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86)
- 2023(8524)
- 2022(7260)
- 2021(6516)
- 2020(5096)
- 2019(11520)
- 2018(11336)
- 2017(20496)
- 2016(11502)
- 2015(12857)
- 2014(12878)
- 2013(12767)
- 2012(12416)
- 2011(11569)
- 2010(11759)
- 2009(10501)
- 2008(10312)
- 2007(9178)
- 2006(8508)
- 2005(7941)
- 学科
- 济(51477)
- 经济(51435)
- 业(24120)
- 管理(23095)
- 地方(23035)
- 中国(17745)
- 农(17308)
- 企(15585)
- 企业(15585)
- 学(14705)
- 业经(12376)
- 方法(12327)
- 地方经济(12311)
- 农业(12222)
- 数学(10369)
- 数学方法(10269)
- 环境(10253)
- 发(10249)
- 融(9364)
- 金融(9363)
- 贸(8824)
- 贸易(8811)
- 银(8704)
- 银行(8665)
- 行(8560)
- 易(8375)
- 制(8155)
- 财(7697)
- 和(7438)
- 技术(7370)
- 机构
- 学院(165935)
- 大学(160561)
- 研究(72693)
- 济(61544)
- 经济(60075)
- 中国(53348)
- 管理(52289)
- 科学(50749)
- 理学(43187)
- 理学院(42390)
- 农(41415)
- 管理学(41396)
- 管理学院(41093)
- 所(40920)
- 京(37994)
- 研究所(37703)
- 江(32673)
- 农业(32629)
- 中心(31693)
- 业大(30669)
- 省(28205)
- 财(27439)
- 院(26857)
- 范(26092)
- 师范(25732)
- 科学院(24522)
- 北京(24069)
- 州(23126)
- 研究院(20703)
- 师范大学(20642)
- 基金
- 项目(113558)
- 科学(87050)
- 基金(77888)
- 研究(77261)
- 家(72890)
- 国家(72276)
- 科学基金(58019)
- 省(48264)
- 社会(45920)
- 社会科(43303)
- 社会科学(43293)
- 基金项目(41853)
- 划(40960)
- 自然(39686)
- 自然科(38548)
- 自然科学(38536)
- 自然科学基金(37749)
- 教育(33024)
- 发(32428)
- 资助(31031)
- 编号(30545)
- 重点(28270)
- 计划(24603)
- 发展(24561)
- 课题(24169)
- 展(24144)
- 成果(24063)
- 科技(23911)
- 创(22877)
- 部(22650)
共检索到270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汉 熊东红 张宝军 郭敏 杨丹 张素 校亮 方海东
【目的】为了研究干热河谷冲沟不同部位(集水区、沟头和沟床)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基于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长期监测,分析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10100 cm)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冲沟不同部位土壤平均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可划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2-6月)、土壤水分积累期(7-10月)和土壤水分消退期(11-12月)等3个变化阶段;冲沟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年内变化特征不同,其中集水区20、30和40 cm土层,土壤水分年内分配差异不明显,其他部位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均表现明显的干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动态变化规律 冲沟 干热河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敏 熊东红 张宝军 张素 杨丹 徐丽 陈廷明
本研究通过对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冲沟集水区、沟头和沟床的考察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冲沟不同部位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冲沟不同部位土壤容重差异显著,其大小表现为:集水区>沟床>沟头,分别为1.71,1.58,1.45 g/cm3,且集水区、沟头和沟床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各部位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表现为:沟头>沟床>集水区,且其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3土壤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在试验土层中均表现为:沟头>沟床>集水区,土壤饱和蓄水量则是:集水区>沟床>沟头;冲沟不同部位的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贵迁 赵洋毅 王克勤 段旭 李志成
【目的】为探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优先流影响下的土壤可蚀性差异规律,揭示冲沟发育区土、水相互作用机理,为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干热河谷典型冲沟发育区选择完整冲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染色示踪、土壤抗冲抗蚀及土壤理化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土壤优先流、土壤可蚀性指标及其相关关系,明晰集水区、沟壁、沟床、沟底完整冲沟系统土壤优先流特征,探究优先流和土壤可蚀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干热河谷冲沟优先流类型以“大孔隙流”为主,伴随“指流”和“漏斗流”,优先流百分数呈集水区>沟壁>沟床>沟底,说明冲沟上游优先流发育程度高于下游。冲沟内优先流区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基质流区,机械组成黏粒、粉粒、砂粒配比优先流区优于基质流区,土壤密度优先流区低于基质流区。冲沟内优先流区土壤抗冲系数小于基质流区,表明优先流会使土壤稳定性降低,抗蚀指数呈优先流区大于基质流区,说明土壤水分溶质运移会使局部土壤抗蚀性提高。冲沟系统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优先流百分数、优先流区染色面积比、最大染色深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以上3个因子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主要因子。【结论】优先流发育程度高的土层中优先流区K值总是大于基质流区,在优先流发育不足土层中则相反,优先流发育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土壤可蚀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成敏 何毓蓉 张丹 朱红业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 ,存在以土壤退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荒漠化和水资源匮乏这两大生态环境问题。试比较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在土壤水分及特性方面产生的差异 ,研究土壤水分特性对土壤退化的作用机理。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 (云南省 )不同退化程度的燥红土水分特性的对比研究 ,发现退化土壤 PWP(凋萎湿度 )增加 ,而 FC(田间持水量 )和 BCM(毛管联系断裂含水量 )降低 ,使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水范围变窄 ;退化土壤的入渗速率减小 ,渗透性减弱 ,在降雨入渗 90 min后 ,未退化燥红土的入渗速率降低 5 4 % ,而退化的燥红变性土却下降了 94 %。因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和蒸发速度加快 ,导致土...
