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4)
- 2023(2104)
- 2022(1645)
- 2021(1657)
- 2020(1384)
- 2019(2969)
- 2018(2836)
- 2017(4860)
- 2016(2749)
- 2015(3111)
- 2014(3029)
- 2013(3034)
- 2012(2958)
- 2011(2718)
- 2010(2785)
- 2009(2462)
- 2008(2371)
- 2007(2106)
- 2006(1853)
- 2005(1697)
- 学科
- 济(10522)
- 经济(10514)
- 管理(6934)
- 学(5075)
- 业(4929)
- 地方(4412)
- 方法(3683)
- 环境(3565)
- 农(3517)
- 数学(3241)
- 数学方法(3187)
- 企(3105)
- 企业(3105)
- 生态(2959)
- 资源(2759)
- 农业(2641)
- 贸(2324)
- 贸易(2320)
- 和(2290)
- 易(2233)
- 地方经济(2146)
- 中国(2116)
- 物(1961)
- 业经(1915)
- 植(1878)
- 划(1852)
- 植物(1847)
- 财(1801)
- 技术(1788)
- 土地(1720)
- 机构
- 学院(41355)
- 大学(41290)
- 研究(18784)
- 科学(14398)
- 济(13807)
- 经济(13444)
- 中国(13154)
- 管理(12643)
- 农(12094)
- 所(10696)
- 理学(10645)
- 理学院(10446)
- 管理学(10027)
- 管理学院(9964)
- 研究所(9947)
- 京(9915)
- 业大(9411)
- 农业(9399)
- 中心(8251)
- 院(7538)
- 科学院(6748)
- 省(6743)
- 北京(6641)
- 江(6412)
- 室(6353)
- 农业大学(6087)
- 资源(6049)
- 范(6017)
- 师范(5925)
- 研究院(5843)
共检索到60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喻勋林 周先雁 蔡磊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以野生植物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是基于保护对象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的,开展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效率、改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等有重要意义。从野生植物保护分级体系、保护有效性评价与成效评估等方面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进行了论述,并为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更好发展事业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野生植物类型 保护成效评估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洪伟 何中声
以中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各省森林面积、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均衡系数探讨我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衡性,利用多维标度法探讨各省两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相似性.结果表明,西部省份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例远高于保护区个数比例,而沿海省份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例远低于保护区个数比例;保护区级别越集中,各省保护区面积分布越不均衡,而数量分布越均衡.全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可分为4种类型,东南沿海省份设置的两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学林 田方 戚鹏程
分析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43种野生被子植物果实类型组成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区干果和肉果分别占65.67%和24.60%,在22种基本果实类型中,居前3位的分别为蒴果(26.56%)、瘦果(12.35%)和核果(12.20%);果实类型及其种数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海拔升高,干果比例上升,肉果比例下降并消失于3800m左右,其中蒴果比例在各海拔段均占据显著优势并呈上升趋势,瘦果和颖果比例先下降后上升,核果和浆果比例下降,梨果和翅果比例先上升后下降。聚类结果表明:海拔2000m左右是基本果实类型种数分布的断点。果实类型垂直分异可能是伴随着相应海拔范围内水热...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树林 崔国发 李全基 宋连城 孟庆丰 唐明霞
为满足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中对自然资本评估的需求,界定了自然资本和自然资本衍生品的概念,提出了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的概念框架,构建了由资本效益评估和资本经营评估两部分构成的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范式。资本效益评估部分包括资本定价评估、资本品质评估、衍生能力评估和情景预测评估;资本经营评估部分包括资本投资评估、规划变更评估和股权投资评估。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范式能够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对自然保护区价值、经济效益、生态补偿、征占补偿和投资可行性分析等的需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韦惠兰 夏锋 袁志伟 张宏亮
生态效益是自然保护区保护效益的中心,对生态效益进行评估是自然保护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效益计量的理论方法,并以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为例,具体计量和评估了其生态效益。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效益 计量 评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栾晓峰 周建华 周楠 吴波 李迪强
