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67)
- 2023(2674)
- 2022(2290)
- 2021(2215)
- 2020(1767)
- 2019(4128)
- 2018(4264)
- 2017(7381)
- 2016(4480)
- 2015(5197)
- 2014(5567)
- 2013(5393)
- 2012(5004)
- 2011(4690)
- 2010(4907)
- 2009(4420)
- 2008(4535)
- 2007(4261)
- 2006(3872)
- 2005(3523)
- 学科
- 管理(14351)
- 济(13653)
- 经济(13635)
- 业(10182)
- 企(8562)
- 企业(8562)
- 资源(5298)
- 学(4640)
- 农(4589)
- 中国(4467)
- 理论(4460)
- 和(4390)
- 方法(3925)
- 财(3878)
- 教学(3822)
- 制(3644)
- 地方(3557)
- 业经(3555)
- 环境(3470)
- 教育(3406)
- 发(3194)
- 农业(3159)
- 土地(2903)
- 人事(2863)
- 人事管理(2863)
- 务(2727)
- 财务(2712)
- 财务管理(2694)
- 数学(2640)
- 数学方法(2573)
- 机构
- 学院(64313)
- 大学(61719)
- 研究(21208)
- 管理(21196)
- 济(18636)
- 经济(17839)
- 中国(17452)
- 理学(16924)
- 理学院(16676)
- 管理学(16249)
- 管理学院(16135)
- 科学(15355)
- 京(14898)
- 江(12332)
- 所(12195)
- 农(11777)
- 研究所(10806)
- 财(10415)
- 州(10287)
- 中心(10210)
- 范(10189)
- 师范(10077)
- 北京(9674)
- 业大(9577)
- 技术(9447)
- 省(9292)
- 农业(9239)
- 职业(7905)
- 院(7736)
- 师范大学(7699)
- 基金
- 项目(37576)
- 研究(28612)
- 科学(27403)
- 基金(23595)
- 家(21063)
- 国家(20845)
- 科学基金(16758)
- 省(16159)
- 社会(14726)
- 编号(14243)
- 教育(13758)
- 社会科(13729)
- 社会科学(13722)
- 划(13181)
- 基金项目(12354)
- 成果(11909)
- 自然(11268)
- 自然科(10800)
- 自然科学(10795)
- 自然科学基金(10577)
- 课题(9963)
- 资助(9938)
- 重点(8715)
- 发(8415)
- 年(8282)
- 项目编号(7920)
- 部(7481)
- 性(7356)
- 创(7293)
- 科研(6936)
共检索到1073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沈湘林 潘文贤 姚建祥 蒋小凡 许凤华 王白坡
调查研究表明,由野生板栗嫁接成的板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砧木未能及时彻底抹芽去蘖,导致接穗死亡。基部茎粗1.2cm以上的野生板栗均可以嫁接利用。
关键词:
野生果树 板栗 嫁接 技术措施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苏品红
地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探苏品红ABSTRACTTheMapSectionoftheNationalLibraryofChinahasahistoryofabout60years.However,only100readersuse270titlesa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武刚 程丽莉 周志军 刘建立
对24对cpSSR通用引物进行筛选,选用4对呈现多态性的引物对板栗的4个野生居群和9个地方品种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位点在128个样本中扩增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3,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1.635,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381,各遗传参数值远低于核基因组对群体研究的相应值。4个等位基因共组合出8种单倍型,既有共享率超过57%的单倍型,也存在特异稀有单倍型,其中陕西汉中与安徽广德板栗天然野生居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671和0.78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显示两地是板栗的分布及遗传多样性中心。基于cpSSR数据,对板栗地方品种与天然野生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关系及...
