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
- 2023(4)
- 2021(2)
- 2020(5)
- 2019(12)
- 2018(11)
- 2017(17)
- 2016(15)
- 2015(10)
- 2014(14)
- 2013(13)
- 2012(20)
- 2011(13)
- 2010(9)
- 2009(7)
- 2008(18)
- 2007(16)
- 2006(12)
- 2005(7)
- 2004(7)
- 学科
- 学(39)
- 动物(26)
- 植(22)
- 植物(22)
- 物(22)
- 野生(22)
- 动物学(18)
- 和(16)
- 水产(16)
- 稻(13)
- 类(13)
- 菌(11)
- 其他(10)
- 生物(10)
- 用(10)
- 食(9)
- 食用(9)
- 树(8)
- 植物学(8)
- 菌类(8)
- 食用菌(8)
- 保护(7)
- 土壤(7)
- 壤(7)
- 微(7)
- 微生(7)
- 微生物(7)
- 木(7)
- 树木(7)
- 济(7)
- 机构
- 学院(199)
- 大学(166)
- 农(149)
- 科学(136)
- 研究(133)
- 农业(119)
- 所(107)
- 研究所(104)
- 业大(87)
- 业(81)
- 科学院(75)
- 中国(69)
- 省(64)
- 实验(62)
- 室(62)
- 林业(61)
- 农业大学(60)
- 实验室(60)
- 京(58)
- 重点(57)
- 技术(56)
- 农业科学(54)
- 北京(51)
- 生物(48)
- 中心(47)
- 家(45)
- 资源(42)
- 院(42)
- 国家(41)
- 科学研究(41)
共检索到2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杜萍 凃慧 蒋佳颖 崔宝凯 戴玉成
[目的]对野生食用菌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其进一步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一野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由新鲜子实体分离得到的纯菌株为Paxillus ammoniavirescens,其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pH为4.5。[结论]卷边网褶菌菌丝体液体培养的最佳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 g,蛋白胨2 g,KH_2PO_4 3.0 g,MgSO_4 4.5 g,水1 L。按此配方培养,可获得平均干质量为80 mg的菌丝体,明显高于其他配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黎倩 黄忠乾 李伟 李玉 何晓兰
本文对采自吉林省不同寄主植物的两株野生侧耳属菌株1和菌株2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这2个野生菌株均为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通过选取不同碳源、氮源以及P H对2株菌株进行培养,最终结果表明菌株1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蔗糖、硝酸钾、P H 6;菌株2菌丝的最适生长条件为蔗糖、硫酸铵、P H 7。
关键词:
肺形侧耳 内部转录间隔区 形态特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月廉 陈爱珠 郭荣发 谭树明 温美英
对洛巴伊口蘑(Tricholoma lobyense Heim)生物学特性做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适于洛巴伊口蘑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pH 6.5,最佳温度为30℃;在黑暗状态下更适于生长。最佳自然基质为棉籽壳,最适宜的料水比为1:1.40。
关键词:
洛巴伊口蘑 生物学特性 蘑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灿琴 韦仕岩 吴圣进 陈雪凤 蓝桃菊 吴小建
【目的】对5个野生云耳菌株TY041、TY071、TY081、TY026和YE1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野生云耳品种筛选的栽培试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当前主栽黑木耳品种916和HME2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温度、氮碳素营养、酸碱性、含水量等条件对各菌株的菌丝长速和长势的影响及其抗霉菌性能的表现。【结果】5个野生云耳菌株和对照品种的最佳氮、碳源分别为酵母膏和葡萄糖;最适合菌丝生长温度为30℃,但在偏低的温度条件下野生云耳菌株的生长优于黑木耳对照品种;最适含水量为65%~70%;最适酸碱度为pH 8~9; TY081、TY026抗青霉菌的性能最好,且优于对照。【结论】5个野生云耳菌株和广西当地主栽的黑木耳对照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均可作为广西本土云耳优良新品种的筛选材料。
关键词:
云耳 野生菌株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铁明 于晓英 彭尽晖 吕长平 向佐湘
为了引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 ,合理开发野生花卉资源 ,对野生重瓣大花萱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野生重瓣大花萱草植株高大 (87.5 cm) ,叶片宽大肥厚 ,花葶高而粗 ,单株花葶数多 (3.8~ 4 .2 ) ,花葶上花蕾数多 (15 .5~ 16 .2个 /花葶 ) ,花高度重瓣 (平均 18.2瓣 ) ,花大(花径达 16 .1cm) ,花色鲜艳 ,是值得推广的优良露地花卉品种 .施肥试验表明 ,野生重瓣大花萱草需肥量较大 ,生长期至开花前每株追施花之宝 0 .2 5 kg,每隔 15 d施 1次 ,共 4次 ,能显著促进野生重瓣...
