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3)
2023(2182)
2022(1812)
2021(1700)
2020(1444)
2019(3224)
2018(3164)
2017(5232)
2016(3288)
2015(3552)
2014(3402)
2013(3348)
2012(3239)
2011(2914)
2010(2814)
2009(2560)
2008(2599)
2007(2308)
2006(2014)
2005(1690)
作者
(12886)
(10912)
(10880)
(10322)
(6731)
(5600)
(4693)
(4359)
(4153)
(3947)
(3825)
(3801)
(3730)
(3676)
(3598)
(3485)
(3349)
(3273)
(3224)
(3212)
(3017)
(2856)
(2754)
(2538)
(2444)
(2437)
(2412)
(2393)
(2334)
(2323)
学科
(7837)
经济(7831)
(7147)
(4335)
管理(4129)
(3824)
土壤(3811)
(3514)
森林(3514)
(3493)
方法(3281)
(3034)
企业(3034)
数学(2954)
数学方法(2884)
(2622)
(2602)
税收(2392)
(2365)
生态(2355)
中国(2180)
地方(1840)
(1824)
生态学(1808)
农业(1788)
业经(1550)
环境(1547)
(1513)
及其(1438)
(1363)
机构
大学(45619)
学院(45170)
研究(22727)
科学(19572)
(17917)
中国(15874)
(14168)
农业(14075)
业大(13805)
研究所(13614)
(11717)
(11663)
管理(11598)
经济(11326)
(10436)
实验(10185)
(9976)
理学(9885)
实验室(9734)
理学院(9670)
中心(9624)
重点(9265)
(9252)
管理学(9111)
管理学院(9052)
农业大学(8981)
林业(8499)
资源(8457)
环境(8097)
科学院(8066)
基金
项目(37269)
(27633)
国家(27508)
科学(27216)
基金(26198)
科学基金(20466)
研究(19305)
自然(16925)
自然科(16463)
自然科学(16457)
自然科学基金(16136)
(14890)
基金项目(14011)
(13936)
科技(11210)
资助(10862)
计划(10779)
重点(9985)
社会(9579)
社会科(8985)
社会科学(8981)
专项(8659)
科研(8419)
(8193)
教育(8159)
(7302)
(6910)
(6864)
创新(6672)
(6384)
期刊
学报(18612)
(15389)
科学(14279)
(12520)
经济(12520)
大学(12477)
学学(12280)
农业(10380)
研究(10178)
林业(8747)
中国(8634)
(6400)
业大(6077)
资源(4173)
农业大学(4136)
(4032)
自然(3988)
科技(3960)
中国农业(3447)
科技大(3302)
科技大学(3302)
(3157)
管理(3114)
自然科(2919)
自然科学(2919)
(2878)
农林(2877)
(2877)
教育(2856)
业经(2795)
共检索到65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许塔艳  全文选  李朝婵  潘延楠  谢利娟  郝江涛  高永道  
【目的】探讨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内不同林分土壤中有机酸的分布特征,以期为野生杜鹃林分土壤管理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集常绿混交马缨杜鹃林、常绿混交露珠杜鹃林、常绿混交迷人杜鹃林、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表层土壤,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土壤中的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乙酸、乳酸、丁二酸、甲酸的含量。【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酸总量分布情况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混交露珠杜鹃林>常绿混交马缨杜鹃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混交迷人杜鹃林;土壤有机酸的分布差异显著,有机酸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乙酸>甲酸>丁二酸,草酸为优势酸,乙酸、甲酸和丁二酸含量较低;土壤有机酸与pH呈负相关,其中酒石酸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柠檬酸与pH呈显著负相关;聚类结果显示,落叶阔叶混交林明显区别于其他林分类型,且草酸含量最高。【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中有机酸分布受到优势种的影响,百里杜鹃的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土壤有机酸含量远高于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常绿混交杜鹃林,森林土壤有机酸分布特征应成为森林林分管理关注的对象。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房莉  俞元春  余健  张平究  朱强根  
采用化学浸提法,在添加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后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酸性森林土壤惰性磷的活化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能显著地活化酸性森林土壤中的惰性磷。在供试的3种土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磷的活化作用在暗红壤中尤为显著。供试的4种有机酸活化能力顺序依次为柠檬酸>草酸或混合酸>酒石酸,这一顺序基本与各有机酸logKAl(络合平衡系数)一致。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森林土壤磷的活化作用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森林土壤磷的活化量明显小于农业土壤,这可能与土壤本底磷的质量分数有关,农业土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陆文龙  曹一平  张福锁  
