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86)
- 2023(16643)
- 2022(14050)
- 2021(13089)
- 2020(11117)
- 2019(24962)
- 2018(24526)
- 2017(47414)
- 2016(25267)
- 2015(28123)
- 2014(27346)
- 2013(27157)
- 2012(24346)
- 2011(21547)
- 2010(21688)
- 2009(20626)
- 2008(19516)
- 2007(17262)
- 2006(15144)
- 2005(13553)
- 学科
- 济(101744)
- 经济(101626)
- 业(98039)
- 企(88906)
- 企业(88906)
- 管理(85992)
- 方法(45197)
- 数学(35602)
- 数学方法(35230)
- 业经(33751)
- 财(33073)
- 农(32090)
- 中国(29671)
- 融(27556)
- 金融(27554)
- 银(25805)
- 银行(25769)
- 行(24894)
- 务(24513)
- 财务(24443)
- 财务管理(24412)
- 制(23680)
- 企业财务(23144)
- 农业(23001)
- 理论(20745)
- 地方(20332)
- 技术(20276)
- 和(18647)
- 贸(18299)
- 贸易(18282)
- 机构
- 学院(352382)
- 大学(346690)
- 管理(144753)
- 济(141383)
- 经济(138398)
- 理学(124546)
- 理学院(123335)
- 管理学(121483)
- 管理学院(120858)
- 研究(109468)
- 中国(90129)
- 京(72942)
- 财(67120)
- 科学(65957)
- 农(55390)
- 所(53609)
- 财经(53523)
- 江(51695)
- 中心(51656)
- 业大(50602)
- 经(48639)
- 研究所(48400)
- 北京(45713)
- 农业(43317)
- 范(42915)
- 州(42750)
- 师范(42532)
- 经济学(41516)
- 院(40015)
- 财经大学(39728)
- 基金
- 项目(235797)
- 科学(186653)
- 研究(176376)
- 基金(171220)
- 家(146980)
- 国家(145625)
- 科学基金(127558)
- 社会(111170)
- 社会科(105433)
- 社会科学(105407)
- 省(93575)
- 基金项目(91023)
- 自然(82365)
- 自然科(80498)
- 自然科学(80481)
- 教育(79965)
- 自然科学基金(79051)
- 划(76675)
- 编号(73341)
- 资助(69740)
- 成果(57914)
- 重点(51876)
- 创(51637)
- 部(51077)
- 发(50311)
- 课题(49035)
- 创新(47488)
- 项目编号(46127)
- 国家社会(45167)
- 业(44960)
- 期刊
- 济(158926)
- 经济(158926)
- 研究(103185)
- 中国(64920)
- 管理(57361)
- 财(54520)
- 农(51875)
- 学报(49367)
- 科学(47359)
- 融(42238)
- 金融(42238)
- 大学(38242)
- 学学(36215)
- 教育(35848)
- 农业(35670)
- 技术(32275)
- 业经(29085)
- 财经(26191)
- 经济研究(24864)
- 经(22420)
- 业(20291)
- 问题(19872)
- 技术经济(18536)
- 现代(17690)
- 理论(17328)
- 商业(17085)
- 财会(16760)
- 图书(16571)
- 科技(16437)
- 实践(15714)
共检索到521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许言 段楚涵
在全球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一方面承载着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压力,另一方面,迅猛发展的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挤压导致的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并购重组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工具,在金融"脱虚向实"、经济结构转型的阶段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监管层也屡次释放积极信号,肯定并购重组在引领资金回归本位等方面的贡献。随着并购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并购市场逐步趋于健康化,同时发展出多种创新型产品,大大提高了并购效率。未来,我国仍需提高产业并购意识,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提高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培训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产业并购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关键词:
脱虚向实 并购重组 转型升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梦晓 董雅浩 贺晨 彭博
上市公司高管团队内部的权力分布存在不均匀现象,高管之间相对权力的制约会影响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利用手工收集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高管团队排名数据,实证检验了研发背景高管的权力的增加能否促进企业脱虚向实。实证结果表明,研发背景高管在团队中的权力越大,企业金融化的程度越低,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研发背景高管权力是通过提高研发投入和降低代理成本来降低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表明,研发背景高管权力促进企业脱虚向实的积极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高管团队内部权力的相关研究,也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引导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权力分布 企业金融化 代理成本 企业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地 郭潇涵 张玉明 赵瑞瑞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其究竟是加剧还是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业投资,同时抑制其金融资产配置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数字金融对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应在合理的金融监管约束下,支持并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志成 张敏 刘震 潘雨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无序发展造成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愈发严重,传统信贷渠道受阻,社会融资出现结构性失衡。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并创设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的同时定向支持实体经济扩大信贷融资,双管齐下破解金融“脱实向虚”问题。本文将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纳入双支柱调控框架,分析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可行的政策搭配。研究发现,传统的信贷监管与总量货币政策容易诱发监管套利行为,难以实现精准调控。相较而言,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定向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成本,疏通信贷渠道,推动金融“向实”;影子银行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限制影子银行盲目扩张,促进金融“脱虚”。进一步研究表明,两类政策具有叠加效应,可以形成较好的政策合力。此外,有效识别影子银行底层资产风险可以通过风险渠道抑制影子银行逆周期扩张,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达成更好的政策效果。本文研究为双支柱相关政策边界拓展与政策协调搭配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与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伊攀 朱晓满
振兴实体经济防范经济“脱实向虚”是新时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作为财政的重要制度安排,政府采购能否承载治理“脱实向虚”的政策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政府采购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政府采购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程度,促进了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政府采购主要通过增加实业相对盈利、缓解融资约束和稳定预期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程度,但并未通过激励创新施加影响,政府采购嵌入的创新促进功能有待加强;当政府采购持续性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以及市场关注弱时,政府采购对企业金融化抑制效应越显著。未来可有效利用政府采购的微观治理政策功能,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政府采购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有为政府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郑秀峰 刘承洋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断创新,规模迅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本文基于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特点和风险,运用TVP-VAR模型研究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如何造成了"脱实向虚",同业业务对"量"更敏感还是对"价"更敏感,以及如何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研究结论表明: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避了金融监管,弱化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同时同业业务发展提高了利率的敏感性和传导作用,对于同业业务,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更为有效;对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更为有效。
