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37)
- 2023(8783)
- 2022(8016)
- 2021(7608)
- 2020(6415)
- 2019(14914)
- 2018(15043)
- 2017(28888)
- 2016(16099)
- 2015(18005)
- 2014(17987)
- 2013(17755)
- 2012(16138)
- 2011(14443)
- 2010(14099)
- 2009(12723)
- 2008(12146)
- 2007(10254)
- 2006(8764)
- 2005(7330)
- 学科
- 济(58383)
- 经济(58319)
- 管理(43940)
- 业(41639)
- 企(35374)
- 企业(35374)
- 方法(29714)
- 数学(25653)
- 数学方法(25367)
- 学(16124)
- 农(15219)
- 财(14116)
- 中国(13946)
- 业经(13010)
- 地方(12020)
- 理论(10515)
- 和(10394)
- 农业(10116)
- 贸(10021)
- 贸易(10017)
- 技术(9738)
- 环境(9719)
- 易(9709)
- 务(9532)
- 财务(9475)
- 财务管理(9461)
- 制(9174)
- 企业财务(8979)
- 教育(8619)
- 划(8445)
- 机构
- 大学(223545)
- 学院(221855)
- 管理(89901)
- 济(79471)
- 理学(79150)
- 理学院(78226)
- 经济(77589)
- 管理学(76783)
- 管理学院(76421)
- 研究(73510)
- 中国(51295)
- 科学(50949)
- 京(47718)
- 农(41622)
- 业大(38969)
- 所(38036)
- 研究所(35436)
- 财(34445)
- 农业(33176)
- 中心(32426)
- 江(30483)
- 北京(29756)
- 范(28910)
- 财经(28657)
- 师范(28556)
- 院(26711)
- 经(26128)
- 州(25268)
- 技术(24953)
- 师范大学(23156)
- 基金
- 项目(162933)
- 科学(125969)
- 基金(116900)
- 研究(114673)
- 家(103560)
- 国家(102724)
- 科学基金(87142)
- 社会(68591)
- 省(64849)
- 社会科(64832)
- 社会科学(64814)
- 基金项目(63532)
- 自然(60117)
- 自然科(58653)
- 自然科学(58632)
- 自然科学基金(57547)
- 划(54937)
- 教育(52122)
- 资助(48119)
- 编号(46808)
- 成果(37233)
- 重点(36583)
- 部(34737)
- 发(34234)
- 创(34048)
- 课题(32018)
- 科研(31903)
- 计划(31737)
- 创新(31733)
- 大学(29822)
共检索到302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颖 陈晓鸣 周德群 赵丽芳 惠雅玲 王绍云
翘鳞肉齿菌是属于齿菌科的大型野生食用菌,调查表明,该菌多生长于海拔2000~3000m的松栎混交林或栎树林中地上,夏末秋初出菇。经在松针膏培养基和子实体浸液培养基上多次组织分离培养,获得白色纯化菌丝。菌丝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以在PDA和YM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日生长速率可达1.80cm/d和1.77cm/d。经在5~40℃和pH2~11的范围内菌丝培养试验证明,菌丝在20~25℃和pH3~7的条件下生长最好。翘鳞肉齿菌的担子孢子圆形,具大型疣突,人为条件下极难萌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远平 罗文娇 周平 王琼 郭华春
【目的】探究马铃薯茎叶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土壤理化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组R)与不还田(处理组NR)土壤理化指标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与处理CK相比,马铃薯茎叶还田提高了土壤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达42.36~141.53 mg/kg。马铃薯茎叶还田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第45、90 天时,还田处理土壤中12个细菌类群丰度显著提高,且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的种间互作关系主要发生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且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种间互作强度显著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Latescibacterota、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粘球菌门(Myxococcota)、Bdellovibrionota、髌骨菌门(Patescibacteria)、肠杆菌门(Entotheonellae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物种互作强度,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及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指标与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方燕 唐明 孙学广 屈庆秋
【目的】探讨不同气候条件下AM真菌资源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方法】以陕西宁陕、横山的刺槐和小叶杨为材料,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AM)真菌的种属分布,以及土壤因子与其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关系。【结果】(1)在宁陕、横山的刺槐和小叶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22种,分别隶属于球囊霉属(Glomus)、原囊霉属(Archaeospora)、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其中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属。宁陕、横山小叶杨和刺槐根际土壤中鉴定出的AM真菌种类数目分别为13,13和18,19...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颖 赵丽芳 陈晓鸣 周德群 王绍云 惠雅玲
翘鳞肉齿菌子实体营养成分、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翘鳞肉齿菌子实体含有丰富的粗蛋白和氨基酸,粗蛋白含量可达到255.5g/kg,所含的16种氨基酸总量为208.7g/kg,其中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达到88.6g/kg,占氨基酸总量的42.5%,子实体还含有多种矿质元素,说明翘鳞肉齿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翘鳞肉齿菌菌丝和发酵液的氨基酸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菌丝和发酵液的氨基酸含量也较高,分别为131.1g/kg和225.5mg/L,还含多种微量元素,并具有在人工条件下发酵培养菌丝,获得廉价蛋白质的价值。
关键词:
翘鳞肉齿菌,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常洪艳 王天野 黄梓源 白义晨 王呈玉 刘淑霞
