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67)
2023(10040)
2022(8894)
2021(8449)
2020(7064)
2019(16392)
2018(16552)
2017(31663)
2016(17271)
2015(19476)
2014(19526)
2013(19278)
2012(17691)
2011(15707)
2010(15588)
2009(13949)
2008(13483)
2007(11689)
2006(10017)
2005(8606)
作者
(51207)
(42257)
(42023)
(39827)
(26973)
(20257)
(19124)
(16837)
(16060)
(15105)
(14575)
(14173)
(13300)
(13233)
(13030)
(12905)
(12845)
(12701)
(12032)
(11979)
(10553)
(10271)
(10194)
(9544)
(9513)
(9440)
(9393)
(9216)
(8507)
(8421)
学科
(67128)
经济(67062)
管理(52014)
(49915)
(42357)
企业(42357)
方法(33991)
数学(29447)
数学方法(29040)
(17095)
技术(16603)
(16117)
中国(15663)
(15276)
业经(14724)
地方(12791)
理论(12428)
农业(11756)
(11497)
贸易(11493)
(11366)
(11161)
环境(11019)
(10374)
财务(10306)
财务管理(10289)
(9993)
企业财务(9705)
(9649)
教育(9341)
机构
大学(245170)
学院(244138)
管理(101173)
(90682)
理学(88495)
经济(88491)
理学院(87533)
管理学(85908)
管理学院(85480)
研究(79008)
中国(56343)
(53182)
科学(52576)
(40506)
(40054)
业大(39928)
(38553)
研究所(36981)
中心(35599)
(34177)
北京(33483)
(32294)
农业(32165)
师范(31977)
财经(31884)
(29021)
(28875)
(28414)
技术(28412)
师范大学(25866)
基金
项目(174522)
科学(136129)
研究(126278)
基金(125205)
(109662)
国家(108779)
科学基金(93318)
社会(76402)
社会科(72416)
社会科学(72395)
(69100)
基金项目(67475)
自然(62797)
自然科(61315)
自然科学(61302)
自然科学基金(60160)
(58140)
教育(57848)
编号(52301)
资助(51628)
成果(41079)
重点(38697)
(37744)
(36830)
(36554)
课题(35406)
创新(34322)
科研(33516)
项目编号(32303)
大学(32177)
期刊
(94967)
经济(94967)
研究(66869)
中国(44059)
学报(40669)
科学(37608)
管理(36061)
(35553)
大学(29745)
教育(28645)
(27966)
学学(27906)
农业(25900)
技术(24882)
图书(15595)
业经(15516)
(15076)
金融(15076)
经济研究(14378)
财经(14292)
科技(14197)
技术经济(13755)
(13540)
理论(12617)
问题(12092)
(12004)
实践(11913)
(11913)
情报(11712)
资源(11698)
共检索到340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光宇  王洋  马晓萍  王跃强  王英男  马金保  陈长学  杨文华  郭德广  
研究出一套不同于品种间杂交的野生大豆利用技术,克服了野生大豆蔓生性等不利性状;应用这项技术创造出一批产量性状突出、品质优异、综合性状好的育种中间材料;选育出的大豆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来永才  林红  方万程  姚振纯  齐宁  王庆祥  杨雪峰  李辉  
1979~2003年,先后收集、整理、鉴定了野生大豆资源材料989份,组配各类型种间杂交组合676个。筛选出一批蛋白质含量480mg·g-1以上优异野生大豆种质49份;抗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高抗种质8份;抗花叶病毒的野生大豆种质5份;多花荚、多分枝、抗逆性强等类型野生大豆种质9份;创造出蛋白质、脂肪双高661.6mg·g-1(龙品8807)品系1份和新种质类型8份。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一批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百粒重在6~20g、抗逆性及丰产潜力大的优异中间材料,此外,选育推广了龙小粒豆1号特用新品种大豆,成为黑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品种。与此同时,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静静  刘谢香  于莉莉  卢一鹏  张嗣天  张昊辰  关荣霞  邱丽娟  
【目的】野生大豆的硬实性是大豆遗传改良利用中的重要限制因素。利用BSA法发掘与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的QTL,为野生大豆在大豆遗传改良中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栽培大豆中黄39与野生大豆NY27-38杂交构建F_2和F_7分离群体,从每个单株选取整齐一致的种子,取30粒种子置于铺有一层滤纸的培养皿中,加入30 mL蒸馏水,25℃培养箱中暗处理4 h,设3次重复,分别统计每个培养皿中正常吸胀和硬实种子数。在F_2群体中,选取22个正常吸胀单株(吸胀率>90%)和16个硬实单株(吸胀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友林  周强  王云  刘光明  赵东海  