2004年10月,利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供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估和优先性确定方法(RAPPAM),对东北林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和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东北林区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总体水平不高,仅为55.5分。在各评估选项中,保护区规划较好(74分),资金投入(44分)和管理成效(52分)较差。目前保护区管理不足的方面依次是旅游管理、生境管理、科研监测、社区管理、基础设施和人员培训。各地区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差异不显著,但不同保护区之间差异显著。综合管理有效性和脆弱性分析,需要优先建设和加强管理的保护区是鸭绿江上游、阿尔金山、大山、天佛指山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五元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拥有珍稀保护植物46种,分为国家级保护植物和省级保护植物两大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种,二级保护植物7种,三级保护植物12种;省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12种,三级保护植物9种.本文还对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植物的现状、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意义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黎贡山 保护区 珍稀植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山 胡天华 赵春玲 林大影 李志刚 崔国发
以2006—2008年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和查阅标本资料,运用数量方法研究了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维管束植物的濒临消失风险和优先保护级别。以样线分布频度、样地分布频度、现存多度、分布方式和确限度5项指标,对该保护区植物濒临消失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其结果为: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有极易消失种14种,容易消失种28种,可能消失种55种,其余620种为安全种。利用濒临消失风险指数、遗传损失指数和利用价值指数3个指数,对该保护区内各植物物种的优先保护顺序进行综合评定,划分了保护级别,由此确定了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一级优先保护植物有38种,二级优先保护植物有90种,非保护植物共590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文杰 杜红居 肖路 张建宇 仲召亮 周伟 张波 王洪元
【目的】探讨凉水自然保护区3类森林的植物组成和林分结构特征,以期为小兴安岭保护区科学管理及经营天然次生林提供基础支撑。【方法】以存在小兴安岭核心区的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典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针叶林3类森林为对象,详细调查乔木层(80块30 m×30 m样地)、灌木层(160块5 m×5 m样地)和草本层(160块1 m×1 m样地)的林分结构特征(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灌高、灌木直径、灌木盖度、草本株高、乔灌草密度等),分析种类组成并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及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和Alatalo指数),并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RDA)探究林分间的差异。【结果】3类森林有乔木28~30种、灌木22~25种、草本78~90种,其乔、灌、草植物种类差异明显,阔叶树种以白桦最多,针叶树种以兴安落叶松最多,灌木最多的是毛榛子,草本以蚊子草和小叶芹最多;针阔混交林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高于针叶林和阔叶林,而阔叶林的均匀度高于其他2个森林类型;同一森林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3种森林类型中灌木层的均匀度高于其他层;从结构特征来看,树高和胸径平均为14和18 cm,树高和枝下高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层冠幅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草本层每个种的平均多度与盖度表现为针叶林显著(P乔木枝下高>草本株高>乔木胸径,合计分析乔木层、灌木层的特征能解释多样性差异的38.8%~40.1%和27.4%~50.7%。【结论】凉水自然保护区乔木优势种以先锋树种白桦和兴安落叶松等为主,个体较小,尚需更长时间保护才能恢复为高质量森林资源;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在多样性保护中需关注;植物多样性能在林分结构恢复中得以协同提升,但不同森林类型差异明显,如针阔叶混交林调控乔木枝下高和灌木密度等更有效,而针叶林和阔叶则是调控草本密度或改善草本生长环境才能更有效改善植物多样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林馨 刘传照 毛子军
丰林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89科299属597种(含种下单位),其中:种子植物76科275属560种,分别占黑龙江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73.79%、45.30%和34.15%,占小兴安岭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77.55%、67.07%和55.94%;本区有珍稀濒危植物8种,分别占黑龙江省和小兴安岭珍稀濒危植物种数的57.14%和80.00%,是黑龙江省和小兴安岭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区之一,为小兴安岭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区域。在种子植物中,仅分布有1属的科有41科,其中只有1种的科为24科,仅含1种的属多达164属。科的分布区类型有6个,主要为世界广布(48.68%)、北温带分布(2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良民 刘晶晶 苗青
