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
- 2023(59)
- 2022(67)
- 2021(48)
- 2020(65)
- 2019(132)
- 2018(133)
- 2017(125)
- 2016(153)
- 2015(142)
- 2014(125)
- 2013(127)
- 2012(158)
- 2011(148)
- 2010(138)
- 2009(119)
- 2008(139)
- 2007(105)
- 2006(89)
- 2005(74)
- 学科
- 菜(493)
- 学(380)
- 水产(285)
- 虫(281)
- 害(257)
- 虫害(242)
- 动物(221)
- 病虫(217)
- 病虫害(217)
- 动物学(205)
- 油菜(194)
- 芸(194)
- 薹(187)
- 油菜籽(180)
- 籽(180)
- 菜籽(180)
- 物(164)
- 植(156)
- 植物(151)
- 白菜(134)
- 及其(133)
- 类(130)
- 防(130)
- 防治(128)
- 治(127)
- 农(83)
- 病害(81)
- 贸(80)
- 贸易(80)
- 易(78)
- 机构
- 大学(2058)
- 学院(2025)
- 农(1796)
- 农业(1565)
- 研究(1286)
- 科学(1278)
- 业大(1045)
- 所(1025)
- 研究所(983)
- 业(973)
- 农业大学(930)
- 室(924)
- 实验(907)
- 实验室(897)
- 重点(843)
- 省(710)
- 中国(649)
- 技术(587)
- 科学院(577)
- 部(516)
- 生物(499)
- 水产(484)
- 京(470)
- 中心(460)
- 农业科学(443)
- 院(435)
- 资源(433)
- 科学研究(412)
- 生命(396)
- 研究院(394)
共检索到27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晓蕾 汪文俊 梁洲瑞 刘福利 孙修涛 曹原 姚海芹 王飞久
失水胁迫是野生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主要胁迫因子之一。为揭示条斑紫菜对失水胁迫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2016年3月采自山东青岛湛山的野生藻体为材料,研究了失水胁迫下其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生理响应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失水胁迫程度的增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显著降低,在失水率60%左右时降至最低值,但复水1 h后可恢复正常值。叶绿素a(Chl 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逐渐降低,藻红蛋白(R-PE)和藻蓝蛋白(R-PC)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藻胆蛋白(
关键词:
干出 条斑紫菜 光合 抗氧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谢佳 徐燕 纪德华 陈昌生 谢潮添
失水胁迫是潮间带中高潮区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的主要胁迫因子。本研究以坛紫菜叶状体为材料,探讨其在不同失水程度下细胞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2O?·)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坛紫菜叶状体生理适应的关键转变点在失水率达到60%时。当失水率低于60%时,细胞内的活性氧成分以毒性较低的H2O2为主,APX活性、ASA含量和GSH含量无显著变化,SOD、CAT和GR活性呈现显著下...
关键词:
坛紫菜 失水胁迫 活性氧 抗氧化系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杰 牟宗娟 杨慧超 茅云翔 阎永伟 莫照兰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曹殿嘉 严兴洪
为寻找适宜的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品系间种质分子标记鉴定法,利用4种基因条码(rUBisCo sPaCer、UPa、Cox2-3和iTs-5.8s)对产自中国和日本的6个条斑紫菜品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6个条斑紫菜品系中,上述4种基因条码的序列同源性较高,同源性为97.8%–100%,其中,rUBisCo sPaCer序列的同源性为100%。UP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产的Ls、B4、HT和TM18品系中,该序列完全相同,但与日本产的GT和ros-2两个品系的序列有差异,该序列的同源性为99.2%。在6个品系中,Cox2-3和iTs-5.8s...
关键词:
条斑紫菜 基因条码 品系 种质鉴定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元 谢潮添 陈昌生 纪德华 周巍巍
以坛紫菜耐高温品系Z-61 F4代叶状体为试验材料、野生型坛紫菜叶状体为对照,研究了高温胁迫(30℃、26℃)与正常培养温度(21℃)下,处理不同天数(0、2、4、6、8、10 d)后坛紫菜叶状体中自由基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现耐高温型坛紫菜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过程:高温胁迫→活性氧含量上升→细胞膜氧化受损,产生过量膜脂过氧化物→细胞感受到过量的活性氧信号→抗氧化系统和渗透压调节系统共同响应,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含量下降。同时比较两种紫菜...