采用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无机磷形态有明显的影响。石灰性土壤经柠檬酸和草酸浸提后,其Ca2P、Ca8P和OP的含量增加;而Ca10P、FeP和A1P的含量下降。柠檬酸和酒石酸对红壤无机磷的形态也产生明显影响,表现为A1P含量增加,FeP和CaP含量下降,OP变化不大。有机酸通过影响土壤中无机磷组分,促进难溶性磷酸盐溶解,从而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研究还表明,施磷能明显提高石灰性土壤和红壤无机磷含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文龙  张福锁  曹一平  
模拟缺磷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用化学浸提法研究了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和草酸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磷的活化。结果表明,有机酸能明显促进石灰性土壤和红壤中磷的释放。柠檬酸和草酸对石灰性土壤磷的活化较强,苹果酸和酒石酸的活化作用较弱;柠檬酸和草酸对红壤磷的活化较强,酒石酸的作用次之,而苹果酸的活化作用较弱。经比较发现,有机酸对红壤磷的活化作用要大于对石灰性土壤磷的活化。在红壤上,有机酸对磷的活化与土壤中 Fe 和 Al 释放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质子对有机酸活化土壤磷起着十分重要的重要。在低 pH 时,柠檬酸所活化的磷大约有38%是质子的作用;32%左右是柠檬酸阴离子的贡献,质子和柠檬酸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于会泳  宋晓丽  王树声  曹丽君  郭利  王晓丽  彭功银  
【目的】土壤生物学性质是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旨在阐明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为改善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化学试剂模拟烟草根系分泌物中的6种低分子量有机酸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根据烟苗生长前期根系分泌有机酸的数量及前人研究结果,检测1、2和3 g·kg~(-1)(碳土比)3种浓度处理的6种有机酸(苯甲酸、肉桂酸、月桂酸、邻苯二甲酸、肉豆蔻酸和棕榈酸)25℃黑暗环境下培养植烟土壤30 d后对4种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并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6种低分子量有机酸的2 g·kg~(-1)浓度处理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细菌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金凤  崔晓阳  
对森林土壤中有机酸(特指低分子有机酸)种类、来源、转化、物质的量浓度及分析测定等进行综述。森林土壤中有机酸包括脂肪族和芳香族2类,近40种,以低分子有机酸居多,来源于有机质分解、林木根系分泌和微生物分泌,大量森林凋落物的作用不容忽视;有机酸释放后即发生转化,能被微生物降解、被土壤固相吸附、也可与金属络合吸附,其中络合吸附生态意义更大,能影响土壤中磷、铁等多种元素的有效性;有机酸物质的量浓度是其合成与降解过程的平衡浓度,在10-4~10-3mol范围内,O层和A层高于B层,单羧酸高于二/三羧酸;对于有机酸的分析测定,首先要进行样品前处理,一般包括提取、净化、浓缩等,液体样品提取采用柱层析法或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陆文龙  曹一平  张福锁  
用化学浸提法研究了有机酸对不同合成磷酸盐 (Ca2 -P、Ca8-P、Ca10 -P、Fe -P和Al-P)的活化作用。结果表明 :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能明显促进不同磷酸盐中磷的释放 ;有机酸对磷酸盐的活化与有机酸种类、浓度和磷酸盐种类关系密切 ,磷酸盐的活化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不同有机酸活化磷酸盐能力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 ,不同磷酸盐活化的难易程度是Ca2 -P >Ca8-P >FePO4 >Ca10 -P >AlPO4 。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燊  洪涌  何小三  韩永明  彭军  朱静静  肖清铁  郑新宇  林瑞余  
分析了不同镉浓度水培处理紫苏根茎叶的有机酸组成、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HPLC可分离并同时定量分析出9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在不同处理紫苏的根茎叶中均检测到其中的8种有机酸,包括:草酸、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草酸、酒石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占有机酸总量的95%以上.有机酸含量平均值在紫苏各器官间存在显著差异(P叶(9 963.7μg·g~(-1))>根(8 676.7μg·g~(-1)).紫苏各器官的有机酸含量随着镉胁迫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茎(135.6 mg·kg~(-1))>叶(24.3 mg·kg~(-1)),镉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显著升高,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紫苏有机酸总量与根、茎的镉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镉含量显著负相关.紫苏根的镉含量与草酸、酒石酸含量显著正相关;茎的镉含量与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柠檬酸及琥珀酸含量显著正相关;叶的镉含量与抗坏血酸、乙酸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草酸及柠檬酸含量显著负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郑丽波  张卫国  俞立中  