关键词:
银行同业业务 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春华 曹伟 曹雅楠 邵薪洁
企业"脱虚向实"是指企业将更多资本从非生产性领域配置到生产性领域,表现为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降低。文章以数字金融发展为背景,采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弱化企业预防性动机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传统金融结构性错配的弱势样本中;与短期金融资产相比,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随着金融监管的规范及力度的增强,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凸显。文章研究表明,除了传统金融因素外,数字金融同样影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行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方紫意 张国胜 李欣珏
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现有文献普遍关注企业金融化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在同质性假定下大多数研究都忽略了细分行业的异质性特征,因此需要在细分行业的基础上对企业金融化展开新的研究。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具有高创新、高成长等异质性特征,其行业异质性特征显然会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与后果。基于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表明,ICT企业金融化没有挤出企业实体收益,反而提升了实体收益比重,其影响主要是服务主业而非脱实向虚;与之相反,非ICT企业金融化明显挤出了实体收益,并导致实体收益比重下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脱实向虚而非服务主业。考察相关机理后发现,ICT行业的高创新、高成长等异质性特征是企业金融化能够服务主业的根本原因,其金融化能够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进而提升在位企业的实体收益比重,企业金融化起到了支持ICT行业中生产资本不断扩张而非企业账面价值膨胀的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建 杨丹 董秀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带来了机遇。中国石油企业通过分析国际石油市场环境确定跨国并购目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并购的方式在国际上寻求稳定的油源,保障国内石油供应,以实现国家石油安全和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的目标。但在并购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应借鉴跨国石油企业并购的成功经验,运用并购理论科学慎重选择并购目标,控制并购风险,有效进行整合,实现并购效益。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石油 跨国 并购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田新民 张志强 任光宇
经济脱实向虚引起了业界和学界广泛的重视,利用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因果检验程序对其进行了机制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显著降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地,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一方面,企业金融化会降低主业业绩发展从而影响债权人和投资人借款和投资意愿进而降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另一方面,金融化也会隐蔽企业坏消息从而影响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阻碍资本结构调整。最后从企业产权性质以及融资约束等角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实体企业融资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且对相关部门引导资金进行实体投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资本结构 调整速度 中介效应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吴非 冯静 向海凌
本文基于中国沪深两市2011-2021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集,检验“金融科技—金融监管”匹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实证发现,匹配度的提升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对于短期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果更佳。在异质性特征上,匹配度提升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期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的金融化有更为显著的治理效果。机制检验发现,匹配度提升能够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改善投资效率、优化资产配置等方式来抑制企业金融化;当存在金融科技超越金融监管的“正差距”情形时,金融科技的“过度”发展反而会助推企业金融化活动的增长。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金融监管 金融化 匹配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俞毛毛 成群蕊 李季刚
数字金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实体企业的效率。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以银企距离为传统金融普惠性的代理变量,分析数字金融发展是否能有效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可能造成的“脱实向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银企距离缩短显著提升了企业金融化资产比例,而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缓解作用主要通过企业信息透明度提升和银行网点布局优化两个途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普惠金融体系优化,通过数字化过程提升自身对实体企业支持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书红 张少杰
文章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并购的特点,构建金融危机背景下并购投资决策体系,包括决策目标、决策组织、决策内容、决策依据与决策信息、决策方法与决策流程,决策执行与实施,决策评价,指出在每一个组成部分里都离不开金融危机环境的分析。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并购 并购决策 投资决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金城
本文在对企业境外并购的价值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实施境外并购的条件进行比较研究基础上,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价值追求及并购条件的影响,从企业与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境外并购价值实现的保障措施。本文认为,金融危机对以全球性战略布局为基本目标的中国企业境外并购具有正面的影响。中国企业应该以全球战略布局为主线,以少数实力派企业低成本扩张为新突破开展境外并购活动;政府部门应该在完善境外并购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监管方面保障企业境外并购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境外并购 并购价值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超 郑军
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推广与使用对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金融渠道收益占比,但对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无显著影响。当考虑行业和产权异质性时,数字金融仅对制造业和非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成本在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影响中具有明显中介作用。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需持续推进数字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数字金融长效融资机制,拓宽数字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融资成本 “脱实向虚” 金融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