通过对野生大豆的引种栽培,初步了解了野生大豆的种子萌发、植株生长规律及产量的形成等,为综合开发利用这一野生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的种子萌发必须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提高发芽率;其侧枝发生量大,是产量形成的主要部位;株高和叶片数的生长积累曲线分别为:Y=267.799/(1+76.0906e-0.060993t),Y=46.57169/(1+27.45426e-0.049097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果  胡正  张保缺  王成社  张辉  
【目的】明确山西省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及其数量性状多样性的地理分布,为山西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省已编目入库的544份野生大豆为材料,对其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及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研究的8个质量性状,山西省半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大豆;太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山西省材料。4个数量性状的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大豆的变异程度高于半野生大豆,山西材料的变异程度高于太原材料;初步推断37~38°N、112~113°E经纬小区为山西省野生大豆数量性状的多样性中心。利用30对SSR引物分析了49份山西太原野生大豆材料,共检测到208个等位变异,每个SS...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春宝  谭化  赵丽梅  彭浩  吕龙石  
以野生大豆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和RT-PCR技术获得一个野生大豆糖原合成酶激酶类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GsGSK1)。该基因的ORF为1 233 bp,推断其编码410氨基酸的多肽。将此基因和与大豆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较发现二者有11个核苷酸SNP位点差异,其中,10个为同义突变,1个为非同义突变,同源性达到99.1%。通过构建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GsGSK1,将该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拟南芥,获得了T1抗性苗,为进一步鉴定GsGSK1的基因功能提供了试验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冬莲  任天佑  刘学义  张小虎  
在山西和甘肃敦煌进行大豆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抗旱性评定方法的可靠度。结果表明,应用隶属函数或抗旱系数综合指标评定法评定大豆抗旱性,可靠度高于以叶片萎蔫度或以子粒产量为依据的两种单项指标评定法。综合评定大豆抗旱性的关键在于性状的选择,应选择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要性状:子粒产量、株粒数、株荚数、叶片萎蔫度、植株高度、分枝数等6项作为综合评定大豆抗旱性的指标性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祝章  
采用SSR标记鉴定野生大豆对10个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含有较多的特有等位变异,利用率为17.27%;回交能降低野生大豆特有等位变异利用率;野生大豆在16个位点上与粒重、荚粒数、高硬脂酸含量、抗胞囊线虫等有关的19个特有等位变异易被育成品种遗传利用;10个大豆育成品种在13个位点上产生了18个新的等位变异.利用野生大豆改良和创新大豆有较大空间.不同的杂交组合方式对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有明显差异.野生大豆的小粒、多荚、高硬脂酸含量以及抗胞囊线虫等优良性状基因易被育成品种选择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虎  赵团结  丁艳来  邢光南  盖钧镒  
【目的】从分子标记等位变异水平上探讨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的遗传特征、连锁不平衡特点和地理生态分化的遗传机制,并以重要生态性状全生育期为代表解析性状地理分化的遗传基础。【方法】从全国24个省区不同地理生态型的野生大豆材料中抽选174份组成代表性样本,选用204个SSR标记,利用TASSEL及STRUCTURE 2.2软件进行群体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群体的地理分化、亚群体特异性及全生育期位点等位变异的地理分化进行遗传分析。【结果】中国野生大豆群体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20条连锁群中,I和C2连锁群有相对较多的位点平均等位变异和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洁  张东旭  商蕾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上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建立高效再生体系和稳定地遗传转化体系方面,随着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的大豆植株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就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系统(器官发生受体系统、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体系统、原生质体受体系统)以及转化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郝东旭  胡景辉  
