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0)
- 2023(1105)
- 2022(1044)
- 2021(969)
- 2020(905)
- 2019(1604)
- 2018(1632)
- 2017(2487)
- 2016(1624)
- 2015(1809)
- 2014(1549)
- 2013(1499)
- 2012(1491)
- 2011(1394)
- 2010(1457)
- 2009(1258)
- 2008(1241)
- 2007(1090)
- 2006(891)
- 2005(795)
- 学科
- 学(4150)
- 济(3283)
- 经济(3277)
- 害(1780)
- 管理(1764)
- 水产(1590)
- 虫(1585)
- 业(1565)
- 生物(1518)
- 虫害(1387)
- 动物(1299)
- 企(1279)
- 企业(1279)
- 病虫(1270)
- 病虫害(1270)
- 防(1235)
- 防治(1193)
- 治(1192)
- 及其(1168)
- 动物学(1127)
- 中国(1072)
- 微(994)
- 微生(980)
- 微生物(980)
- 生物学(954)
- 农(916)
- 方法(839)
- 教育(828)
- 病害(821)
- 财(794)
- 机构
- 大学(23775)
- 学院(22783)
- 农(11436)
- 研究(11350)
- 科学(10515)
- 农业(9445)
- 所(7442)
- 业大(7176)
- 中国(7153)
- 研究所(7134)
- 室(6363)
- 农业大学(6115)
- 实验(6110)
- 实验室(5953)
- 重点(5575)
- 业(5285)
- 济(5127)
- 京(5008)
- 省(4997)
- 经济(4949)
- 中心(4484)
- 技术(4322)
- 科学院(4212)
- 生物(4091)
- 院(3969)
- 江(3922)
- 部(3851)
- 管理(3534)
- 研究院(3466)
- 范(3409)
共检索到33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定宗 胡薛英 周诗其 李家奎 汪民权 杜有顺 余汉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金玉 刘单阳 蓝蔚青 赵勇 潘迎捷 孙晓红
为筛选出联合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天然产物。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肺炎克雷伯氏菌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和3种天然产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应用棋盘法分别测定花青素和咖啡酸与抗生素联用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抗菌活性,并通过生长曲线评估咖啡酸与抗生素联用的协同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氏菌对8种抗生素均耐药,抗生素的MIC值为16->512 μg/mL。花青素和咖啡酸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MIC值分别为25 μg/mL和1875 μg/mL,肉桂醛无抗菌作用,MIC>250 μg/mL。花青素与头孢他啶和克林霉素联用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2种抗生素的MIC值降低了4倍,咖啡酸与8种抗生素存在协同作用,抗生素的MIC值降低了8~>4096倍。抗生素与咖啡酸联用的协同抗菌效果优于其与花青素的组合,且咖啡酸与磺胺甲恶唑和氯霉素联合使用能持续抑菌至少24 h。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咖啡酸与抗生素联用对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显著协同抗菌作用,表明联合疗法是消减细菌耐药性的一种有效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位 王吴优 程建国 田青 罗燕
【目的】对1株疑似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及全基因测序分析,并对发现的新基因kp05372编码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对采自麝粪便的1株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序列进行测定;以小鼠感染试验和半数致死量(LD50)测试该病原菌的致病性;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病原菌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并对发现的新基因编码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RNA序列分析发现,分离菌株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命名为GPKP,其对小鼠致死的LD50为6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邓国成 罗霞 江小燕 刘礼辉 林明辉 彭勇鳌 廖国礼
从6尾患肠道胀气的病鳗腹水和肝脏病灶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致病菌EP4,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及ATB 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均符合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特性。以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EP4的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长约1 502 bp。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其与肺炎克雷伯氏菌[DQ444287]的同源性最高(98.9%)。人工感染证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致死率达70%),30种药物筛选结果显示,EP4对菌必治(头孢三嗪)、先锋V、头孢克洛、氧氟...
关键词:
鳗 肺炎克雷伯菌 16SrRNA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珍辉 陈可毅 李玉冰 杨久仙 向双云 于凤芝
观察了 38例雏鸡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发现其主要特征是各脏器出现亚急性浆液———纤维性炎症 ,有大量嗜异性白细胞浸润并形成化脓灶 ,局部组织水肿、坏死 ,同时淋巴细胞增生 .炎症迁延到慢性阶段时 ,脏器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发生机化 .重要病变为纤维素性化脓性气囊炎 ,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 ,脾肿大 ,肺肉芽肿结节 .