关键词:
元谋干热河谷 土壤退化 土壤水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岳学文 潘志贤 史亮涛 钱坤建 王春雪 闫帮国 纪中华
为了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常见的2个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分别在2个群落的0~20 cm(表层)和20~40 cm(深层)取样,分析了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结果表明:全氮、全钾、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在2个群落内存在着显著差异,全磷和全钾随深度的变化不显著。在坡柳群落内,水解氮和速效钾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在剑麻地内,水解氮和速效钾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深度对坡柳的速效磷变化影响不显著,但对剑麻的速效磷变化却十分明显。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养分 Pearson指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勇 熊东红 校亮 吴汉 张素 苏正安 董一帆
【目的】对元谋干热河谷冲沟侵蚀活跃区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了干热河谷区3条发育相当的典型冲沟土壤理化性质,采取模糊数学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冲沟不同部位土壤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值。【结果】(1)冲沟侵蚀增加了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差异,使土壤紧实化,造成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加剧土壤有效性氮素和磷素损失,导致各土壤养分不同程度的贫瘠化。(2)冲沟侵蚀加剧了土壤退化程度,土壤质量指数(SQI)表现为:沟床(0.406)>集水区(0.357)>沟头(0.289)>沟岸(0.252),其中以沟岸和沟头土壤退化程度最高。(3)冲沟侵蚀引起制约土壤质量的因素由土壤化学性质转变为土壤物理性质,但冲沟土壤质量尚未退化到最低水平,适宜进行生态治理。【结论】冲沟生态治理中应抓住冲沟各部位土壤质量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因地制宜、综合防治,这对进一步研究该区土壤退化过程及制定冲沟生态治理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斌艳 熊东红 李小英 刘琳 张宝军 唐永发 史亮涛
【目的】探究平沟建园工程实施不同年限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方法】本研究选取了4个相邻的不同年限(0.5、5、10、15年)平沟建园典型样地及1个自然荒沟坡面对照样地(CK),对0 ~ 60 cm土层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持、蓄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平沟建园工程实施后各土层容重较对照均显著提高,实施后期(10、15年)40 ~ 60 cm土层容重增加更为显著,且该土层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较对照显著降低;随实施年限增加容重呈增加趋势,孔隙度呈减小趋势,且容重5 ~ 10年内急剧增加后趋于稳定,孔隙度则在10年后急剧减小。饱和导水率在工程实施前期(0.5、5年)呈增加趋势,后期则呈减小趋势,且其40 ~ 60 cm土层下降趋势更显著;随年限增加饱和导水率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实施5 年样地达最大值。工程实施前期仅0 ~ 40 cm土层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较对照呈减小趋势,后期则各土层均一致减小,且后期40 ~ 60 cm土层上述指标下降趋势更显著;上述指标均随年限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建园伊始持、蓄水量缓慢上升,实施5年达最大值后逐渐下降。【结论】不同年限平沟建园工程的实施对0 ~ 60 cm土层水分物理性质均有一定影响,且对10、15年样地40 ~ 60 cm土层影响更为显著,开发10年后土壤结构明显变差,土壤质量有退化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综合评估平沟建园工程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也能为后续平沟建园地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阮长明 唐国勇 杜寿康 张春华 欧朝蓉 罗孔 田瑞杰 王猛 孙永玉
【目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长发育差,探明该区域内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海拔800~2000 m内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土壤采集和室内分析,对该区域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下,上、中、下游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金沙江干热河谷环境因子恶劣,导致土壤C/N、C/P、N/P值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下,上、中、下游的土壤脲酶、β-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的土壤碳、氮、磷元素含量与土壤脲酶、β-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关系,两者相互联系能更客观地反映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质量及变化特征。【结论】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800~2000 m海拔内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海拔越高土壤碳、氮、磷元素含量和酶活性越高。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海拔 土壤 化学计量 酶活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阮长明 唐国勇 孙永玉 王猛 张春华 罗孔
【目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长发育差,探明该区域内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21年1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47个样地进行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比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含量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叶片C、N、P元素含量均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2)植物叶片C/N、C/P表现为稀树灌草丛>人工林>天然林,植物叶片N/P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3)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被生长发育均受N、P元素限制,其中稀树灌草丛受N、P元素限制最大,天然林受N、P元素限制最小。【结论】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C、N、P元素含量均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其中稀树灌草丛植被-土壤C、N、P元素含量最低,植被生长发育受N、P元素限制最大,人工林植被-土壤C、N、P元素含量有效提高,植被生长发育受N、P元素限制逐渐减小。人工造林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治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通过提高土壤水分、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等条件可以有效改善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段爱国 张建国 张俊佩 王军辉
2005年和2006年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选择不同季节的典型晴天测定了18个试验树种的叶水势,结果表明:(1)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叶水势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曲线均有一个明显的高峰,绝大多数呈单峰状分布,高峰值大多数出现在下午14:00;干热生境中的树种具有丰富的叶水势多样性。(2)元谋干热河谷主要树种的叶水势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所有树种均表现为3月份叶水势大于5月份叶水势以及5月份叶水势小于10月份水势,5月干热胁迫的加深加剧了树种间水势的进一步分化,而雨季后干热胁迫的解除能降低分化的程度;各树种叶水势日变化在干热的5月份变动幅度最小。(3)各树种叶水势与温度、湿度及光照强度分别呈负、...