关键词:
野生重瓣大花萱草 生物学特性 施肥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润唐 魏文娜
为了给湖南葡萄的品种改良提供可以利用的本地野生品种资源 ,对湖南省境内广泛分布的 3种野生葡萄资源毛葡萄、刺葡萄和华东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及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 ,毛葡萄、刺葡萄花粉形态和花粉表面特征相似 ,由此推断二者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华东葡萄的花粉形态和花粉粒表面特征与毛葡萄和刺葡萄差异较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曾茜 陈旭 杨雨 杨仁德 王晓敏
【目的】探明香菇黔香筛5号菌丝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添加物发酵对菌丝体中香菇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高活力菌种的制备及功能性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体和液体培养方式,以菌落直径和菌丝体干重作为主要考察指标,结合培养过程中菌丝的生长性状,研究香菇黔香筛5号菌丝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不同碳氮源、培养温度、初始pH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测定该菌株经添加皇竹草(H)和中药渣(Z)浸煮汁液体发酵后其香菇多糖(LNT)对DPPH、ABTS及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母种培养基的最佳碳氮源为葡萄糖和硫酸铵,最适培养温度25~30℃,初始pH 4.0~6.0;菌丝体生长液体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或蛋白胨,培养温度25℃,接种量3%(V/V),pH 6.0。ZLNT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具有显著清除作用,当浓度为5 mg/mL时,清除率分别达86.7%和73.5%;HLNT对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浓度为5 mg/mL时的清除率为75.5%。【结论】初步筛选出适宜于香菇黔香筛5号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及培养条件,该菌株表现出较好的副产物适料性,添加浸煮汁可促进发酵物抗氧化活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飞 马钦彦 刘兴良 王金锡 何大洪
木兰科植物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北半球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树种,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和南部。该文系统地研究了四川省野生木兰科植物的形态特性、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四川省野生木兰科植物资源丰富,有5属24种1变种,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山狭谷的东南部,以及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处于现代木兰科的分布、分化和起源中心的边缘;四川野生木兰科中,乔木树种23种,灌木2种;常绿成分13种,落叶成分12种;花色包括红色、淡红色、紫红色、紫色、黄色、淡黄色、黄绿色、白色和乳白色等,有些种类的花具有极浓烈香味;叶形奇异、果实独特、树形优美,乔木的干形好、材质优良、较速生。这些珍贵树种,将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靖 孙淑霞 陈栋 涂美艳 刘佳 江国良
【目的】本文比较分析了枇杷白肉突变体的突变型与野生型生物学特性和果实品质差异,为探讨枇杷白肉果实形成原因,以及进一步揭示枇杷果实品质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及生理生化测试,分析突变型与野生型的物候期、叶及果实品质差异。【结果】突变型与野生型的物候期十分接近,突变型的果实始熟期比野生型晚1周左右;突变型叶片长度、叶柄长度明显长于野生型,叶片厚度明显薄于野生型;突变型果实的单果重和果实纵横径均小于野生型,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分别比野生型高出9.2%和9.3%,总酸含量比野生型低21%;突
关键词:
枇杷 突变体 生物学特性 果实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烨 李贺 马跃 曹飞 豆玉娟 张志宏
【目的】比较‘幸香’草莓白肉突变体与野生型在生物学特性及果实品质上的差别,为探讨草莓白肉果实形成原因,以及进一步揭示草莓果实品质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幸香’草莓白肉突变体及野生型植株为试材,记录物候期,调查植株形态指标,测定光合特性,统计产量,测定糖含量、花色素苷含量、香气等果实品质相关指标,分析白肉突变体与野生型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结果】白肉突变体与野生型在物候期上相近;白肉突变体的叶片数显著低于野生型,而中间小叶的叶面积大于野生型,二者的单株总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相关指标差异不显著;在红熟期,白肉突变体果肉中花色素苷含量仅是野生型中的13.7%,而白肉突变体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高于野生...