太宽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中条山中段,经调查该保护区有维管植物119科464属887种。种子植物为112科455属870种,其中10属以上的科有10个,共215属411种;仅含1属的科有48科,其中1属1种的为29科。该区分布有较多的只含1种植物的属,有277属。科分布类型主要是世界广布(36.61%)、泛热带分布(29.48%)和北温带分布(21.43%)。属种分布类型中温带成分占优势,各类温带分布属高达262属,占该区总属数的57.58%;各类温带分布种(不包括中国特有种)有482个,占该区总种数的55.4%。植物区系特征表现为种类丰富、起源古老、温带特性和过渡性明显及分布有较多的珍稀濒危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开森 邓元德 吕国梁 刘连勇
【目的】为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闽西常绿阔叶林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利用区系地理学原理,统计分析汀江源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比较其与周边相邻3个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的相似性。【结果】1)汀江源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47科599属1 237种,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有63种。2)种子植物区系表征科是壳斗科、冬青科、紫金牛科、五加科、樟科和山茶科。3)种子植物区系属数的R/T值1.45,高于武夷山的R/T值(1.10),而低于梁野山的R/T值(1.66)和虎伯寮的R/T值(2.68)。4)与梁野山、武夷山、虎伯寮3个自然保护区相似性比较,在科级水平上相似性极高,均大于90%;在属级和种级水平上,与梁野山的相似性系数最高,分别是76.76%和61.86%。【结论】汀江源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较多;大科、大属优势现象明显,少种科、少种属数量占优势,区系分化较大,体现科属水平的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起源古老,热带性质明显;在地理亲缘关系上该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与梁野山的联系最为密切,与虎伯寮的和武夷山的联系较为疏远,与其地处武夷山脉南段延伸支脉区域的地理位置相符合,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明显特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忠诚 张展 吕磊 周亮
对鹰嘴界自然保护区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和杉木林的土壤密度、孔隙度、蓄水性能以及渗透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0~45cm)差异较大,密度大小依次为: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林>阔叶林;非毛管孔隙度的大小为:杉木林>杉木毛竹混交林>阔叶林;毛管孔隙度的大小为: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林;总孔隙度的大小为:杉木林>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土壤有效蓄水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林>杉木毛竹混交林>阔叶林;最大蓄水量为:阔叶林>杉木林>杉木毛竹混交林;稳渗速度为:阔叶林>杉木林>杉木毛竹混交林。该研究结论对鹰嘴界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汪荣 潘文斌
为探讨地形对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的影响,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研究区域各地形因子和植被景观信息基础上,分析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和地形的总体特征,揭示了植被分布在地形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区内各植被类型面积分布不均,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主要植被类型,占总面积的70.53%。在海拔的影响下,保护区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坡度和坡向对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影响程度不同,只对中山草甸、阔叶矮曲林和人工植被等3种植被类型有较显著影响。从各植被类型在海拔、坡度和坡向上的变异系数看,海拔因子对植被类型的分布影响最大。图4表3参16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莹 胡淑萍
【目的】针对保护区监测需求,充分发挥GF-1 WFV影像的宽幅特点和面向对象、机器学习算法在遥感影像分类中的优势,提高保护区植被类型遥感监测的精度,为保护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主要数据源包括GF-1 WFV多光谱数据、Landsat-8 OLI遥感数据、DEM数据、野外调查数据等。首先,对GF-1WFV数据进行多尺度分割,将研究区划分为诸多区域性的分割对象;然后,以分割对象为基本单元,研究光谱特征、几何特征、纹理特征不同组合情况下,基于CART决策树分类的结果;最后,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基于TTA的精度检验,并基于混淆矩阵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多尺度分割过程中,形状因子、紧致度分别设置为0.2和0.5时地物边界显示较好;当形状因子和紧致度固定时,研究区最佳分割尺度为40。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基于CART决策树的保护区植被类型分类结果整体精度均在83%以上,Kappa系数在0.80以上,优于最邻近分类法和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其中基于光谱特征、几何特征、纹理特征的CART决策树分类结果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85.18%,Kappa系数为0.832 2,优于光谱特征分类、光谱特征结合几何特征分类的方法。【结论】基于CART决策树算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GF-1遥感影像分类方法适用于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研究,可有效辅助保护区监测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