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93)
2023(4697)
2022(4333)
2021(3993)
2020(3678)
2019(8739)
2018(8672)
2017(17026)
2016(9605)
2015(11086)
2014(11455)
2013(11656)
2012(11077)
2011(10066)
2010(10244)
2009(9698)
2008(9840)
2007(9090)
2006(7652)
2005(6905)
作者
(29466)
(25090)
(24703)
(23873)
(15660)
(12105)
(11489)
(9831)
(9256)
(8902)
(8388)
(8220)
(8097)
(7831)
(7824)
(7778)
(7759)
(7288)
(7139)
(7134)
(6337)
(6093)
(6069)
(5724)
(5680)
(5583)
(5580)
(5517)
(5142)
(5040)
学科
(42933)
经济(42895)
(25373)
管理(24784)
方法(22584)
数学(20410)
数学方法(20258)
(19425)
企业(19425)
(12594)
(10843)
中国(9919)
(9447)
地方(9292)
(8412)
贸易(8412)
农业(8225)
(8152)
业经(7688)
(7412)
(6604)
财务(6591)
财务管理(6570)
(6568)
企业财务(6173)
(5987)
银行(5967)
(5718)
金融(5716)
(5631)
机构
大学(144765)
学院(144062)
(59417)
经济(58090)
管理(53904)
研究(48342)
理学(46293)
理学院(45728)
管理学(44919)
管理学院(44644)
中国(36009)
科学(31263)
(30124)
(28333)
(26985)
(25902)
研究所(23646)
业大(23576)
中心(22836)
农业(22779)
(21714)
财经(21511)
(19357)
(19144)
北京(18995)
师范(18948)
经济学(18699)
(17533)
经济学院(17119)
(16566)
基金
项目(93379)
科学(71848)
研究(66823)
基金(66351)
(57866)
国家(57388)
科学基金(47899)
社会(40899)
社会科(38652)
社会科学(38633)
(37725)
基金项目(35757)
(31344)
自然(31308)
教育(31138)
自然科(30529)
自然科学(30515)
自然科学基金(29968)
编号(27898)
资助(27663)
成果(23132)
重点(21236)
(20967)
(20187)
课题(19067)
(18781)
科研(18321)
计划(17770)
教育部(17589)
创新(17583)
期刊
(63707)
经济(63707)
研究(39664)
中国(26074)
(25433)
学报(25246)
(21985)
科学(21582)
大学(18287)
学学(17257)
农业(17001)
管理(16679)
教育(13441)
技术(12356)
(11939)
金融(11939)
财经(10773)
业经(10475)
经济研究(9896)
(9575)
问题(9329)
(9169)
(8146)
技术经济(7859)
理论(7649)
统计(7339)
图书(7235)
(7178)
商业(7026)
实践(7007)
共检索到208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福燕  延保全  
金室南渡以后,与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南渡诗人在诗学视阈之下对陶渊明的高洁人格给予评价;对陶诗的现实精神进行审视;此外,南渡诗人对陶诗的美学品质亦大为推崇和效仿。这种异代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既体现出接受史上的普遍性,又表现出了特定文化建构和时代背景下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帅  
陶渊明对于咏史诗主题、思想、体式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首先,陶渊明结合自身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咏史诗中大量歌咏"隐士"和"贫士",为后世树立了写作典范。其次,通过咏史诗的创作,挖掘和拓展了士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推动了由"立功"向"立名"的转变。最后,他完善了咏史组诗的篇法和章法结构,为后世的咏史组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蔡丹君  
"独山莫本"《陶渊明集》是贵州独山人氏、清代藏书家莫友芝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根据"旌德李氏翻宋本"(即李文韩刻本)翻刻的一种陶集。此种陶集在清末以后流传甚广,在汲古阁旧藏十卷本《陶渊明集》公开之前,甚至被一些研究者当作宋本陶集来参考。本文通过辨析,发现李文韩刻本是以汲古阁旧藏十卷本《陶渊明集》为底本的。不过,虽然在具体的文字内容上与汲古阁本大致相似,但其存在对编次的大量改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翠爱  
幼年便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陶渊明,早年有着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所以,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就成了他前半生的人生追求。但陶渊明发现要想享受门第和家族带来的荣誉和利益,就必须付出"心为形役"的代价。视官场为樊笼密网的陶渊明不愿屈从外物扭曲自我,毅然地返回田园。陶渊明爱惜名利而又看破名利、不喜贫穷而又安贫守拙的人生历程深深吸引并感化着宋代的词人。宋代词人们在词作中表现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厌倦,而且陶渊明安贫知足、守拙养真的思想使多数本不贫穷的词人抑制了物欲的膨胀,也使部分贫穷的词人因之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窦春蕾  
作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追求隐逸之志和真朴之趣的代表,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理性的思考、鲜活的感受、丰富的情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与自然同化的人生体悟,真切细致地表现了超然尘外、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王枰  
