较低的制造业企业,主要选择增加外购技术信息服务支出这一升级策略,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制造业企业,营改增之后,都出现了以非制造业业务收入占比下降为标示的分工深化现象。
关键词:
营改增 升级 异质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恒 李川川 宫方茗
本文基于2008—2014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将“营改增”视为税制结构调整的准自然实验,从企业创新能力和绿色技能人才外溢的维度考察了税制结构调整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没有实行“营改增”的省份,经历“营改增”省份的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平行趋势检验、更换被解释变量、子样本回归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两个渠道发挥作用:一是研发外包效应,即“营改增”后企业会通过“抵扣渠道”增加外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减少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二是绿色人才外溢效应,即改革导致了绿色服务部门扩张,推动了绿色人才向制造业流动,进而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绿色排放意识,最终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本文从碳减排的新视角探讨了“营改增”对制造业的影响,并基于增值税抵扣、研发服务税收优惠和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三个视角,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普亮 贾卫丽
基于制造业企业减税获得感的视角考察营改增的减税效果。理论分析表明,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减税获得感的影响是外购营改增试点行业服务进项税额抵扣引致的减税效应和营改增后税收征管加强引致的增税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税效应和增税效应的分化导致制造业企业对营改增的减税获得感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基于对百家制造业企业的税收调查发现,制造业企业营改增的减税获得感总体并不乐观,实证结果显示,外购营改增试点行业服务状况和税收征管强度对制造业企业的减税获得感具有重要影响。在后营改增时代,税制改革和减税降费的顶层设计应统筹考虑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不同税种税负影响的联动性以及由税收征管强度提升引致的增税效应,加快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业企业转型,从而持续提升制造业企业源于营改增的减税获得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