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29)
- 2023(3886)
- 2022(3169)
- 2021(2934)
- 2020(2483)
- 2019(5261)
- 2018(5366)
- 2017(9245)
- 2016(5427)
- 2015(6274)
- 2014(6407)
- 2013(5931)
- 2012(5503)
- 2011(4970)
- 2010(5078)
- 2009(4521)
- 2008(4402)
- 2007(4059)
- 2006(3515)
- 2005(3098)
- 学科
- 济(14873)
- 经济(14843)
- 管理(12261)
- 业(9601)
- 学(7681)
- 企(7560)
- 企业(7560)
- 制(5579)
- 中国(5523)
- 农(5338)
- 体(5229)
- 财(4540)
- 方法(4371)
- 理论(4083)
- 地方(3718)
- 银(3695)
- 银行(3670)
- 教育(3591)
- 行(3590)
- 税(3489)
- 融(3464)
- 金融(3457)
- 业经(3450)
- 数学(3437)
- 数学方法(3356)
- 税收(3254)
- 收(3221)
- 农业(3178)
- 体制(3024)
- 和(2938)
- 机构
- 学院(73807)
- 大学(73121)
- 研究(31439)
- 中国(23070)
- 科学(23066)
- 济(22486)
- 管理(22459)
- 经济(21718)
- 农(19520)
- 理学(18513)
- 理学院(18204)
- 所(17763)
- 管理学(17601)
- 管理学院(17479)
- 京(17134)
- 研究所(16533)
- 农业(15439)
- 业大(14956)
- 中心(14015)
- 江(13093)
- 院(12491)
- 省(12202)
- 财(12092)
- 技术(11456)
- 室(11061)
- 范(11056)
- 师范(10830)
- 北京(10786)
- 研究院(10098)
- 州(9953)
- 基金
- 项目(52764)
- 科学(39391)
- 基金(35795)
- 研究(35437)
- 家(34166)
- 国家(33901)
- 科学基金(26629)
- 省(21933)
- 社会(19446)
- 划(18866)
- 基金项目(18824)
- 自然(18735)
- 自然科(18246)
- 自然科学(18235)
- 社会科(18191)
- 社会科学(18188)
- 自然科学基金(17866)
- 教育(16374)
- 编号(14634)
- 资助(14419)
- 重点(13002)
- 成果(12600)
- 计划(11820)
- 科技(11615)
- 课题(11564)
- 发(11407)
- 科研(10544)
- 体(10542)
- 部(10485)
- 创(10470)
共检索到117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莫岚 黄亚辉 赵文芳 曾贞
为了深入研究金秀野生茶树的种质资源,对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的8个野生茶树群体的茶多酚、氨基酸和生物碱等主要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野生茶树群体的生化成分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8.03%.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包含了茶树群体生化成分的94.81%信息.生化成分聚类分析表明,8个野生茶树群体可分为3大类群,第Ⅰ和Ⅲ类群为红、绿茶兼制的资源,第Ⅱ类群为适制绿茶的资源.对种质资源进行氨基酸、茶多酚、生物碱和酚氨比等主要生化成分分析揭示了茶树品种的适制性和品质特征,并从中筛选出的特异资源可作为下一步育种的材料,不同群体的生化特征研究为今后茶叶的加工提供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小萍 刘飞 李明红 张厅 赖谦 刘晓 熊元元 唐晓波 李春华 王云
【目的】研究古蔺县野生茶树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揭示其遗传分化特征。【方法】利用GBS技术对65份野生茶树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基于获得的高质量SNP,对参试野生茶树进行遗传多样性参数、遗传分化Fst变量、系统进化、PCA主成分以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65份野生茶树测序共获得74.48 G数据,540 633 846条高质量reads,通过比对获得769 893个高质量SNP;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1284个,多态性位点比例(PPL)为57.33%,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0.4267~0.9147,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1514~0.5000,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与期望杂合度(He)变化范围分别为0.0632~0.1328和0.0404~0.1233,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介于0.0312~0.1025,香农指数(Shi)为0.0576~0.1990,遗传分化指数Fst变化范围为-0.7042~0.4372;遗传结构与系统进化分析可将65份野生茶树材料划分为2个亚群,而PCA分析则可划分为4个亚群。【结论】65份野生茶树遗传多样性指数较低,亲缘关系较近,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本研究可为后续表型性状关联分析和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凤 刘霞 尹杰 宋勤飞 陈娟 牛素贞 刘进平
【目的】为探明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筛选优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方法】以32个分布地的73个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春梢的主要生化成分及芽叶性状。【结果】在73个株系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10个贵州优质野生茶树株系,分别为Q3、Q18、Q27、Q32、Q34、Q41、Q49、Q51、Q56和Q66,10个茶树株系的春梢游离氨基酸含量和一芽1叶百芽重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对照),茶多酚含量和咖啡碱含量适中;73个野生茶树单株和扦插苗的主要生化成分表现基本一致;经进一步对10个优选株系扦插苗抗旱性(基于叶片解剖结构)初步评价,Q18、Q34、Q49和Q56株系的叶片栅海比和叶片CTR较高,分别在0.6和0.3以上。【结论】Q18、Q34、Q49、Q56野生茶树优势株系的春梢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一芽1叶百芽重较重,抗旱性强,可作为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阚能才
