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77)
2023(11613)
2022(9779)
2021(8981)
2020(7379)
2019(16071)
2018(15709)
2017(29904)
2016(15773)
2015(17297)
2014(16740)
2013(15905)
2012(14278)
2011(12695)
2010(13122)
2009(12432)
2008(11563)
2007(10493)
2006(9352)
2005(8434)
作者
(40822)
(33568)
(33296)
(31782)
(21390)
(15958)
(15313)
(12871)
(12723)
(12289)
(11193)
(11173)
(10477)
(10438)
(10404)
(10403)
(10016)
(9964)
(9927)
(9493)
(8273)
(8092)
(8046)
(7668)
(7637)
(7578)
(7564)
(7392)
(6688)
(6593)
学科
(52917)
经济(52869)
管理(48799)
(45954)
(39164)
企业(39164)
(26677)
金融(26675)
(25079)
银行(25073)
(24278)
中国(23227)
(21064)
方法(18298)
(17549)
(16037)
数学(15410)
数学方法(15134)
地方(14631)
业经(14586)
(14471)
财务(14434)
财务管理(14404)
企业财务(13692)
(11960)
贸易(11946)
农业(11699)
(11643)
(11303)
中国金融(11287)
机构
学院(205144)
大学(197415)
(82455)
经济(80481)
管理(77189)
研究(65762)
理学(64991)
理学院(64389)
管理学(63284)
管理学院(62916)
中国(59058)
(44139)
(40283)
科学(36847)
中心(33837)
财经(33256)
(32074)
(31318)
(29988)
(28700)
研究所(27714)
(26721)
(25982)
师范(25732)
业大(25694)
北京(25139)
经济学(24961)
财经大学(24605)
(24404)
(24217)
基金
项目(131852)
科学(104398)
研究(103493)
基金(93507)
(79118)
国家(78380)
科学基金(68522)
社会(64771)
社会科(61548)
社会科学(61535)
(54098)
基金项目(48236)
教育(48141)
编号(44747)
(44122)
自然(41822)
自然科(40864)
自然科学(40855)
自然科学基金(40066)
资助(37824)
成果(37390)
课题(31381)
重点(29944)
(29514)
(28806)
(28246)
项目编号(28112)
(27235)
(27004)
创新(26789)
期刊
(94755)
经济(94755)
研究(63406)
中国(44666)
(38124)
金融(38124)
(35772)
管理(30024)
(27657)
教育(25993)
学报(24799)
科学(23739)
大学(19768)
技术(18714)
学学(18623)
农业(18114)
业经(17138)
经济研究(16042)
财经(15893)
(13628)
问题(11128)
(10524)
理论(10437)
国际(10231)
财会(10041)
会计(9920)
职业(9862)
现代(9592)
实践(9492)
(9492)
共检索到3247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志成   张敏   刘震   潘雨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无序发展造成金融体系“脱实向虚”问题愈发严重,传统信贷渠道受阻,社会融资出现结构性失衡。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并创设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的同时定向支持实体经济扩大信贷融资,双管齐下破解金融“脱实向虚”问题。本文将结构性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纳入双支柱调控框架,分析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可行的政策搭配。研究发现,传统的信贷监管与总量货币政策容易诱发监管套利行为,难以实现精准调控。相较而言,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定向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成本,疏通信贷渠道,推动金融“向实”;影子银行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限制影子银行盲目扩张,促进金融“脱虚”。进一步研究表明,两类政策具有叠加效应,可以形成较好的政策合力。此外,有效识别影子银行底层资产风险可以通过风险渠道抑制影子银行逆周期扩张,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达成更好的政策效果。本文研究为双支柱相关政策边界拓展与政策协调搭配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与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义举  梁斯  
在金融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后,以通货膨胀作为政策锚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局限性凸显。由于通货膨胀没有包含金融信息,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无法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历次金融危机的出现表明,金融体系会内生地出现诸多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推出宏观审慎政策以管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中国央行也在积极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中国央行推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集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二者之间协调机制的构建及操作模式的探索将是未来央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央银行有必要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框架下建立相机抉择机制,确保"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政策互相之间充分配合以防止政策超调,着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预期管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露文  连飞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个支柱在职能上有所差异,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货币政策主要调控宏观经济,宏观审慎政策主要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严佳佳  许莉莉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构建更加开放、团结、普惠性全球经济金融系统的客观要求。本文创新性地突破独立分析边界,综合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下两类政策的溢出效应及传导渠道。通过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以及对比亚洲金融风暴、广场协议、后次贷危机时期国际协调的历史案例,本文论证只有对称性国际协调才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基于此,本文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参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国际协调的难点与对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庄子罐  赵宗涛  王熙  