关键词:
坛紫菜 高温胁迫 生理响应 抗逆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巍巍 谢潮添 陈昌生 纪德华 张元
以坛紫菜耐低氮(N)、磷(P)品系9号Ⅳ叶状体为材料,研究了低N、P胁迫不同时间水平对坛紫菜品质及自由基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N、P胁迫条件下,作为坛紫菜品质重要指标的光合色素、粗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其余各项生理指标均随胁迫时间增加表现为动态变化的过程,由此推测耐低N、P型坛紫菜叶状体应答低N、P胁迫的生理过程为:低N、P胁迫→活性氧含量上升→细胞膜氧化受损,产生大量膜脂过氧化物→细胞感受到过量的活性氧信号→抗氧...
关键词:
坛紫菜 胁迫 生理响应 抗逆性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梁丽 马家海 林秋生 丁怀宇 闵建 周亚文
通过海区采样,运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条斑紫菜叶状体色落症,并对患病紫菜加工成的干品进行了初步的品质分析。光镜检查结果表明,患病藻体细胞的液泡很大,色素体萎缩或是挤向细胞边缘,藻体基部死亡细胞较多;电镜下患病藻体细胞的红藻淀粉颗粒增多。品质分析显示,患色落症干紫菜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干紫菜,粗蛋白、脂肪、色素和游离氨基酸等指标均比正常干紫菜低,尤其是三种呈味氨基酸(Asp,Glu和Ala)所占比例非常低,由此造成紫菜品质低劣,对紫菜质量的影响较大。对健康藻体和患病藻体进行红外线活体吸收光谱的测定结果也表明,患色落症的藻体色素含量极低。用添加营养盐的海水对患色落症的藻体进行培养,发...
关键词:
条斑紫菜 叶状体 色落症 红藻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兴洪 刘新轶 张善霹
条斑紫菜壳孢子经室内10~80d培养后长成的叶状体分别被酶解成单个细胞,后者在液体培养基中发育成正常叶状体、畸形叶状体、细胞团、性细胞囊等10种不同类型的再生体,它们的形态与结构、细胞排列与大小,放散单孢子难易程度及最终发育结果等均不同。来自日龄不同的种藻的细胞,其再生体类型的数目和各类再生体的百分数不同。当种藻日龄为10~30d时,在它们的单离细胞再生体中出现了极少的细胞团,正常叶状体和具假根畸形叶状体的百分数随着种藻日龄的增加,急剧减少,但不具假根的畸形叶状体百分数却随着种藻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当种藻日龄大于40d以后,它们的单离细胞就几乎不能直接再生成正常叶状体。随着种藻日龄的增加,细胞再...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玲 曹荣 王联珠 刘淇 刘胜男
为探讨烤制对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主要风味物质的影响,研究烤制前后条斑紫菜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采用电子鼻、FlavourSpec?风味分析仪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对比分析条斑紫菜在烤制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变化。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条斑紫菜烤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二者的第一、二主成分相同,均为烃类、含氮化合物类物质,但其对主成分的贡献率不同。风味分析表明条斑紫菜烤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烤制后出现吡嗪类特征风味物质。SPME-GC-MS分析表明醛类、醇类、酮类和烷烃类构成了条斑紫菜的主体风味,烤制后吡嗪、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和2-乙基-6-甲基-吡嗪等物质含量显著增加。综上所述,经过烤制,构成条斑紫菜的主要风味物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吡嗪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
关键词:
条斑紫菜 烤制 风味变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周文君 李赟 戴继勋
以光镜和电镜观察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自由丝状体生长过程中,从营养藻丝、壳孢子囊枝到成熟的壳孢子囊枝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光镜下自由丝状体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外部形态、色素体位置和颜色均发生变化;电镜观察显示了3个不同时期细胞的超微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核、色素体、类囊体、内质网、蛋白核、线粒体、液泡、红藻淀粉和质体小球等。在自由丝状体的生长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主要变化为细胞壁增厚并产生脊突;色素体数量减少、分布位置从连续排列在细胞两侧到分散排列在细胞边缘,并且在类囊体膜之间出现空隙;红藻淀粉量增多并充满细胞间质。对这些变化与自由丝状体生长环境水温、光照强度和...
关键词:
条斑紫菜 自由丝状体 超微结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宇航 马家海 林秋生
对附着在条斑紫菜上的丝状细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丝状细菌为无色、不分枝的丝状体,成熟的菌丝呈串珠状。菌丝体的基部可以进入细胞壁的表层,但不能穿透细胞壁。从大量附着丝状细菌的藻体上分离得到了丝状细菌菌株YL,经感染试验证实发病症状与自然海区患病紫菜的症状一致,说明该菌为条斑紫菜丝状细菌附着症的致病菌。对菌株YL的形态及致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需氧革兰氏阴性菌,不能水解淀粉,接触酶呈阳性,在淡水中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指纹状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所形成的微生子可聚集成玫瑰花环样结构及绳结状拓扑结构,初步确定其为毛霉亮发菌(Leucothrix mucor)。该菌最适生长条件为盐度2...