目前,对于野生茶树的起源地主要有几种观点,一是起源于中国,二是起源印度,三是起源于依洛瓦底江发源地,四是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分别起源于两个地方的二元说。茶树起源于6000万年之前,本文从四川、重庆地区发现的两片野生茶树的分布状态以及地球板块运动,证明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撞的4000万年前,野生茶树已经在云贵高原和巴蜀大地存在,云贵高原是野生茶树的起源地。川渝两地的月牙形野生茶树分布,是因为印度板块挤压亚洲板块,形成了青藏高原,并将巴蜀西部向北推移,而形成的川渝野生茶树的月牙形分布。因此,印度现在的野生茶树是从云贵高原向西传播的结果。
关键词:
川渝 野生茶树 分布 起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田 沈晓进 李法营 韦玲长 蓝增全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17份茶树样品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2条ISSR引物共产生193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为100.0%。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0.88。通过UPGMA法,可将17份材料分为2个大类,第1大类为"红毛茶",第2大类又可分成2个亚组,其中组Ⅰ包括双江古茶树和永德大叶种,而组Ⅱ包括勐库群体品种、勐海大叶种和部分凤庆大叶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双江古茶树与采自永德的茶树亲缘关系最近,而与采自勐海和凤庆大叶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关键词:
大叶茶 种质资源 ISSR标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萧力争 苏晓倩 李勤 刘仲华 肖文军 罗海辉 陈金华
通过测定茶树特异性紫芽品种芽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及其各组分、黄酮类、花青素的含量,探讨紫芽品种芽叶中多酚类物质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深紫品种的花青素含量约为浅紫品种的5倍,常规品种紫色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为其正常黄绿色芽叶的2.46倍.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黄酮类、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均无直接关系.同一常规品种的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均比正常黄绿色的芽叶高,而黄酮类、简单儿茶素总量较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阮旭 张玥 杨忠星 李浩宇 王玉花 黎星辉
采用CI-340便携式光合仪对苏州洞庭山地区柑桔-茶、板栗-茶、杨梅-茶、枇杷-茶、银杏-茶5种当地常见果茶间作模式下茶树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间作模式下茶树的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而对照茶树呈双峰曲线。相关性分析表明: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增大,叶片温度会随之升高,导致净光合速率(Pn)升高,蒸腾速率增大,气孔导度增大,胞间CO2浓度减小。枇杷-茶间作模式下的Pn、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分别为1.46μmol.m-2.s-1、0.91 mol.m-2.s-1、60.43 mol.m-2.s-1、305.57μmol.m-2.s-1,是供试的5种间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燕飞 李荭荭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坪乡、坂面乡和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的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介于0.022~0.076 mg·kg~(-1)和20.73~65.73 mg·kg~(-1),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定值.3个茶园茶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介于0.003~0.054 mg·kg~(-1)和0.01~4.28 mg·kg~(-1),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研究区茶园无Cd和Pb污染.整体而言,Cd和Pb不易向茶树地上部迁移,各茶园Cd和Pb在茶树中的转移系数表现为从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嫩叶的转移系数最小,分别为0.01~0.05和0.01~0.06.此外,各茶园茶树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基本表现为叶<枝<根,嫩叶富集能力最弱,分别为0.098~1.006和0.009~0.048,且各茶园茶树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Pb.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园选址及茶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园 重金属 土壤 茶树 迁移富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春梅 唐茜
为开展崇州枇杷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工作,调查了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分布范围,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6种不同类型(依次编号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枇杷茶树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主要分布于N30044'01.55″~N30048'19.35″、E104003'32.16″~E103028'22.42″、海拔507~1106 m的自然群落中,种群内变异类型较多,遗传背景复杂,资源丰富。表现出树体高大直立、叶大具稀钝齿、叶片革质、花大、果壳硬厚等典型野生性状,不同类型间植物学特征差异显著。综合树型、叶尖、子房茸毛的有无...
