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20)
2023(11855)
2022(9899)
2021(8973)
2020(7916)
2019(18078)
2018(17562)
2017(34363)
2016(18594)
2015(21117)
2014(21194)
2013(21035)
2012(19684)
2011(17736)
2010(18210)
2009(17865)
2008(17325)
2007(15903)
2006(13813)
2005(12932)
作者
(53597)
(44737)
(44687)
(42897)
(28383)
(21459)
(20697)
(17313)
(17019)
(15966)
(15257)
(15116)
(14255)
(14218)
(14133)
(14114)
(13432)
(13171)
(13171)
(12802)
(11120)
(10975)
(10904)
(10250)
(10192)
(10118)
(9976)
(9940)
(8991)
(8810)
学科
(76269)
经济(76160)
管理(57747)
(57418)
(46754)
企业(46754)
方法(35069)
数学(31168)
数学方法(30896)
(29101)
金融(29097)
(28120)
银行(28095)
中国(27294)
(27004)
(26370)
(23640)
(20383)
(17313)
财务(17275)
财务管理(17231)
业经(16931)
企业财务(16417)
地方(15509)
(14452)
贸易(14442)
(14419)
(14099)
(14022)
农业(13401)
机构
大学(269362)
学院(268108)
(115921)
经济(113375)
管理(101602)
研究(88324)
理学(86068)
理学院(85155)
管理学(83765)
管理学院(83255)
中国(78037)
(60558)
(55713)
科学(50704)
财经(46914)
(44430)
中心(43728)
(43358)
(42406)
(41478)
研究所(39743)
经济学(37645)
业大(37129)
北京(35302)
财经大学(34947)
经济学院(34202)
农业(33967)
(33196)
(32006)
师范(31690)
基金
项目(170704)
科学(134505)
研究(125944)
基金(125305)
(107408)
国家(106515)
科学基金(91711)
社会(81482)
社会科(77309)
社会科学(77286)
(66249)
基金项目(66001)
教育(57946)
自然(57789)
自然科(56447)
自然科学(56430)
自然科学基金(55442)
(55290)
资助(51827)
编号(51000)
成果(42514)
(39048)
重点(38530)
(36388)
(35924)
(35693)
课题(35144)
教育部(33998)
国家社会(33959)
创新(33561)
期刊
(126403)
经济(126403)
研究(84824)
中国(54649)
(49365)
(46265)
金融(46265)
(39512)
学报(38925)
管理(36450)
科学(35656)
大学(30153)
学学(28643)
农业(24871)
财经(24130)
教育(23607)
技术(21820)
(20466)
经济研究(20314)
业经(18848)
问题(16683)
理论(14920)
(13639)
实践(13375)
(13375)
技术经济(13364)
财会(13139)
(12962)
统计(12929)
(12579)
共检索到413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宫晓琳  杨淑振  
本文利用未定权益分析方法(CCA),基于我国2000~2008年系统性宏观金融存量数据,深入探讨了宏观金融风险的演变速度与机制。在明晰了主要风险因子及其波动原因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量化分析并直观演示了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层面宏观金融风险积增的非线性速度和轨迹;进而研究了同样具有危害性的部门间非线性风险传染机制和速度。论文旨在为增强宏观金融审慎监管的可操作性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宫晓琳  
本文分步骤、分层次的解析了系统性/金融危机酝酿及演化过程中,宏观金融风险在各类因素推动下加速增高的具体机制——风险联动综合传染机制。同时利用我国2000—2008年系统性宏观金融数据实证分析了风险传染的现实状况和不同实现机制。文章旨在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分析:宏观经济/金融脆弱性的演变机制及局部性负面冲击升级演变为系统性危机的轨迹和速度。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姚春序  
金融资产风险的这种传染性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金融企业破产的经济影响不同于普通企业,普通企业的破产虽然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而扩展,但其次级效应是逐渐递减的。但是金融体系内的各个金融企业是以信用相互连接的,如果一家金融企业发生困难,就会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其影响是随着每一轮而增强,少数金融机构的问题会迅速蔓延,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另一个是信心问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涤龙  李正辉  
运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理论 ,分析了宏观金融风险主体——中央银行和公众之间的博弈行为 ,论述了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通货膨胀及金融稳定的关系 ,从而提出了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应对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吴莉昀  范洋  张龙  
本文改进了汇率进入政策规则的方式,并以时变概率的马尔科夫链对模型参数进行约束,提出一种以汇率为中介“锚”的非线性政策规则,证明了其良好的经济稳定作用。研究发现:(1)汇率变动的非线性特征和非线性传递证明其适宜作为政策“锚”。汇率渠道的状态一下汇率波动较大,政策平滑性较差,汇率对通货膨胀和产出具有螺旋性增强作用;状态二下汇率较平稳,政策平滑性较强,汇率对产出和通货膨胀具有动态调节和稳定作用。(2)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不但可以直接调控宏观经济最终目标以及稳定汇率这一中介目标,而且可以引导经济系统转向汇率对通货膨胀和产出具有动态稳定作用的状态。(3)2015年“811”汇改以来,我国进入了汇率渠道具有经济稳定器作用的状态,说明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有效应对了外部经济不确定性。文章建议中央银行采取以降息降准为主要工具、结合紧缩窗口指导和降低外汇储备为辅要工具的稳健型货币政策组合操作,以应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波动。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许宁   宇超逸  
金融双向开放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有必要评估双向证券投资的宏观金融风险。基于2000—2020年20个新兴经济体的季度数据,研究双向证券投资对宏观金融风险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外商证券投资(FPI)短期内提高新兴经济体宏观金融风险,长期则会降低宏观金融风险,对外证券投资(OPI)对本国宏观金融风险无论短期或长期均未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债权资本,股权资本的风险效应更强;与小规模相比,大规模FPI的风险效应更强;从经济体各部门来看,长短期风险效应适用于企业部门与政府部门,FPI能够抑制金融部门违约风险,家庭部门则并不敏感。机制分析发现,FPI短期内通过促进本国信贷规模扩张提高宏观金融风险,长期通过增强本国金融市场流动性降低宏观金融风险。研究结论可为新兴经济体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以及为中国高质量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沙文兵  钱圆圆  