每一昼夜,这世上多少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每一晨昏,这天下几人看山气浮岚、古塞清秋?动人处,不止是山形树韵,不止是天际霞影。杳无人迹的深山,曾是淡泊名利者最正确的向往:拾山柴,煮涧水,以一瓢一箪安身,伏处岩穴,将心神交与茂林修竹、猿鸣鹤唳,不干扰天地之间自然生长的任何事物。不矜于智慧武力,默然与万物同列,获得身心畅快安逸,自是和谐之一途,然而人类力所能及之事甚多,若藏之过深,那与毁弃珠玉并无不同。莽莽丛林中,青山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源  
Edith Sitwell是20世纪英国重要的现代主义女诗人。她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深谙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深度摧毁。当时的文学界普遍存在悲观厌世情绪,而Edith Sitwell的作品,如《雨还在下》(Still Falls the Rain)和《祈祷》(Invocation)一反这种消极厌世情绪,乐观清新。以Edith Sitwell写于二战后期的《祈祷》这首诗为研究对象,从两个方面探析诗歌的积极乐观主义精神主题。首先,从该作品的拟题方面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体现乐观主题;其次,从该作品的内容方面分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霍晓楠  刘寅鹏  邓君  
[目的/意义]基于数字人文的视角,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QGIS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时空轨迹的可视化研究有助于探索贬谪诗人相关要素挖掘方法,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贬谪诗人提供新线索。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旭军  
文章介绍了女诗人安妮·玛瑟森《南丁格尔传》的一些内容,认为《南丁格尔传》为那束穿越时空的圣洁之光提供了丰润而深刻的诠释,使佛罗伦萨·南丁格尔这颗怜恤之心绽放出强大的能量和最为壮美的华彩,穿透人世深重的阴霾和黑暗,成为人类历史星空中一颗最可仰望的星辰,世人心目中永远的"怜血天使"。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新才  
刘国钧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诗人。文章通过对刘国钧先生现存诗作的钩沉,分析了先生的诗词创作手法,揭示出诗作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精神。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吴劲雄  
历代广东诗人传记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广东文史研究的必备资料。但是,由于馆藏分散、传记来源不确定、查找地太远、阅读有限制、没有索引可供检索等,造成研究者无法如愿地找到想用之书和读到想查之传。因此,把散布在全国各大图书馆、研究机构、博物馆、高等院校及私人藏家的资源全部汇集在一起,顺应时代需求进行全新的编排,并编制完善的姓名字号索引,以影印的保真方式出版,将给各地方、各领域、各专业人士的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海平  
钱陆灿是清代顺康年间著名文人,虞山诗派代表作家。其作品康熙年间曾有过刻印,今有《四库未收书辑刊》收录,但遗漏其所作诗文不少,现仅在其他已刊书籍收集到钱陆灿长篇歌行2首、短诗1首、残篇3个,提供给相关研究者,意在抛砖。
[期刊] 求索  [作者] 颜同林  
在1950年代共和国文学体制之下,诗人毛泽东设想在古典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计划具有不可替代的规约和实践品格。新诗走向民族化、大众化、歌谣化,从语言到思想层面均得到社会与诗人们的普遍认同与推行,新民歌运动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在"诗人毛泽东"影响下的新诗发展道路,是特殊时代与文化下的产物,呈现新诗道路曲折向前的内在规律,具有巨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杨芳芳   罗慧  
[目的/意义]立足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获取《全唐诗》中战争诗的相关数据,借助数字人文工具绘制《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网络图谱,旨在以可视化的方式清晰揭示《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关系,为人文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根据从《全唐诗》中筛选出的战争诗,从知识重组的角度出发,基于数字人文分析方法,获取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战争诗诗人的亲属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构建战争诗诗人社会网络,深入挖掘战争诗诗人之间的关系及网络特征。[结果/结论 ]对《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全局社会网络关系、核心群体及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学者进行战争诗诗人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传庆  
严修,近代著名教育家,人称"南开校父"。其教育活动广为人知,而诗歌创作一直被忽视,实则严修是近代天津诗歌代表人物,在近代诗坛享有一席之地。严修的诗歌创作高峰出现在晚年,其主持城南诗社时期的诗歌与域外纪游诗最为引人注意。作为清廷官员,严修在辛亥以后的创作,罕见遗民之思,而是充满了对国家与生民的忧虑,其诗歌反映了北洋乱世文人的特殊心态。严修的欧美纪游诗关注异邦进步文明,反思中华之落后,反映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就诗学旨趣而言,严修明显受到了桐城诗派及张之洞诗论的影响,并在实际创作中吸纳平实通俗之语,形成了自然活泼又不乏韵味的诗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