为了解决北方低温地区秸秆难以降解的问题,应用秸秆降解菌剂对秸秆进行快速分解,起到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通过模拟秸秆还田的培养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秸秆降解菌在不同培养阶段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降解菌能够加快秸秆降解,尤其是施加混合菌剂的处理,在培养100 d时降解率达到了86%,明显高于无菌处理;同时,施入秸秆降解菌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培养末期,低温菌剂、常温菌剂和混合菌剂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是培养初期的1. 2,1. 3,1. 7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过氧化氢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各个处理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CK和无菌对照S;各个处理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pH值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均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因此,低温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降解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秸秆降解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曼 侯天钰 张应榕 王娟红 陈波浪
【目的】为了解不同磷肥施用量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连续6年不同磷添加的田间定位试验为背景,探讨土壤细菌群落与其理化性质的关系。【方法】试验共设5个处理:0kg/hm~(2)(P0)、75kg/hm~(2)(P1)、150kg/hm~(2)(P2)、300kg/hm~(2)(P3)和450kg/hm~(2)(P4)。测定花铃期棉田土壤含水率、温度、容重、pH、电导率以及有机质等理化指标,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施磷水平0~20cm土层细菌多样性及其结构组成。【结果】施磷可以降低pH和电导率含量,而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均无较大影响;不同施磷水平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温度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在P2时达到最高。细菌群落结构中,2个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3个优势菌纲为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和β-变形菌纲,2个优势菌目为假单胞菌目和根瘤菌目,2个优势菌科为假单胞菌科和慢生根瘤菌科,4个优势菌属为中华根瘤菌属、慢生根瘤菌属、链霉菌属和糖多孢菌属。P2处理的OTU数和Chao1 指数分别为 4702 和 6217.79,均属最高。说明磷添加可以增加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具有溶磷作用的 3个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浮霉菌门)和 2个属(慢生根瘤菌属和链霉菌属)相对丰度随磷肥施入而显著升高。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和容重与放线菌门呈显著正相关,与变形菌门呈负相关。【结论】与不施用磷肥相比,施用磷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温度、有机质和细菌优势菌群(浮霉菌门、β-变形菌纲、慢生根瘤菌属和链霉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土壤pH和电导率。其中,P2处理的土壤温度、有机质和α多样性明显提高,电导率显著下降,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进而提高土壤肥力。
关键词:
磷肥 棉田土壤 理化性质 细菌群落结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金媛媛 SAMAN Bowatte 田沛 彭泽晨 侯扶江 李春杰
禾草与内生真菌共生不仅会增强禾草的抗逆性,提升宿主农艺性状,还会对食草动物的取食产生影响。内生真菌可以对植物地上性状及地下环境和地下生物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内生真菌可以通过改变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根系化学物质的释放、根际沉积物的数量和种类来影响地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内生真菌与禾草共生对于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生物学多样性都会产生影响,并且因禾草的种类、内生真菌菌株和土壤类型等的不同而异。对物理特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上,而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碳氮量的改变,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动物。本文回顾了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功能的响应,目的是阐明宿主土壤生境中共生体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功能,为发掘、开发新的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以及使用新型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来改变土壤微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雪菲 靳拓 张凯 严昌荣 丁超武 刘勤
为明确微生物菌剂对设施废弃秸秆参与原位堆肥的影响,以辣椒秸秆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堆肥理化性质,并通过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堆肥过程细菌群落。结果表明:外源微生物菌剂可显著提高堆肥期间土壤温度,提高电导率值,促进总氮的固定,有效减少堆肥中期氮素损失。不同发酵时期细菌优势菌种不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是辣椒秸秆原位堆肥过程在门水平优势细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是属水平优势细菌。微生物菌剂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堆肥升温期和降温期。添加300kg/hm2微生物菌剂处理堆肥最高温度比对照提高1.95℃,和堆肥前相比,电导率提高了1.37ms/cm,总氮提高了24.1%,优势菌群变形菌和厚壁门在所有组内变化最显著。综上,300kg/hm2微生物菌剂为辣椒秸秆原位堆肥最适添加量,研究结果为茄果类秸秆还田堆肥技术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英华 张夫道 杨学云 宝德俊 石孝均 王胜佳 王伯仁
2001年夏季作物收割季节,采用系统调查法对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的黄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5 个土壤类型定位试验中的对照(CK)、撂荒、NPK、NPK+OM、NPK+S 和1.5(NPK+ OM)施肥小区的土壤动物调查。采集土壤样品90个,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土壤动物6 414只,隶属6门12纲22目,同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8类主要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6项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质6项指标中,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全氮负荷量(或权重系数)较高;8类主要土壤动物中...