关键词:
雏鸡 实验性大肠杆菌病 病理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祥宇 杨文静 庞申雨 苑庆欣 潘顺圆 高东阳 宋军 王金涛
为探究噬菌体作为新型生物抗菌剂防控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和乳制品及其加工过程污染,以及对生物被膜清除的能力,以ATCC 700603为宿主菌从某牛场水样中分离得到1株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vB_KpnM-YP11,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特征;通过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宿主谱;通过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温度和pH稳定性测定噬菌体生物学特性;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基因组的结构特征、比较其进化关系;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噬菌体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效果;通过牛奶试验分析该噬菌体对牛奶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从牛场水样中分离获得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vB_KpnM-YP11,能形成清晰透亮噬菌斑,透射电镜观察vB_KpnM-YP11具有肌尾噬菌体的典型结构。2)测定噬菌体宿主谱,表明vB_KpnM-YP11能够裂解18/34株牛源肺炎克雷伯菌。3)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vB_KpnM-YP11最佳感染复数为0.1,vB_KpnM-YP11感染宿主菌潜伏期为30 min,爆发期为50~90 min,110 min后进入平台期,平均裂解量为69PFU/cell,在pH(3~11)和温度(4~60℃)范围内活性稳定。4)vB_KpnM-YP11基因组全长166 607 bp,GC含量为39.52%,注释结果显示共有276个ORF和15个tRNA,不含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5)vB_KpnM-YP11最佳感染复数为0.1时,具有显著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vB_KpnM-YP11效价为10~8 PFU/mL,10~9 PFU/mL能有效清除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在室温条件下,12 h内vB_KpnM-YP11使牛奶中细菌浓度下降98%。综上,本研究分离获得噬菌体vB_KpnM-YP11潜伏期短、裂解效率高,不仅能抑制和清除生物被膜,同时对牛奶中肺炎克雷伯菌也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具有作为肺炎克雷伯菌生物抗菌剂的应用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纯 吴丹丹 冯莉 田兴山 郭爱玲
【目的】由于草甘膦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一直是转基因作物研究的热点,其中草甘膦抗性功能新基因的挖掘是核心问题。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基因资源丰富,论文拟从广东地区农田土壤中筛选和鉴定出高抗草甘膦菌株,克隆其草甘膦靶标酶基因并进行抗性水平验证,以期获得高抗草甘膦新基因资源用于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方法】用含有浓度梯度草甘膦的选择培养基从备选土壤中筛选出具有高抗草甘膦特性的菌株;通过显微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对菌株种类进行鉴定;利用RT-PCR技术克隆该菌株的草甘膦靶标酶基因aroAS001,并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aroAS001...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劲晔 顾蓓蓓 卢炜 刘静
[目的]阐明雷帕霉素(Rapa)对大肠杆菌诱发的乳腺感染的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上寻找乳腺炎防控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原代培养大鼠乳腺上皮细胞,待细胞贴壁后,试验组采用100 nmol·L~(-1)的Rapa处理4 h后,细胞经感染比(MOI)为10的大肠杆菌处理2 h后用细胞刮刀刮取细胞,收集细胞上清液,用于Toll样受体4(TLR-4)及髓样分化因子(MyD88)蛋白、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及活性氧(ROS)释放检测。[结果]大肠杆菌刺激原代培养的乳腺上皮细胞后,TLR-4和MyD88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Rapa预处理可降低MyD88蛋白表达;同时,大肠杆菌刺激后,乳腺上皮细胞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及ROS的释放均显著升高。雷帕霉素能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显著降低ROS的释放量。[结论]Rapa抑制MyD88信号通路后可减轻大肠杆菌诱导的大鼠乳腺炎症反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景松 郭亚男 王健霖 王建东 张正刚 刘红燕 李继东
【目的】对宁夏某规模化绵羊场大肠杆菌和艾美耳球虫混合感染进行分离鉴定并对靶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固体培养基进行细菌病原分离,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寄生虫检测;采用大肠杆菌16S rRNA引物进行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序,使用DNA Star软件将分离菌株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标准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采用MEGA 7.0软件中的邻接法,依据16S rRNA序列构建分离株系统发育树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对靶器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中观察到金属光泽的黑色单一菌落,在血平板中有溶血环的灰色圆形单一菌落,染色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分离得到3株菌株;麦克马斯特法检测显示,粪便中有卵圆形,表面光滑的孢子化艾美尔球虫卵囊,其平均OPG为2200,属于轻度感染;对3株菌株16S rRNA扩增片段与阳性对照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大肠杆菌在同一分支;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肠组织黏膜层绒毛溶解坏死、黏膜上皮结构丢失;回肠固有层内有球虫虫体,呈嗜酸性圆形;空肠间质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腺腔有镰刀状球虫裂殖体;结肠局部黏膜有溃疡灶,并有大量弱嗜碱性短杆状物质沉积。【结论】结合病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分析表明,该例绵羊群腹泻是由大肠杆菌和艾美尔球虫共同感染所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兴 赵柯杰 于勇 潘子豪 马家乐 姚火春