关键词:
金沙江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 水势 时空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昆 陈玉德
通过1992年3月~1994年5月对赤桉一山毛豆人工幼林地的观测,在雨季降水平均481mm,比多年平均值少17%的条件下,林木未出现萎蔫和死亡,全年土壤平均含水量在11%以上,在最干的3~5月份,土壤水分也能满足林木存活;水分输入后被林冠截留部分约占总降水量的10%,地表流失量仅占3%左右,大部分水分渗入土壤。在无任何地下水补给,天然降水作为唯一水分来源的情况下,干热河谷地区的营林和植被恢复应采取以获取最大的水分输入为主的整地、造林措施。
关键词:
干热河谷,人工林,水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鑫 戴福初 陈剑
遥感技术能快速全面、高性价比地获取地表信息,可以从宏观上对区域性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形成对区域性地质灾害分布、规模的定量认识,因此遥感技术已经在国外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金沙江德钦段河谷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遥感技术在该地区的环境地质调查的应用研究,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工程建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利用3种星载光学遥感影像对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目视解译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自然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地质灾害解译产生的影响,其次就本地区的环境地质遥感数据的选择与处理进行了说明,然后配合图片详细分析了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堆积、泥石流沟和倾倒变形)的解译特征...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晓清 高捍东 曹小军 李荣伟 王准 王晓玲
在四川省会东县可河乡,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希蒙得木Simmondsia chinensis2个种源4年生人工林的光合特性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希蒙得木的二氧化碳补偿点为56~62μmol.mol-1,羧化效率0.081 4~0.094 6,暗呼吸速率1.15~1.18μmol.m-2.s-1,光补偿点31~35μmol.m-2.s-1,光饱和点1 308~1 592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0.033~0.037,属典型阳性的C3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光能利用效率平均5.641~5.999 mmol.mol-1,水分利用效率1.0 mmol.mol-...
关键词:
植物学 希蒙得木 光合特性 干热河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理 王章文 殷庆元 黄成敏
【目的】以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实验区不同修筑年限、种植不同作物的梯田与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益,筛选和提炼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梯田农业生态利用模式。【方法】分析新修梯田、老梯田和坡耕地的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土壤养分元素等指标,结合微型径流小区观测。【结果】坡耕地改为梯田之后,尽管梯田减流与减沙效果明显,可达30%以上,但因人为扰动以及梯田修筑过程技术不规范等,导致新修梯田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坡耕地土壤无显著差异,甚至个别指标有所下降。而较于新修梯田和坡耕地,10年以上老梯田土壤容重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水解氮等含量显著上升,土壤结构体数量增加。【结论】坡改梯在长期实行后,其在固土保水、提高土壤质量等效益会十分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吉跃 贾利强 郎南军 陈少瑜 吴丽圆
为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抗旱的生理生化特征 ,对干热河谷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在 2 0 0 2年 5月初 ,利用LI 6 40 0便携式光合仪和植物效能仪等测定系统 ,研究了云南省元谋盆地干旱季节在不同水分和光强处理下坡柳 (Dodonaeaviscosa)的光合及水分等生理参数的日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浇水、遮荫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平稳 ;不浇水处理、浇水处理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 ,13:0 0时净光合速率出现最低值 .光抑制是造成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遮荫处理的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 ,在 11:0 0净光合速率出现最高值 .造成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既有气孔限制...
关键词:
坡柳 水分胁迫 水分利用效率 光合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