关键词:
农田土壤动物 土壤理化性质 典型相关分析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永成 李肖 蔡宜东 郭志国 张凡凡 马春晖
以昆仑山沙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与非根际(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以揭示紫花苜蓿种植对该区域土壤生态的潜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含水量、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整体均显著高于非根际(P <0.05)。综上,昆仑山沙区紫花苜蓿种植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在根际的富集以及促进有益真菌丰度,以达到促进土壤生态环境的稳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昆艳 官会林 赵林艳 李双丽 魏富刚 杨绍周 宋洪川 孙世中 徐武美
【目的】针对云南高原酸性红壤区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薄弱,特别是针对三七连作土壤改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较少的情况,本研究以连作5年三七种植地为对象,研究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细菌群落结构与三七幼苗存活率的影响,为三七连作地土壤改良与连作障碍消减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三七连作地生物炭施用量为1 kg/m~(2),以不施炭为对照(CK),共17组同地对照试验。对各试验小区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细菌群落结构,并调查了三七幼苗存活率。【结果】施加生物炭后,三七连作土壤pH与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此外,土壤多酚氧化酶、脲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相比较,施用1 kg/m~(2)的稻壳炭使土壤pH均值提高了1.23,有效磷、铵态氮与有机质含量均值分别提高了29.31 mg/kg、2.35 mg/kg与0.98%,脲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0.09 mg/g和2.24 mg/g;高通量测序与生信分析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微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三七连作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群为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在试验组中占比分别为29.97%、28.26%与19.97%,而在对照组中占比分别为31.61%、25.26%与20.16%。试验组三七幼苗存活率平均达62.46%,而对照组三七零星出苗后全部死亡。【结论】施加生物炭可有效改良三七连作土壤,对其连作障碍问题起到一定的消减作用。本研究为三七种植土壤改良与连作障碍消减提供了试验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侯晓萌 孔涛 霍宏亮 狄军贞 冯奥哲 程昊天 黄丽华
[目的]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及配施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小叶杨与不同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植物+微生物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MF)、哈茨木霉菌(TH)和胶质芽孢杆菌(BM)作为修复菌剂,并以小叶杨为复垦植被,设置单施、混施处理进行土壤复垦。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来明确菌剂配施技术对该类型区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在BM单施与AMF单施处理组最高;pH值和电导率均以AMF+BM混施组最高;土壤酶活性与菌剂种类和配施方式密切相关,各菌剂处理组的酶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AMF+BM处理的土壤酶综合指数最高,为0.84。菌剂配施促进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恢复,其中,AMF+BM处理的效果最佳,酶恢复指数为238.89%,养分恢复指数为178.15%。冗余分析显示,AMF+BM处理改善了土壤p H值、全P、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土壤呼吸等指标。[结论]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配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AMF+BM处理效果最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磊 王军 陈云 宋方圆 吕宁
【目的】本文旨在探明不同生物菌剂对西红柿生长的作用效果。【方法】2017-2018年设置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研究了4种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 kg·hm~(-2)、"施倍健"哈茨木霉菌剂22.5 kg·hm~(-2)、渝峰"99"植保30 kg·hm~(-2)、中农绿康45 kg·hm~(-2))随水滴施对西红柿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效应,并与常规化肥处理(2179.5 kg·hm~(-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种菌剂滴施后植株长势整齐、主茎发育强壮,株高较对照增加了10~26 cm,茎粗增加了0.6~1.3 cm;果实产量较对照增加1.22~1.53倍,较化肥处理增幅34.33%~53.65%;西红柿脐腐病和灰霉病发病率显著减轻;西红柿外观和内在品质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较化肥处理,果色均匀度、果实成熟度显著提高,较对照果实Vc含量提高14.40%~49.94%,糖分含量增加了8.68%~37.85%,可滴定酸下降了28.89%~56.76%。同时,4种生物菌剂滴施后对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显著影响,较化肥处理土壤pH、电导率略有下降,降低了土壤盐渍化的发生,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0.43%~83.48%;较对照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养分元素显著增加,有机质增加了66.67%~134.44%,表明所用生物菌剂具有改良土壤肥力的作用。【结论】4种生物菌剂应用于西红柿,均起到促生增产、抑制病害及改善品质作用,作用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渝峰"99植保"、中农绿康、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施倍健"哈茨木霉菌剂,这与不同菌剂的成分、作用机理及其对土壤微环境改良效果密切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杜健 梁坤南 周树平 李碧均 周再知
[目的]通过对不同地区13年生柚木人工林的标准地调查,研究柚木人工林的生长状况与土壤理化性质,以期为柚木人工林的立地选择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勐腊、广东揭阳、海南中南部设置48个20 m×20 m临时标准地,调查标准地内柚木生长,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不同地区柚木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年生勐腊柚木人工林标准地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分别为14.4 m、16.82 cm、0.226 m~3、192.0 m3·hm-2,显著优于海南、揭阳的;勐腊土壤粉砂粒含量高,p h值高,盐基饱和度高,柚木生长好;揭阳的土壤黏粒含量高,p...
关键词:
柚木人工林生长 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