关键词:
条斑紫菜 丝状细菌附着症 毛霉亮发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潘雪 茅云翔 王俊皓 曹敏 毕桂萁 杜国英
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作为一种生长在潮间带的经济海藻,在适应干露失水时的高紫外辐射上有其独特的特性。本研究以无UV-B辐射为对照组,0.5 W/m~2(低)和2 W/m~2(高)UV-B辐射为实验组,检测条斑紫菜对UV-B紫外辐射响应的叶绿素荧光光合参数、多光谱荧光参数以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受到UV-B辐射的条斑紫菜的叶绿素荧光光合参数(QY_max、NPQ_Lss、qP_Lss和Rfd_Lss)随辐照时间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并且高辐射强度下的各光合参数值低于低辐射强度,表明条斑紫菜光合作用受到辐射的负面影响;极早期胁迫参数F440/F690和F440/F740的差异表明,2 W/m~2 UV-B辐射组条斑紫菜比0.5 W/m~2辐照组更早(1 h)进入胁迫状态,且UV-B辐射下条斑紫菜酚醛类物质减少;与叶绿素浓度呈负相关的参数F690/F740变化表明,0.5 W/m~2辐照组叶绿素浓度高于对照组,而在辐照3 h内低于2 W/m~2辐照组,2 W/m~2辐照组叶绿素浓度则先上升,并在辐照4h下降,至6h呈显著降低,说明藻体可耐受较低UV-B辐射,而高UV-B长时间辐照对藻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受到UV-B辐照的条斑紫菜酪氨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高辐照组的酶活性高于低辐照组的酶活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何芳 汪之和 马婉婉 施文正
采用4种不同截留分子量(MWCO)的超滤膜对条斑紫菜多糖(Pyropia yezoensis Polysaccharide,PP)进行分离,得到分子量分别为PPⅠ(MW≥100 000)、PPⅡ(MW:50 000-100 000)、PPⅢ(MW:10 000-50 000)、PPⅣ(MW:5 000-10 000)和PPⅤ(MW≤5 000)5种不同分子量的多糖,进一步对5种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不同分子量的PP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DPPH·自由基都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自由基清除率均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
关键词:
条斑紫菜 多糖 分子量 抗氧化 深加工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峰 黄雪颖 姚坤志 何林文
为了解条斑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附生菌群的组成及差异,本研究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条斑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附生菌群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叶状体和丝状体附生菌群丰度最高的门为蓝细菌门、其次为变形菌门,门水平组成相似但丰度存在差异,科和属水平的组成有较大差异。叶状体和丝状体菌群丰度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在叶状体附生菌群中,生丝单胞菌科及其包含的Algimonas属、根瘤菌科及其包含的黏着杆菌属和黄杆菌科等菌群丰度显著高于丝状体(P<0.05);在丝状体附生菌群中,Microtrichaceae科及其包含的Sva0996_marine_group属、腐螺旋菌科及其包含的赖文氏菌属和Gemmataceae科等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叶状体(P<0.05)。叶状体和丝状体附生菌群中均鉴定出红杆菌科与黄杆菌科等有益菌,有利于条斑紫菜的生长发育。但也存在低丰度的Alteromonas属、Kordiimona属和Loktanella属等“机会主义”致病菌,当环境改变时藻体存在患病风险。本研究揭示了条斑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附生菌群的组成和差异,讨论了附生菌群对条斑紫菜潜在的功能作用,为藻菌相互作用以及紫菜附生菌群研究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薛兆亮 严兴洪
以往研究紫菜细胞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时,常以叶状体的酶解单离体细胞为材料,但由于来自同一个叶状体的体细胞处于不同的分化阶段,离体培养时,体细胞的成活、再生和发育途径均不相同,从而无法准确地判断抗生素对紫菜离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影响。以成活、萌发和发育途径等几乎一致的条斑紫菜壳孢子为研究材料,较系统地观察了3种抗生素对壳孢子的成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卡那霉素能促进条斑紫菜壳孢子的萌发、生长和发育。加卡那霉素培养7d,26%的壳孢子萌发体,其细胞数多于20个,比对照组多2倍,培养11d和18d,萌发体的平均长度分别为对照组的1.6倍和2.1倍。氨苄青霉素能显著地抑制条斑紫菜的壳孢子萌发、生长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