近年来,随着大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在大豆抗性和品质育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研究对目前常用的大豆转基因方法如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电激转化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阐述了大豆转基因育种在抗病、抗除草剂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研究进行了展望和讨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仕华  王吴彬  何庆元  杨红燕  刘成  邢光南  赵团结  盖钧镒  
【目的】改进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挖掘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中蕴藏的农艺性状优异等位变异,为拓宽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遗传基础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通过标记加密和剔除部分单标记型片段的方法,改进以野生大豆N24852为供体,栽培大豆NN1138-2为受体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 CSSLP1;对改进后的群体(Soja CSSLP2)进行3年2点田间试验,通过单标记分析、区间作图、完备复合区间作图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等4种定位方法,结合与轮回亲本有显著差异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间相互比对,检测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倩  冯燕  杨雅华  赵青松  雷雅坤  刘兵强  张孟臣  史晓蕾  杨春燕  
为了充分挖掘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中的高蛋白基因及其连锁标记,以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涵盖第4,5,6,7,8熟期组的508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野生大豆中高蛋白基因相关的SNP。参试材料蛋白含量数据从美国农业部种质资源信息网下载,为2 a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含量数据平均值,基因型数据从Soybase网站下载,利用Illumina公司大豆50K芯片(SoySNP50K BeadChip含有52 041个SNP标记)检测获得。结果表明,参试材料蛋白含量呈正态分布,介于38.1%~56.9%,平均48.1%,标准差2.71%。遗传结构分析将参试材料划分为3组,分别包含271,111,126份材料。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与蛋白含量相关的SNP位点74个,散布在19条染色体的60个单倍型区段内。显著性SNP位点LOD平均值为3.47,SNP位点BARC_1.01_Gm_01_54656209_A_G的LOD值最大,为5.18。根据显著性SNP位点富集程度,确定第11号染色体常染色质区15 128 832~15 253 199 bp、第12号染色体异染色质区26 842 687~27 818 244 bp的单倍型区段为本研究中的2个蛋白含量显著性相关区段,命名为HAP_11_1和HAP_12_1。HAP_11_1中,SNP位点BARC_1.01_Gm_11_15167305_G_A的LOD值最大,为3.80,可解释遗传变异为2.88%。HAP_12_1中,SNP位点BARC_1.01_Gm_12_27563620_C_T的LOD值最大,为4.12,可解释遗传变异为3.23%。为野生大豆高蛋白基因育种利用提供了检测标记,为野生大豆高蛋白基因克隆提供了线索。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晓丹  左豫虎  关海鸥  祁广云  金宝石  
为提高大豆病害诊断的智能化程度,结合无损采集技术、3G无线通信技术,图像处理和神经网络技术,提出了大豆病害的远程诊断关键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环境的黑龙江垦区大豆病害远程诊断系统。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实时性好,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实时的病害诊断和相关知识决策,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危害程度,提高大豆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红  程奕  赵昕  王永  
针对大豆色拉油中DNA较难提取的问题提出了充分乳化、延长醇沉淀时间和反复富集小片段DNA等措施,有效地从大豆色拉油中提取到DNA,并通过大豆特异内源基因扩增得以证明。从两个不同品种商品大豆色拉油中检测出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外源调控序列,并通过增加所用DNA模板用量检测出目的基因EPSPS序列,建立了大豆色拉油中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