关键词:
板栗 叶绿体微卫星 单倍型 遗传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大辉 刘驰 马增风 张月雄 秦钢 阎勇 卢星高
利用4个广西普通野生稻与籼稻品种9311杂交后自交,构建F2群体,对其种皮颜色进行遗传分析。源自4个普通野生稻的黑色颖壳对来自9311的黄色颖壳现为显性遗传。通过杂交、回交和多代自交后获得多个农艺性状遗传稳定的黑颖壳水稻品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常规育种手段可以打破黑色颖壳与不良农艺性状的连锁,普通野生稻黑色颖壳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育种上加以利用是可行的。
关键词:
水稻 普通野生稻 黑色颖壳 育种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兴武 阎丙离
黄河下游水资源日益减少,断流频仍,给两岸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和生态平衡诸方面带来了种种影响。文章分析了黄河下游水资源减少的原因,并对黄河下游水资源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水资源 持续利用 黄河下游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刘春远
本文从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围绕图书馆的现状,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温淑瑶 马占青 周之豪 马毅杰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 ,探讨建立可持续发展湖泊水资源指标体系的意义、必要性、作用、原则及功能 ,并建立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指标 可持续发展 湖泊水资源 资源环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一平 范淼淼 李萌 石昊昱 林帆 张文燕 胡加明
利用有关资料,对昆明城市太阳辐射资源和利用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得知,昆明地区太阳辐射具有独特的分布特征,为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太阳能热水器在干季晴好天气时增温效果显著。通过对不同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和不同增温率的太阳能热水器等的计算,可以看出昆明城市太阳能热水器的节能效应是十分显著的,但仍有较大空间。加大昆明城市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工作对于城市太阳能利用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太阳辐射 资源 热水器 城市 昆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有邦 李淑卿
泰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五岳”之尊。这里景色壮丽,文物古迹众多,已被联合国收录为“世界自然遗产”,开发价值极大,是山东省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1 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优势1.1 知名度高,影响大泰山雄居东方,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为孕育万物精灵所在,因此历代帝王都把泰山奉为凌驾于其他高山之上的“神山”,称为“东岳帝君”,做为维持君权统治的精神之柱。秦以前,就有72代君主封禅泰山,秦以后,历代统一的帝王都到泰山封禅祭祀,建庙塑神,树碑立传,从而使泰山成为“圣山”。李白、杜甫等名士也以游泰山为快,挥毫咏叹,留下无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琪 张德贤 孙吉亭
本文在对海洋资源自身及开发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现实依据 ,论证了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本内涵和目标取向 ,并据此提出了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技、政策和法律保障措施。
关键词:
海洋资源 可持续开发利用 法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健 龙花楼 胡智超
本文阐明了推进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基于我国粮食需求与开发优势,结合国际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分析,指出东南亚与南美洲是我国进行国际土地资源投资开发利用的重点地区,北美洲、欧洲与大洋洲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只能作为我国进口粮食供应地区。基于目标国家的政局稳定性、开垦意愿、引进资金需求、与我国外交关系及国际合作历史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选择主要合作国家,并结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目标国家进行了类型划分,再依据类型划分结果初步探讨了合理开发利用国际土地资源的战略措施,即国际粮食市场直接购买、获利型土地投资开发利用与粮食返销型土地投资开发利用等三种战略,从组建开发企业、建立完善金融保险体制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天才 张友德
鄂西北龙须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本文从鄂西北山区实际出发,分析了龙须草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在鄂西北发展龙须草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鄂西北龙须草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鄂西北,龙须草,开发利用,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占元
秦岭北坡是陕西省乃至全国旅游资源密集带之一。但由于开发和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发展比较缓慢。在综合分析其开发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全面规划,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开发利用 生态旅游 秦岭北坡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俊范
上海地区由水乡到都市景观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空间扩展需求与河浜资源利用方式不断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土地利用方式的城市化转型为核心,从历史地理学与资源经济学的视角,阐释了近代上海城市地产业起步与发展过程中的"博弈"原则;通过解构河浜社会价值、利用方式等在地产业影响下发生演变的细节,力图探寻受益各方在经济利益和资源合理配置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本文结论是:完全私有化的产业经济模式是有局限的,传统制度在现代经济转型中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