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00)
- 2023(4654)
- 2022(3693)
- 2021(3927)
- 2020(2794)
- 2019(7136)
- 2018(6982)
- 2017(9830)
- 2016(6699)
- 2015(7857)
- 2014(8146)
- 2013(7013)
- 2012(6752)
- 2011(6338)
- 2010(6653)
- 2009(5798)
- 2008(5847)
- 2007(4896)
- 2006(4434)
- 2005(4355)
- 学科
- 教育(20042)
- 济(16300)
- 经济(16276)
- 中国(12784)
- 理论(10355)
- 管理(10307)
- 教学(8105)
- 业(7725)
- 学(7355)
- 企(6734)
- 企业(6734)
- 方法(6052)
- 发(4737)
- 农(4608)
- 学法(4411)
- 教学法(4411)
- 发展(4344)
- 财(4247)
- 数学(4231)
- 展(4221)
- 思想(4206)
- 研究(4181)
- 数学方法(4101)
- 业经(3889)
- 政治(3877)
- 革(3789)
- 学理(3778)
- 学理论(3778)
- 思想政治(3531)
- 政治教育(3531)
- 机构
- 大学(85049)
- 学院(79008)
- 研究(33847)
- 教育(28965)
- 济(24314)
- 范(23694)
- 师范(23602)
- 经济(23425)
- 管理(21370)
- 京(20821)
- 中国(20069)
- 师范大学(19888)
- 科学(18356)
- 理学(17835)
- 理学院(17398)
- 管理学(16843)
- 管理学院(16652)
- 所(16302)
- 研究所(14705)
- 北京(14575)
- 职业(14434)
- 中心(14346)
- 江(13911)
- 技术(13702)
- 财(12767)
- 院(12265)
- 教育学(11306)
- 州(11276)
- 职业技术(10050)
- 研究院(9514)
- 基金
- 项目(46305)
- 研究(44173)
- 科学(37408)
- 教育(30501)
- 基金(28673)
- 社会(24196)
- 家(23618)
- 国家(23192)
- 社会科(22376)
- 社会科学(22374)
- 编号(21588)
- 成果(21419)
- 课题(19099)
- 省(18991)
- 科学基金(18922)
- 划(18543)
- 年(16871)
- 基金项目(13654)
- 规划(13567)
- 项目编号(12720)
- 重点(12693)
- 性(12512)
- 部(12447)
- 度(12099)
- 教育部(11712)
- 研究成果(11598)
- 资助(11290)
- 阶(11032)
- 段(10997)
- 发(10964)
共检索到145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潘云翘 苏燕明
一、历史而又现实的课题 儿童是什么?儿童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教育史上教育家们一直苦苦探索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儿童是“小大人”,一出生就具备了大人的素质,与大人的区别在于“大”与“小”。依照这一儿童观,儿童的教育就是按照“大大人”的标准来塑造儿童,使其尽快成为“大大人”。这种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在古斯巴达教育中,尤其在中世纪的宗教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在后来的资本主义教育中,也一度盛行,例如,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中国教育史上,荀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乃至在漫长的封建教育中,这种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鄢晓宇
据英国《每日电信》2009年6月17日报道,专家指出,大臣们制定的所谓的教育政策实际上是一系列压制性的要求,毁了学生的童年时代。学者们指出,在过去20年中出台的法案越来越把学生及其家庭只作为数据进行分析,而不将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这意味着他们的需求只用既定目标来衡量,而忽略了他们真正的需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友缘
基于"发展"、"理性"、"自然主义"、"普遍性"等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传统童年研究,受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强烈批判。作为童年研究的新范式,新童年社会学提出重新看待童年:把童年看做社会建构;童年是社会结构形式;童年是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儿童是能动的创造性的社会行动者,以上构成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特征。作为一个理论综合体,新童年社会学呈现四种研究取向,即社会结构的儿童、少数群体的儿童、社会建构的儿童与部落儿童。其研究取向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的相似性要比其显而易见的差异要重要得多。作为尚在形成中的新童年社会学,具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仍然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面临挑战的同时显...