基于TVP-VAR模型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汇率、利率机制是人民币国际化对国内宏观金融风险传导的重要渠道,特别是2015年之后,利率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宏观金融风险的中介作用较强。由于现阶段我国的资本与金融项目管制仍然较为严格,人民币国际化通过资本账户开放机制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程度有限。为有效减轻人民币国际化对国内宏观金融稳定的不利冲击,需进一步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化的利率调控和汇率形成机制;继续实行审慎、渐进的资本账户开放策略,推动国内金融市场深化发展;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推进以宏观金融稳定和风险防控为目标的监管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宫晓琳  
本文利用未定权益分析方法(CCA),在汇集、处理与整合编制多方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层面的风险财务报表,测度了2000—2008年我国的宏观金融风险,并直观展示和分析了该期间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风险敞口的动态演变情况。本文在我国特殊的数据背景下,基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探索了测度和监控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具体理论与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金全  徐宁  潘长春  
美国次贷危机过后,有关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对金融稳定调控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焦点。有鉴于此,本文采用MS-VAR模型,探究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间的非线性依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金融稳定区制亦或是金融脆弱区制内,贷款价值比和国内信贷/GDP的变化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形成显著的调节作用,表明二者均是有效的宏观审慎工具;然而需要指出,尽管二者都能够对金融稳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这意味着使用宏观审慎工具调控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将会面临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层面上的权衡取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超  张瑞雪  朱相宇  
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相互交织、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交互行为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通过构建金融压力指数和宏观经济风险指数,采用DCCA、MF-ADCCA、基于时间延迟的DCCA算法与TVP-VAR模型分析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之间交叉相关的、非对称的、方向性的、时变性的复杂交互行为,结果表明: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呈双向交叉影响作用关系;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大,且金融风险的累积会加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而金融风险的释放却不能及时带来经济的繁荣;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间具有显著的时变关联性,宏观经济风险对金融风险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有鑫  王祎帆  杨翰方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扩大,输入性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金融稳定概念引入传统的“三元悖论”进行机制分析,发现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实施有利于提升金融稳定性。本文系统梳理监管机构使用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详细探究作用机制,构建政策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跨境资本流动降低输入性金融风险,缓解外部风险对国内风险的传导。拓展研究表明,政策对于控制外汇市场输入性风险效果最好,股票和债券市场次之;仅针对外汇跨境流动的政策工具效果好于仅针对人民币以及同时针对外汇和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工具;数量型工具对控制股票和债券市场输入性风险效果更好,而价格型工具对外汇市场风险防范作用更强;政策对新兴经济体输入性风险的整体防控效果好于发达经济体;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可以强化风险防范作用。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本文提出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盛夏  
次贷危机后,美国持续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及宏观金融风险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本文结合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和或有权益分析方法(CCA)试图对其影响进行量化研究。模型引入宏观金融风险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选用2007~2010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说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不同部门风险冲击不一,对公共部门冲击的时滞较短,其金融脆弱性明显升高,对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冲击的时滞较长,短期影响大于长期影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孙焱林  夏禹  
本文基于现有文献梳理了金融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引入金融深化并建立了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作用结果随着金融深化的程度平滑地转变,而不是间断式突变;金融开放对金融风险的作用取决于金融深化程度,当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较低时,金融开放只会给金融体系带来更大的负担。只有当金融深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开放才能对金融稳定性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无论金融深化程度如何,前期与当期金融深化同等程度地提高时,总能降低金融风险。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义举  冯乾  
本文以破产风险Z值来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基于宏观审慎评估视角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因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抑制金融风险;由于存在显著非对称性,宏观审慎评估的效应差异显著存在,对于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