关键词:
崇州枇杷茶 野生茶树 性状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会兵 汪云刚 唐一春 宋维希 李友勇 季鹏章 黄兴奇
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理茶种主要存在于滇西和滇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分布点有44个。导致大理茶严重被毁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开垦、过度放牧、砍伐采摘等。据此提出了对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
大理茶 种质资源 现状调查 保护对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舒丽 陈强 曾树 刘定辉
本文在前期试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讨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YW-2液体深层培养的优化条件及其子实体氨基酸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液体发酵试验,初步获得最佳液体配方为马铃薯麸皮培养液,进而采用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培养基配方为:A1B2C2D3,即为马铃薯15g/0.1L,蔗糖2g/0.1L,KH2PO40.2g/0.1L,豆芽与麸皮汁比3:2;在玉米粒培养基中接入固体原种与液体原种,液体原种转接后更能促进菌丝快速生长;通过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该株野生茶树菇含有9种非必需氨基酸和7种必需氨基酸成分,营养价值丰富。
关键词:
茶树菇 液体发酵 菌丝体 氨基酸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朝霞 李健 王清印 何玉英 刘萍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反映在选育对虾的腹节1及腹节总长度增加,但头胸甲及腹节1的宽度降低。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18.14%,主成分2为15.09%,主成分3为11.09%,主成分4为9.53%,累积贡献率为53.85%。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在横向体型因子方面差异最明显,结果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判别分析显示,2个对虾群...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形态特征 多元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德华 彭正云 肖海军 张丽霞 向勤锃 徐仲溪
为探明茶树遗传变异和特异资源的遗传特性,对2003年发现的特异茶树“刷状芽”茶树进行了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该茶树属中小种类型,枝条顶端萌生多个连体芽,连体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中的小芽又不断分化小芽,形成状似“扫帚”的芽.该茶树萌发早,全年无明显的休眠期,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
茶树 遗传变异 植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宇 刘声传 梁远发 王家伦 刘红梅 魏杰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在相同氟(F)背景值下对F的吸收积累特征,为选育低F茶树品种提供参考,选取同一茶园测定了黔湄502等13个茶树品种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以及各品种的侧根、老叶、嫩叶(一芽2叶)的F含量及其转移系数,并进行了老嫩叶的F含量与其叶长、叶宽、叶面积的相关性以及茶树品种嫩叶的F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生境下13个茶树品种体内的F含量分布次序为老叶(2142.26~5090.83 mg/kg)>嫩叶(64.44~193.10 mg/kg)>侧根(29.77~145.56 mg/kg);老叶、嫩叶的F转移系数分别为24.00~96.83、0.86~3.53,品种间差异显著;嫩叶对F的吸收...
关键词:
氟 茶树品种 吸收累积 低氟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牛素贞 宋勤飞 樊卫国
为有效保护贵州野生茶树、发掘和利用特异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对贵州省37个典型野生茶树立地土壤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贵州省野生茶树立地土壤质地类型主要有黄砂土、黄泥土、黄砂泥土、黄扁砂土、紫砂土等五种类型,其中黄泥土占45.95%、黄砂泥土占29.73%;立地土壤pH值在4.50~5.50的占40.54%;从土壤肥力指标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丰富,全磷、速效磷含量偏低,速效钾亏缺。土壤养分状况分布不均,各地区野生茶树立地土壤各种养分含量变化幅度大。
关键词:
野生茶树 立地土壤养分 贵州缺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