关键词:
新童年社会学 童年研究 新范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芦苇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叫《童年的消逝》的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论点: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尼尔·波兹曼关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也促使我们反思中国儿童的生活境遇。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林兰
通过对近年来兴起的"童年研究"热进行梳理,对比两种"童年研究"范式,呈现了"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童年研究"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主控,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而新"童年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为代表,将童年视为社会结构的形式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童年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反映出研究者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反思。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友缘 李燕
在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场域下,标准化童年的生产可以从观念形态与现实存在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在观念形态方面,源自西方的现代儿童观自五四时期输入中国,籍由学校教育获得合法性,中国本土的儿童观遭到全面批判,标准化儿童观风行。在现实存在方面,通过童年的定位、标准化经验的输入、童年的测量共同生产了标准化的童年。从观念上重新挖掘中国本土性的童年内涵,从实践上探索打破一统天下的制度化教育的方式或许是走向非标准化童年的可能出路。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标准化童年 生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丹
童年考古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是仅有四十余年发展历史的研究领域。在考古学的女性研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童年研究的推动下,儿童从考古学的边缘转变为研究的中心。童年考古学为多学科视角的童年研究增添了考古学的维度,并且带来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和观念上的更新。童年考古学认为,儿童既受到社会文化的作用、成人的影响,也为社会做出贡献、带来文化创新。童年考古学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儿童的新视角,能够促进包括儿童教育者在内的所有成人创设有利于儿童生长的物质文化。这需要反思成人为儿童构建的物质文化,认识儿童自身对物质文化的创造,最终实现儿童和成人对物质文化的共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振宇
童年社会学的兴起促进了儿童研究的转型,因此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应揭示其在校园内所遭遇的种种不良对待对其学业失败所构成的再生产机制,同时展现他们在面对逆境时的抵制行动与自我恢复力量。基于此,教育者应坚持优势取向,从师生交往、同伴交往、家校关系与学校文化四个维度重新确立保障处理不利儿童权益、帮助他们走向学业成功的对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罗瑶
童年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际上发展已有四十余年的时间。目前童年哲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是一个有核心主题,但边界较为模糊,有着很大开放性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从哲学的视域对于童年理论作出了批判性反思与创造性阐释,如对童年缺陷论、社会-文化的童年理论等进行反思,从时间的本体论与"生成儿童"等思想来重塑童年观,主张发现儿童身上所隐藏的诸多能力,探究童年的内在与外在价值,并重构儿童与成人间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对于当前教育学领域潜藏的童年理论有着较大的挑战,有助于教育领域对童年本质与价值的理解、对教育目的的定位、对师生关系的理解等进行反思。
关键词:
童年哲学 童年本质 教育目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素华
传统儿童理论关注的重点是作为个体的儿童或儿童个体的发展,较少关注儿童群体的历时或共时变化;忽视从宏观上关注儿童群体及童年问题,这导致对儿童的结构性忽视。需要从"儿童"(child)研究转向"童年"(childhood)研究。基于结构的视野,童年不仅仅是个体的一段人生历程,而且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与文化构成。借助于世代的分析,可以显示出童年的特定结构与位置。
关键词:
儿童 童年 结构 社会位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康永久
现代化边缘的孩子依然充满对长大的渴望,原因在于成人生活的特权性质。随着现代生活越来越基于一套全新的知识,成人的压力剧增,现代的童年意识迅速增长。但人们迄今没有认清这一变化的内在意义,因而要么从客观自然(自然能力、自然环境与天理良知)的角度来确认童年的价值,要么试图借助物质刺激对孩子进行补偿。所有这一切,均视成长为一种不自然的人为过程,完全没有看到作为一种知识状态的现代生活与作为一种意向状态的先验善意的独特价值。但正是由于存在一种无违天性的、乐在其中的成功,成人与儿童在发展层次上的这样一种对立,并没有将他们完全隔绝。也正是在城市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隐藏着现代教育学的全部动力与奥秘,童年的正确打开方式、教育的真正根基与学科的最终秘密成了三位一体的事情。当然,单纯凭借先验的善意还不足以营造一种乐在其中的成长格局,童年的五彩生活只有在一种基于形式善意的新型社会关系结构中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关键词:
城市儿童 童年 成长 知识状态 意向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