[目的] 通过分析212株奶牛乳房炎源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的耐药特性和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情况,以了解该类致病菌对新型抗生素的耐药现状,防范其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的潜在威胁,为防控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分离株的细菌形态学观察、khe基因PCR检测和16S rRNA序列测定筛选并鉴定了肺炎克雷伯菌株,利用K-B琼脂平板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了肺炎克雷伯分离株的耐药性。[结果]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头孢吡肟占5.7% 、环丙沙星占4.7% 、头孢他啶占4.2% 、美罗培南占2.8%、厄他培南占0.5% 、亚胺培南和替加环素占0%。在替加环素中敏的菌株中均检测到ramR基因,但未发现tetX和ramA基因编码。在喹诺酮类抗生素耐受的菌株中,有2株检测到qnrA基因,6株检测到qnrB基因,23株检测到qnrS基因,未发现qnrD基因编码。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受的菌株中,SHV-1、SHV-11、SHV-34、SHV-76、SHV-171、TEM-1、CTX-M-3、CTX-M-14、CTX-M-15、CTX-M-27、CTX-M-55、CTX-M-244、ACT-6、ACT-31、DHA-1、CMY-174、CMY-81和LEN-5检出率分别是6.56%、9.84%、1.64%、3.28%、1.64%、27.87%、8.2%、1.64%、3.28%、1.64%、9.84%、4.92%、3.28%、1.64%、9.84%、1.64%、1.64%和1.64%,未检测到上述耐药基因的突变体。[结论]本试验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新型头孢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部分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甚至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该结果提示我们需防范新型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以免引起公共卫生安全危害的发生,对防控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提出了新要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保安 王亚宾 张红英 杨万刚 刘勤超 张义仁 马卫国
水溶性氟哌酸、非水溶性氟哌酸、氯霉素三种药物对雏鸡常见致病菌埃希氏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的临床药效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氟哌酸应用200ppm、100ppm、50ppm三个不同浓度对鸡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同时进行人工感染雏鸡的保护率分别为91.65%、88.35%、76.65%,与非水溶性氟哌酸相比,效果明显,差异显著;与推荐剂量氯霉素相比,剂量小,效果好;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关键词:
水溶性氟哌酸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索朗斯珠 曾群辉 查果 刘慧文 夏业才
从自然病死的西藏牦牛的心、肝、脾、肾、淋巴结与血液病料中分离到128株疑似大肠杆菌,鉴定结果表明,有32株为大肠埃希氏菌,其中的10株菌有致病性;在这10株中3株毒力较强,为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致病率达90%以上,其余7株中等毒力,致病率达50%。首次鉴定出牦牛大肠杆菌血清型有18种:O142,O148,O158,O26,O43,O159,O39,O108,O91,O21,O14,O13,O36,O88,O24,O18,O68和O25。3株毒力较强菌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1号菌株为O148,O142,O158混合型;2号菌株为O26,O148,O142,O158混合型;30号菌株为O26,O...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韬
通过定点突变生成的方法,分别构建了全长artemincDNA和2个C末端缺失突变体Ar-CΔ19和Ar-CΔ35,以及2个单点替代突变体Ar-C22和Ar-C61,并在大肠杆菌BL21PRO中得到表达,重组蛋白的表达水平约占细胞总蛋白的2%~3%.电镜检测结果表明,重组artemin寡聚体呈规则的花环状,直径为18nm左右,大于铁蛋白重链的寡聚体(12nm)和来自于休眠卵的artemin寡聚体(16nm),2个C末端的缺失突变对artemin的寡聚化没有明显影响,而单点替代突变Ar-C22对寡聚化影响较小,Ar-C61则完全不能寡聚化,说明Cys61对于维持artemin的空间构象有着重要的作...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金燕 王作春 徐嘉泉 田晓清 杨丽雯 俞晶 邵欧文 杨桥 张晓玲 杨希
为探究罗伊氏菌素对大肠杆菌抗菌活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产罗伊氏菌素罗伊氏乳杆菌ATCC 55730的摇瓶发酵及甘油诱导制备获得罗伊氏菌素,比较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并分析了其对8种标准病原菌的抗菌效果。利用大肠杆菌K-12全基因敲除文库Keio系统,对其抗菌活性功能基因进行了筛选,并探讨了其抗菌活性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菌株ATCC 55730经甘油诱导及发酵制备所罗伊氏菌素的浓度为26.13 mmol·L-1,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0 °C、25 °C及37 °C)均表现出良好的产物稳定性。罗伊氏菌素对5种亚型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LT2、白色念珠菌及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2~1.83、1.12、1.67及0.79 mmol·L-1。从Keio系统中筛选获得了60个罗伊氏菌素抗性基因及69个敏感基因,其中两个关联核心基因cyaA及yheS分别与细胞膜通道蛋白及药物外排泵形成有关。由此推测,上述两个通路可能是罗伊氏菌素抗菌活性的关键分子作用靶点。本研究为揭示罗伊氏菌素的抗菌机制并推动其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旭荣 田小艳 杨增岐 祝卫国 王建华 杨泽晓 谢俊良
应用RT-PCR、PCR和细菌分离等方法,对陕西某规模化养猪场发生的仔猪渐进性消瘦、呼吸困难和母猪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2型猪圆环病毒(PCV2)感染相当严重,从出现胸肺粘连的病猪实质脏器中可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未分离到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该猪场此次疫情主要是由于猪PRRSV、PCV2、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四重混合感染而引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