本文在家庭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引入双重摩擦,构建小型开放经济模型来讨论货币政策与资本管理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搭配和最优选择问题。研究表明:第一,无论是国外加息冲击,还是国内金融冲击,最优的政策选择都是货币政策同时搭配资本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且需要注意政策之间的协调搭配。第二,在货币政策无法同时协调搭配资本管理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时,识别导致外债流出的不同外生冲击至关重要。在国外加息冲击下,相对于货币政策搭配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搭配资本管理政策的效果更好;但在金融冲击下,结果正好相反。第三,随着金融进一步开放,货币政策搭配资本管理政策在稳定经济波动方面更为重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建臣  赵丹丹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风险易发高峰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维护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应不断丰富和发展"双支柱"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宏观调控的全面性;关注经济"结构性"和金融"周期性"问题,转变货币政策目标;控制银行和房地产市场杠杆率,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推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前瞻性的风险监测系统,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效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书华  赵雯雯  
采用2008~2021年我国A股上市实体企业面板数据,基于企业脱虚向实视角,实证考察双支柱调控微观效应。研究表明:宽松的双支柱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实物资产投资率,尤其对过度金融化企业调控力度更大,可有效发挥微观稳定效应。影响机制检验显示:双支柱政策通过“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促进过度金融化企业脱虚向实,而适度金融化企业则是“蓄水池”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双支柱调控政策能够优化企业投资结构,降低金融资产占比。异质性检验表明:双支柱调控政策微观效应会受到行业、规模和所有制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政府应重视双支柱政策变动对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抑制企业金融化动机,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同时,企业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防止过度金融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琳  许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况昕  高惺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信贷膨胀引发的各部门、各领域的高杠杆风险值得警惕,影子银行和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导致中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需要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双支柱"监管框架。本文在分析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逻辑和构建"双支柱"监管框架的实现路径,文章最后给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连飞  
构建带有利率双轨和利率并轨情况的DSGE模型,研究在双支柱框架下利率"两轨合一轨"过程中,宏观金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分析表明:商业银行在取消利率管制后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吸收存款,利率传导渠道更为顺畅,市场利率的调控政策能更深度地影响经济动态;利率并轨时,宽松的贷款价值比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激励商业银行更积极地发放贷款,但存款利率降低相对较少,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降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存款管制利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强;利率并轨后,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利率传导效果更好;当发生利率冲击时,利率并轨在短期内加剧社会福利损失;面对贷款价值比冲击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冲击,利率并轨可以有效改善社会福利水平。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金成晓  姜旭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有金融加速器及逆周期信贷调节型宏观审慎工具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通过等价补偿变动法计算了不同政策规则各自的最优参数组合,进一步选出最优的政策规则,并对我国双支柱政策间的协调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探索,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仅使用包含金融因素的货币政策即可达到价格与金融的双重稳定目标,但当经济中存在较高金融风险时,需要同时辅以宏观审慎政策规则以保证金融稳定。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郑联盛  
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两个政策支柱相对分离的杰克逊霍尔共识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盛行、反思和回归三个阶段。杰克逊霍尔共识的回归本质是金融稳定机制及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度安排,涉及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及微观监管等三个政策支柱。货币政策不是金融稳定的主导性政策,应该通过拓展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来缓释单一政策的多重目标均衡,同时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互补性。基于央行职能的拓展可构建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治理框架。在双支柱框架中,央行需要重点发挥两个政策的"链接"功能,实现央行职能与货币政策职能、法定职能与市场职能、合作博弈与均衡博弈等的有效融合。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10月18号上午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不仅将宏观审慎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指出了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决策机制的调整方向。为什么需要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政策制定者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更有效的思路和工具。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是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