区域土壤碳库的估算不仅是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为国家尺度的土壤碳库的估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利用上海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GIS技术对上海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0~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5.76×107 t,占全国的0.062 6%,0~100cm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55kg/m2,高于全国平均值,反映出上海土壤具有较高的碳蓄积能力。各类土壤中,水稻土的土壤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灰潮土和滨海盐土,而黄棕壤由于面积狭小,所以土壤碳储量最小。各类土壤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水稻土>灰潮土>黄棕壤>滨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洪黎  王旭  周卫  
【目的】研究低镉积累型苋菜紫背苋和高镉积累型苋菜天星米在镉胁迫下低分子量有机酸分泌特征及其与苋菜镉生物积累的关系。【方法】采用溶液培养法进行试验。【结果】随供镉浓度增加,紫背苋根、茎和叶生物量显著降低,而天星米生物量未发生明显改变。不同镉暴露条件下,苋菜分泌的有机酸总量表现为天星米远高于紫背苋,有机酸含量均表现为柠檬酸>苹果酸>乙酸>丙酸>丁酸,且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两品种各有机酸数量占有机酸总量的比例基本一致。随供镉浓度增加,两个苋菜品种根分泌的各有机酸量增加,各有机酸分泌量的增幅均表现为天星米大大高于紫背苋,植株根、茎和叶镉含量与积累量也相应表现为天星米大大高于紫背苋。【结论】苋菜镉的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对比分析了福寿林场3个龄组杉木人工林0~60 cm土层内土壤碳贮量及其土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3个龄组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层0~20 cm有机碳含量最高,为29.07~35.27 g·kg-1,是土层20~30 cm和土层30~45 cm的1~2倍和3~4倍,而土层(45~60cm)的有机碳含量最少,为5.03~6.68 g·kg-1。2)3个龄组的人工林0~60 cm土层内平均碳含量和碳贮量都表现出了随着年龄的变化先减少而增加的趋势,其平均碳含量的次序依次为成熟林(16.65 g·kg-1)>幼龄林(14.78g·kg-1)>中龄林(13.3...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欢   魏天兴   陈宇轩   沙国良   任康   辛鹏程   郭鑫  
【目的】人工林作为重要的碳汇资源库,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准确评估黄土高原的土壤碳汇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以黄土丘陵退耕区吴起县为研究区域,典型人工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黄土丘陵退耕区典型人工林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高于深层土壤,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山杏(97.145 g/m2)>草地(92.418 g/m2)>沙棘(68.695 g/m2)>油松(61.130 g/m2)。沙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0.219),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小(0.115);(2)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负相关关系,全氮、碱解氮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正向效应显著;(3)地形(30.71%)对0~20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其中海拔(19.66%)是影响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结论】综上,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表聚性,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人工山杏林具有较强的土壤碳汇功能,可作为黄土丘陵退耕区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树种。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雷丕峰  
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cm土层(20 6g·kg-1)>15~30cm土层(17 1g·kg-1)>30~45cm土层(12 4g·kg-1)>45~60cm土层(9 8g·kg-1)>60~75cm土层(8 2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文丽  雷丕锋  戴凌  
对湖南省长沙市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和汨罗桃林林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三个林龄的樟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子成  刘敏英  李廷轩  
【目的】探索和了解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碳固持能力。【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植茶年限为15 a、22 a、30 a和50 a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结果】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碳含量增加,最大值主要集中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