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55)
2023(15668)
2022(13339)
2021(12262)
2020(10326)
2019(23438)
2018(22884)
2017(44227)
2016(23813)
2015(26474)
2014(25912)
2013(25698)
2012(23358)
2011(20916)
2010(20732)
2009(19273)
2008(17942)
2007(15390)
2006(13435)
2005(11635)
作者
(69661)
(57683)
(57302)
(54362)
(36391)
(27866)
(26087)
(22664)
(22026)
(20275)
(19658)
(19404)
(18034)
(18029)
(17894)
(17628)
(17532)
(17189)
(16402)
(16397)
(14514)
(13962)
(13887)
(13102)
(13027)
(12716)
(12680)
(12615)
(11533)
(11453)
学科
(91822)
经济(91728)
管理(68383)
(67105)
(56041)
企业(56041)
方法(44201)
数学(38944)
数学方法(38577)
中国(28862)
(27941)
金融(27940)
(26006)
银行(25937)
(25681)
(24994)
(24437)
业经(21192)
地方(20462)
(20021)
(18770)
(17619)
财务(17556)
财务管理(17534)
(17462)
贸易(17450)
农业(16982)
(16976)
企业财务(16774)
理论(15600)
机构
大学(332803)
学院(330925)
管理(131997)
(131959)
经济(129252)
理学(115792)
理学院(114566)
管理学(112582)
管理学院(112034)
研究(109901)
中国(86091)
科学(70254)
(69383)
(59876)
(58926)
(55141)
业大(54742)
中心(51254)
研究所(51056)
财经(48581)
农业(47532)
(45603)
(44347)
北京(43270)
(41159)
师范(40632)
经济学(40288)
(39605)
(37851)
经济学院(36673)
基金
项目(237276)
科学(185616)
基金(172943)
研究(167521)
(152889)
国家(151653)
科学基金(129666)
社会(106371)
社会科(101025)
社会科学(100997)
(93354)
基金项目(92834)
自然(86304)
自然科(84309)
自然科学(84286)
自然科学基金(82791)
(78839)
教育(76105)
资助(70590)
编号(66708)
重点(53308)
成果(52216)
(51280)
(50554)
(50156)
创新(46835)
科研(45985)
课题(45494)
计划(44573)
国家社会(43813)
期刊
(132965)
经济(132965)
研究(93046)
学报(59503)
中国(59053)
(53255)
科学(51762)
管理(45324)
大学(44084)
(43194)
学学(42021)
(39812)
金融(39812)
农业(36256)
教育(31308)
技术(25751)
财经(23378)
经济研究(22391)
业经(22058)
(19905)
(18438)
问题(17364)
科技(17272)
理论(16313)
(16026)
业大(15921)
技术经济(15416)
图书(15376)
实践(14997)
(14997)
共检索到467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昕  薛岳梅  丁黎黎  
本文在测算全要素能源效率值的基础上,将金融支持划分为金融深化与资本深化两个维度,从多重约束视角将金融深化、资本深化以及两者协同共生三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T obit模型,实证研究金融与资本协同共生对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相对落后的金融深化与过度资本深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都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两者的协同共生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金融深化与资本深化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昕  薛岳梅  丁黎黎  
本文在测算全要素能源效率值的基础上,将金融支持划分为金融深化与资本深化两个维度,从多重约束视角将金融深化、资本深化以及两者协同共生三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T obit模型,实证研究金融与资本协同共生对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相对落后的金融深化与过度资本深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都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两者的协同共生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金融深化与资本深化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颖  
利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集聚质量和深度的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但相对于集聚深度而言,集聚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较早越过拐点从而进入上升阶段。机制检验表明,当集聚质量和集聚深度均较低时,产业集聚会通过规模效应显著抑制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当集聚质量和深度均较高时,产业集聚则通过技术效应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此外,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率先摆脱产业协同集聚的抑制作用而进入上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在更高的集聚水平上实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攀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颖  
利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集聚质量和深度的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但相对于集聚深度而言,集聚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较早越过拐点从而进入上升阶段。机制检验表明,当集聚质量和集聚深度均较低时,产业集聚会通过规模效应显著抑制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当集聚质量和深度均较高时,产业集聚则通过技术效应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此外,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率先摆脱产业协同集聚的抑制作用而进入上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在更高的集聚水平上实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攀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旺红  马瑞超  
基于1998-2011年我国工业行业数据,选取可变规模报酬的多阶段DEA模型,测算出低碳约束下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审查回归模型研究金融发展对其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以银行贷款占比表示的金融中介发展程度每上升1%,碳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将增长2.13%;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对其的影响却不明显。另外,能源价格的上升能显著提高碳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而FDI与产权结构对其却具有负面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凯风  吴伟伟  
采用环境DEA技术,考虑污染物的排放,对2003—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及分解,并根据Tobit回归模型,以金融资源配置、绿色金融发展为主要指标进行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苏州、盐城的能源效率已达最优水平,而淮安、常州相对其他城市能源效率水平较低;资本投入、经济增长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对城市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金融配置效率具有反向效果。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环保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给出了提高江苏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兵兵  
通过测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年均约为0.503,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80)、中部(0.497)和西部(0.422)。FDI、出口、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对省际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和政府干预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阶段考察显示,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才是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刘剑锋  
本论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中国28个省份,从2002年到2013年期间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通过联立能源效率影响因素方程研究经济结构和金融发展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经济总量中工业产值比例增加会导致能源效率降低,农业产值比例降低会导致能源效率降低。同时金融发展对能源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考虑到中国工业企业能源效率偏低,以及金融机构信息甄别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的不足等现实情况,论文探讨了经济结构、金融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魏巍  
基于1993~2011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将趋于下降;对外开放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污染天堂假说"得到验证;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资源越丰裕地区能源效率越低"命题并不稳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干预能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东中部地区对能源效率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污染避难所"在中部地区得到验证,但在东西部地区并不成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伍先福  
在借助一般门槛模型估计门槛值的基础上,利用门槛值生成虚拟变量来构建分段函数以求解模型参数,并进一步利用中国2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当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度分别跨越门槛值1.0299、2.1741、2.0651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效率改善和生产规模变化的影响均由负转正,而跨过门槛值2.1741后对纯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却由正转负;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度为门槛变量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门槛效应不显著或不存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燕  孙超  
高端制造业服务化、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同地协同集聚是否可以有效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门限回归等实证研究发现:在正负外部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从产业异质性看,高新技术产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最优水平会更晚进入拐点,且跨过门限值后,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效应更小;从地区差异性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倒U型关系的后半段,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拥挤效应开始显现;从影响过程看,协同集聚初期的成本积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间的技术创新、规模效率改进等方面的潜能,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对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应充分利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破行政地区束缚,各地根据区位优势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政府需对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予以适当弥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绍伦  张雨朦  邓想  
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视角,从工业部门及区域两个层面对工业能源效率的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总结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效应、替代效应、回弹效应等10个特征,评述了测度工业能源效率的非参数前沿分析法、Malmqusit指数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从社会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归纳了影响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发展状态因素和市场因素,并提出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若干需要研究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