关键词:
草莓 幸香 突变体 白肉 含糖量 香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海洋 苗红梅 张体德 魏利斌 李春 王慧丽 段迎辉 琚铭
【目的】探明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分析杂交后代遗传特征。【方法】以26个基因型(Sesamum indicum L.)与刚果野芝麻(Sesamum schinzianum Asch)和野芝1号(Sesamum radiatum Schum&Thonn)野生种为杂交亲本,借助胚培养技术获得种间杂交后代。采用SSR标记和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分析杂交种F1的遗传特性。【结果】通过胚培养技术获得2 430个种间杂交F1株系,对部分材料的检测表明杂种阳性率为95.83%。刚果野芝麻×栽培种的正反交杂交率分别为34.62%(A)和11.54%(C),野芝1号×栽培种的正反交杂交率分别为100%(...
关键词:
芝麻 种间杂交 鉴定 枯萎病抗性 遗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吉玲 王伟科 程俊文 陆娜 闫静 亢学平 袁卫东
【目的】对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探讨其培养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桑黄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野生桑黄菌株(编号SA-1)进行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对菌株SA-1和桑黄孔菌属的桑树桑黄、高山桑黄、锦带花桑黄、杨树桑黄、环区桑黄、小孔忍冬桑黄、暴马桑黄共8个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分析;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和pH开展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培养因子对桑黄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并运用L_9(3~4)正交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野生菌株SA-1鉴定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e sanghuang),但其与桑黄孔菌属中其他6个菌株的遗传距离较远。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桑树桑黄和菌株SA-1聚为一类(bootstrap=100%),其他6个菌株聚为另一类。单因素试验确定SA-1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7.5℃,最适pH为7.0,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KH_2PO_4;经正交试验得到最适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0 g/L,蛋白胨4 g/L,KH_2PO_4 1 g/L,培养温度30℃。【结论】确定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为桑树桑黄(S.sanghuang),并初步筛选出了该菌株的适宜培养条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永刚 刘宇 许峰 赵爽 黄仕海 王守现 耿小丽
为了对一株大型野生真菌进行分离及鉴定,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该野生菌的菌丝纯培养物,分别提取子实体及菌丝体的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进行ITS片段的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从菌丝体和子实体中菌扩增获得了750 bp左右的ITS片段,经序列测定表明,菌丝纯培养物来源于该子实体,比对结果表明,该真菌属于Agaricus属,GenBank登录号为JN90701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了该菌在属内的遗传地位。建立了野生大型真菌的鉴定方法,为该野生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蘑菇属 分离 鉴定 IT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郭勇 鲜灵
采自四川的一种蘑菇(AGCDH111),幼时为灰白色,成熟后浅棕色,担子上着生1个和2个孢子;ITS-PCR、ITS-RFLP、ITS4和ITS5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蘑菇的ITS-PCR和ITS-RFLP指纹图谱与双孢蘑菇As2796相同,与双孢蘑菇AS2796的ITS4&5序列同源性为99.09%,鉴定该蘑菇为双孢蘑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